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遐想

07-15 作者:谢年华

民谣遐想

有一种文化,堪称民族生活的美学,时代精神的雅量。藏于民间,惠益大众。虽淡出生活,却难以消弭,那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华民谣!

小娘子,叶底花,

无事出来吃盏茶。

这是孩提时唇齿间流淌的歌谣,细细嚼来,余味无穷。穿过时光玻璃,在那个没有绝版动物世界,精彩打斗游戏,经典童话离我们遥远的年代,这些美轮美奂的歌谣,撩开索然无味的现实,美好着我们的童年。

落雨啰,打雷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蛤蟆“咯咯咯”开会啰。

浅显、简单、通俗,如一根纤细而又坚韧的细线,串起我们的记忆。那时或许未曾学步,依赖在母亲背上,朦胧中初次领略了被弃却的惆怅及被挚爱的欣喜——那是母亲的歌谣:

背猡猡,兑酒喝。

酒冷了,我不要。

还是要我的丑猡猡。

无关技巧,只有亲情,挚爱里包含调侃。每个人的童年都是这样被复制,每一颗稚嫩的心都有一种从薄冰到达彼岸的感受,于是,我们感知了幸福。当我们从母亲的背上落下,咿呀学语了,便开始唱响属于自己的民谣:

月儿弯弯照九州,

三岁的伢会唱歌。

不是哪个教的我,

是我自己学的歌。

自己学的歌么?谁也无从知道。一个万木凋零寒秋,忽然迟醒,聒舌的燕子已悄无声息。落寞地追寻一批迟孵的小燕,揪心地看着它们无奈盘旋空中,才知道它们不曾丰满的羽翼,无力追随父母南迁······一声声孤愁的哀鸣,是有光明无前途的绝唱。怀揣一颗稚嫩之心,尽着努力为它们设想着未来,最终还是不知道它们的冬天将会是怎样······每一个生命的消失都会令人心悸,我们第一次懂得了伤感。

幸好菊花开时,寂寞的天空有了生气,大雁从头顶飞过,我们伤感的心情开始明朗,快乐的民谣再一次响起:

大雁,大雁,飞个一字我看一看。

大雁,大雁,飞个人字我看一看。

迁徙是一种承诺,是一种回归,是一场生与死的博弈。灵气通性的大雁,应着我们的歌谣,一会儿成个一字,一会儿成一个人字,勇敢直面狂野的自然,一切的障碍和阻隔抛在身后。留给我们曾失落的心一串惊喜:

大雁听见了,听见了。

我先唤的,我先唤的。

那个高兴,那份争执,让我们感受。

温故撩拨遐想,激发创意。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我们咏着这样的民谣自谑:

帐内蚊虫响如鼓,

捱到明日天亮补。

这也许是孩童时的一点酸涩,苦中不乏乐趣。

一双皮鞋美国货,

两块洋钱买来啰。

三日穿过就穿破,

四季耐穿中国货。

它表达了一种民族精神、民族信念、自强与自豪感。来源底层民众,传遍在每一寸中国的土地上。看简单了它是一首民谣,往复杂里说它是中华精神。

民谣的诞生和传播,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通俗化,以普通民众的文化底蕴为背景,拿强势的感染力作支撑。它不是某个文人的凭空设想,也不是政府部门制定口号,是集体的智慧经由时间的磨砺,与现实结合锻造出来的。

儿时,幸福躲藏在民谣里;稍大,幸福留在回味民谣的状态里;今天,我们忽然发现,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对民谣的领悟。

民谣如今越发多样,越发复杂全面,依然上口,有时需借了现代工具记录。但,只要我们存一份痴情,留一份执着,管它沉浮荣辱,富贵贫穷,不离不弃,浪漫的人生相伴多彩的民谣,就如《十二月花》般绽放:

正月梅花香又香,

二月兰花盆里装。

三月桃花红千里,

四月蔷薇靠矮墙。

五月石榴红喷喷,

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栀子头上戴,

八月桂花遍地香。

九月菊花初开放,

十月芙蓉着艳妆,

冬月水仙桌上供,

腊月梅花雪里香。

这是一首绝好的民谣,好记好唱。无独有偶,监利也有一首十二月谣,不过不是咏花的,它详细道出了监利的乡俗风情及独特的饮食文化,令人耳目一新:

正月十五吃团子,

二月随风放鹞子。

三月种地下秧子,

四月坟上烧钱子。

五月白糖沾粽子,

六月朝外摇扇子。

七月鹊桥会娘子,

八月月饼嵌馅子。

九月树木落叶子,

十月红糖炒栗子。

冬月飘飘落雪子,

腊月冻死叫花子。

朗朗上口,亲切自然。这是监利人的民谣,监利人的生活写照,也是中华民谣的精髓。

民谣是传给身边人的,不需过多包装和诠释。太过精湛使其失真,而有杂念文字,不仅经不起推敲,更是显得苍白、乏味,容易识破。但愿珍珠般的民谣,丰富着生活,美好着人生,烙在脑海,净化心灵。

那些渐已开始消融的民谣,散落在大地每一个角落,纵然目不暇接,其实早已铭刻在我们的心里,令我们终身受益。

中华民谣,源远流长。

2013·7·10

共 1 条文章评论
  • 儿时,幸福躲藏在民谣里;稍大,幸福留在回味民谣的状态里;今天,我们忽然发现,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对民谣的领悟。……儿今又有多少那样的童谣? 欣赏 2013-08-01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