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07-08 作者:天地飞鸿

整理编写/严忠贵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鲁迅的《朝花夕拾》当中,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在广州白云楼,在《<朝花夕拾>小引》里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记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从文章的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前一部分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在“我”的眼中,百草园趣味无限,采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从百草园整体写到局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整体从植物皂荚树、桑葚写到动物鸣蝉、黄蜂、轻捷的叫天子;局部又从动物油蛉、蟋蟀、蜈蚣、从后窍喷出一股烟雾的斑蝥,写到植物何首乌、木莲,还有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如桑葚的紫红,黄蜂的肥胖,蟋蟀的弹琴,覆盆子又酸又甜;再如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叫在秋天。这与下文雪地捕鸟构成完整的四季图。写景作者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如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不仅写出了云雀的轻捷,还流露了儿童的羡意。再加上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多么强烈的吸引着“我”,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还有冬天的百草园,在雪地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百草园的生活满溢着生气和活力。

作者用一过渡段,巧妙地将百草园生活过渡到随先生读书的生涯。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私塾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的是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且体罚盛行。三味书屋就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首尾竟达七年。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学生敬慕老师,喜欢提问,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一有机会便跑到后面小园去玩,爬上花坛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画画等等,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

关于本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的思想感情,众说纷纭。就主要分歧来说:一种意见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或衬托关系,一个是自由快乐的,一个是枯燥陈腐的,一个多么适合儿童心理,一个多么妨碍儿童身心发展。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一种意见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主题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李何林在《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里认为:三味书屋的教材是些《论语》《幼学琼林》《周易》《尚书》这些艰深难懂的古书,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揭露了先生是个体现孔孟之道,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教学脱离儿童实际。在《鲁迅教学手册》里,雪步也认为:“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所表达的主题则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从而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张硕城则认为:这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题《旧事重提》之六),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说明。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鲁迅把它们比作一组晨光里绽放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从作品的实际内容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前后一致,不存在褒前贬后的问题。“我”对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充满新奇的情感;对读书生活的描写,同样是充满欢乐、天真的笔调,一种怀着成年人回顾儿童们放声唱读的乐趣,一种从老先生略带迂腐的神态中品出的幽默,交织在文章中,给人以欢乐、风趣的欣赏效果。一条戒尺不常用,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总不过瞪几眼,还不足以反映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吗?小园戏耍,在指甲上做戏,描绣像等,同百草园的欢乐生活更无二致。结尾为卖掉画而惋惜,在这惋惜之中,不是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留恋和依依之情吗?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