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大道之行也》
夫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而且碰得头破血流,落荒而逃时有人讥之为“忙忙如丧家之犬”。好心没好报,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无处说。回到曲阜家里,他像做了一场梦。梦醒了,人也清醒多了。
学生中,自然也有耐不住寂寞的。他们当年跟随夫子,就可以说是别有用心。因为夫子那套“王道乐土”的理想,确如肥皂泡一样的美丽,颇具煽动性。他们以为跟了夫子,夫子得道,学生自然能升天。一路的艰辛、狼狈、屈辱,自不必说,好几次险些连命都弄丢了。他们渐渐闹明白了,夫子的那些理念,漂亮是漂亮,就是太不切实际了,像建在空中的楼阁,没有诸侯会买他的帐。这样看来,跟着夫子,没有前途可言,大大的不妙。三十六计,还是走为上计。
有了第一个开溜,就不愁第二个出走。这个声称要回家侍奉老母尽孝道,那个诉说要回家婚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要离开,就如当初挤破头要拜师一样,有的是理由。树倒猢狲散,夫子心痛如割,却也束手无策。眨眼间,也就只剩下几个无处可去的弟子了。
走就走吧,人世无不散的宴席。夫子痛定思痛,只好重操旧业,开办学堂招几个新学生混口饭吃。夫子是不愿当个孩子王的,他认为那是娘们干的事情。可现在,别无选择。
夫子起早摸黑,一边传道授业解惑,一边整理编纂古代典籍,忙碌的生活使他暂时忘却了周游列国所受到的创痛。日子本来是可以这样过下去的。可是,一放下手中的工作,就使他想起了那血淋淋的一幕幕:无休止的征战,荒芜的土地,流离失所被贫困折磨得生不如死的人们。百姓叫天不应喊地不灵,而统治者却可以要风得风要雨有雨,享尽人间至乐。诸侯们对他的藐视、冷眼和讥讽……有时候,他会从梦中惊醒。
他一千个一万个不甘心,不采纳“仁”的主张、践行王道乐土也就罢了,不给他一官半职也无所谓,为什么还要那般作践人。树的皮,人的脸,叫他以后还怎么在社会上混。好吧,你们不让我有好日子过,我也不会让你们好日子过得舒服。我所推行的王道,无外乎是触及到当权者的一点利益,也只是希望你们吃肉的时候让老百姓吃草吃得安生一点,你们就视我为仇寇。现在,我要抛出一个更激进的主张,我要叫你们从此以后寝食不安,夫子苦苦地思索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翻检《尚书》,“大同”这个词冷不丁蹦了出来,灼痛了夫子的眼。“有了!”夫子轻轻地笑了。
“大同”的核心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得到绝大多数的人认同便身体力行的去实践它呢?夫子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自夏以来,世袭制、分封制主导着政治生活。富贵者永远富贵,贫穷者永远贫穷,生来如此,并且理所当然。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得让人们认识到将相无种富贵无根,人人都可以争取富贵,有权利享受富贵。换言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天下,个个有分。既然天下是大家的,管理天下的人,就不能“世袭”、“分封”,要民主选举,让那些真正贤能的人去当官。比如我孔丘,满腹经纶,学高八斗,就应该出将入相……夫子越想越兴奋。几个月后,一篇《大道之行也》就这样出笼了。
最先读到这篇旷世之文的自然是夫子的那几个死党学生。他们留在夫子这儿,主要是为了有个地方呆,有口热饭吃,做着得过且过的梦。他们对夫子的这篇大作照例地是推崇备至,赞不绝口。一个学生小声问道:“先生,人都是有私心的。私心不除,大同就难以实现。怎样除去人的私心呢?”夫子抚须颔首:“孺子可教!天地有私心吗?没有。人如天地,不就结了吗?”但夫子心里却在暗笑这学生白痴。能实现还需要我这样绞尽脑汁吗?可望而又不可及,才能吊人胃口,才能蛊惑人。政治主张,就如膏药,能包治百病,却无一病能治好。况且,政治主张是不需要立马兑现的。
学生们如梦方醒,连声称“是”。大家捧着这篇文章,摇头晃脑,如痴如醉地吟诵起来。琅琅书声,飞出简陋的茅屋,回响在齐鲁大地的上空。
文章慢慢地在读书人中流传,越传越广,读者无不拍手称快,似醍胡灌顶。原来人生还可以有另外一番样子的。读书人又不经意地讲给没读书的人听,没读书的人听了也觉得心里暖融融的,觉得日子有了个盼头。偶尔这文章流传到士大夫手中,这位士大夫说了句“书生之见”,也只是一笑置之。
一个偶然的机缘,这文章落到一个绿林好汉手中,他如获至宝。干脆打出“大同”口号,扯旗造反,闹得天翻地覆。这时,诸侯们才引起注意,可是晚了,这思想有如流感,快速地传播,感染。弄得是人人皆知。
诸侯间的纷争也愈演愈烈,为了找到一个正当的理由征战,他们也纷纷打出“大同”的旗帜。“大同,大同”,连三岁的小孩也喊的是“大同”。一时之间,神州大地,山鸣谷应。人们在“大同”的鼓励下,像吸食了鸦片一样,似巅似狂。
夫子因为那一篇《大道之行也》,被称为圣人。一时之间,四方学子争相投到他的门下,校舍一再扩充,仍不能满足需要。在夫子的默许下,一直跟着他的几个学生开始创办分校,甚至不得不进行函授。当然,夫子是理所当然的名誉校长。
经济效益好,夫子的小日子开始滋润起来。看着眼前的一切,夫子不时的窃笑,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和惬意。他知道,后世之人会把他的“大同”看作是政治上的圣经,一代一代地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