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的麦季
流转的麦季
濉溪县沈圩学校 王成志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淮北平原上的麦季一般按着农村的说法在:四月吃麦二十几,五月吃麦初几(农历),现在正时五月榴火,小麦上场的季节,看到一片片麦浪倒在联合收割机的强大攻势下,一袋袋金灿灿的麦粒被运走,老农的脸上显出灿烂的笑,心里美滋滋的。看到现在的麦季,思绪回到童年与青年时代的麦场。
童年时的麦季在生产队,过麦季时间长,效率低。需要个把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据说:要逢上连阴雨,硓场的时候,麦垛上都结出南瓜。因为那时全是手工操作,那时,割麦用镰刀,拉麦用太平车或者胶皮轱辘的马车,脱粒靠老牛拉石磙或骡子、马拉石磙在场里转。割麦、拉麦、打麦、扬场一条龙,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年长的在麦场扯磙,中年人翻场、起场、扬场。父亲那时值而立之年,是负责太平车的装麦和给车转向的,相当于把方向盘,那时的老爸无论是装车和调向技术都是非常娴熟的,在我心目中比那些高档车的司机还伟大。因此,老爸的公分也是最高的,一天拿到十二分。放假的我,基本上是与搂麦的筢子为伍,随着搂麦大军,跟在一位六十余岁的弯腰大嫂的后面,走向田间,老大嫂的黄色布袋里始终装着一些小的奖品,有她自己家杏树上的黄杏,桑椹、还有硬糖等,他每天要评出三到五人的搂麦之星,对他们实行奖励,孩子的眼里一颗小杏,一粒桑椹,一块硬糖不亚于现在的金奖、银奖,金贵着呢。那时,整个的麦田有弯腰大嫂的号令声,孩子们搂麦的剌剌声,嬉笑声,真是一片乐的海洋。每天到傍晚的时候,我们的统帅弯腰大嫂就把我们的工资(暨公分)交给家中年纪较长的姐姐或是哥哥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劳累疲惫的脸上显出欣慰的笑容。
青年时期的麦季已实行包产到户,78年大包干,土地分到户,生产队的农机具、牲口都分给各家各户,我和大伯父家分到一头牛,于是两家的麦场也在一块。开始的麦收还是老牛或者骡子、马拉套转石磙,手工割,用架子车拉,伯父和父亲专职在场里转石磙,他们转着场,嘴里哼着民间小调,什么《杨三娘爬堂》等,好不惬意与富足。(每家每户都置办了架子车,有的用两个睡觉用的旧床(那种盘满绳子的橼床)架子车一头放一张,制成简易架网,用来拉麦子。),后来俺庄据说较有钱的一家买了小四轮拖拉机给人家打麦子,慢慢的小四轮带收割机替代了镰刀;四轮车替代了架子车;扬场机替代了扬场木锨。产量上去了、机械更替了、效率提高了,麦季缩短了半个月。
如今的麦季三天就过完了,联合收割机取代了所有的收割机具,效率神速,人们的脸上现出更富足的惬意表情,一些老年人甚至中年人不误在茶馆里喝茶聊天,搓麻玩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又是一年麦季时,人们好像多了分悠闲,少了过去的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庞大阵势,可谓是“农家多闲月,五月不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