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新解

07-10 作者:基因清除

一个郑国人,他想去买双鞋子,先在家里把脚仔细地量了又量,郑重地记载下来。他兴致勃勃地来到鞋店,看中了一双鞋,却忘了他事先对脚量好的尺寸样子。他回到家中,取来量好的尺寸鞋样,可是,鞋店已经关门了。他十分懊恼。有人就质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他无言以对。这个寓言,通常用来批评那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者,讽刺这样的人死搬教条不知变通的可笑。

其实不然,我倒认为这个郑人认真得可爱,他的科学态度值得称道,他的科学精神应该受到我们的尊敬。

买鞋前,对脚量了又量,计划在先,行动在后,这是一种极为理智的行为。郑人并没有事先定做他需要的鞋。而鞋的生产者,是按一定的鞋码生产的。鞋码的长、宽、高,来自于大致的统计,其精确度无疑不高。因为是手工生产,手工生产者者往往凭经验办事,其大小宽窄的规格又大打折扣。这样生产出来的鞋,它能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一般人的需求,不等于说就能适合所有的人的需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不用说完全相同的两双脚了。

他为什么不在鞋店用脚试一试鞋呢?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的原因。譬如郑人的脚是畸形,诸如俗称的璞掌之类。鞋店人多,卖鞋的又是一个小姑娘。当众试鞋,不仅有碍观瞻,而且有可能引起他人的惊慌,甚至把他视为怪物。这样,还是买不了鞋。又譬如郑人是天生的香港脚,神臭无比,臭而不可闻。鞋店虽小,也算公众场合。脱脚试鞋,那简直就是没有社会公德。但根本原因还在于,用脚试鞋,其实靠的是一种感觉。这和摸着石头过河一样。而按度量选鞋,凭借的是科学。

他当然也可以在鞋店量脚,然后按量得的数据选鞋,这无疑是一种无效的重复,这是不科学的。何况,鞋店未必有理想的量鞋工具。即使有,也不会欢迎顾客这样做。既然在家量好了,回家取来,是最经济、最理想的办法。至于说,郑人拿了他量好的尺寸回来,鞋店已经关了门,纯属一种巧合。哪怕过了正常的营业时间,只要有生意可做,鞋店是不会拒绝客人的。无利不起早,除非这鞋店的老板根本不会做生意。郑人既然来了,完全可以喊开鞋店的门。他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他处处替别人想,不愿给鞋店里的人无端添麻烦。买鞋是个事情,却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情,迟一点买早一点买,对他没有太大的影响。

从打算买鞋,到悄然离去,整个过程,既贯穿了理性,又充满着人性。郑人一点也不可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对待买鞋这样的小之又小的小事,郑人都尚且如此认真,不肯马虎,足见其平时的为人。用这样严谨的态度办事,不要说古代,就是今天,也是难得可贵的。中国人历来信奉儒道,儒道的人文意义毋庸置疑,就科学精神而言,虽不能说背道而驰,却是十分欠缺的。中国的落后,应该说与这是不无关系的。

中国人不大喜欢认真,倒是十分推崇“难得糊涂”,凡事大概即可,历来都是如此。中国的事,坏就坏在难得糊涂上。假作真时真亦假,难怪郑人被当做取笑的对象,不为是人所容的。这是郑人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