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

07-15 作者:基因清除

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但沿河边岸的夜市摊子已经纷纷搭起了露天帐篷,做好了开业前的准备。

一个乞丐,男性,垫着一床被子,歪坐在一个夜市摊子帐篷边上。被子半新半旧,并不腌臜,但乞丐却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我猜想这乞丐腿脚肯定废了,似乎一截长一截短的。被子应该是哪个好心人刚施舍的。

夜市摊子的年轻的男主人或者是员工,要乞丐换个地方,以免影响做生意,但乞丐却充耳不闻。夜市摊子的那年轻的男人,见无效,满脸怒容,大声呵斥。那乞丐,看来也不是省油的等,提高嗓门抗声说:“我就要坐在这里!”言下之意,公共场所,你有权利做生意,我就有权利坐。夜市摊子的那个年轻人,束手无策,见硬的不行,立马又换了一张嘴脸,强笑着说:“我是好心,怕车子把你碾到了。”乞丐厉声回答:“我看谁敢碾我?”

对于乞丐,大多人避之唯恐不及,谁还会没事找事去碾他呢?听声音,这乞丐应该年纪不大。我因为有事,不知道结果怎样。但我想这乞丐绝非善类,夜市摊子只有自认倒霉,恐怕要出点血,才能善了了。宵夜,吃的是味道,更是一种环境和氛围。有一个乞丐杵在眼前,谁还有胃口?生意还怎么做?

我感到好笑,这社会怎么了,连乞丐都牛皮哄哄的。

老实说,我还是有平等观念的,众生平等这道理我懂,但是,从内心说,我对乞丐虽无恶感,但也绝无好感。虽然我知道,不少人当乞丐,是迫不得已。大凡一个人还剩一点自尊,还有一点生存下去的办法,按理说都不会选择去做乞丐的。据说,现在有一些好逸恶劳的人,竟然把乞讨当做生财之道,甚至发了财,这确实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这样的人,玷污了人们的善意,可鄙可耻,那又另当别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小时候,我曾和乞丐有过一次零距离的接触。是五岁还是六岁,有些模糊了。深秋的一天,来了一位外地口音的女子,约莫二十来岁,提着一个装着东西的打着补丁的灰布口袋,拿着一根竹棍。她跪在我家门前,拿出一只口径很大的土磁碗。我的母亲,赶忙把她拉起来,请进屋里,找出食物。那女子像是饿坏了,狼吞虎咽,那情形像吃食的猪。我仔细打量她,和大人口里用来吓唬我们的叫花子不大吻合。我老家那一带,小孩子做了坏事,或是不听话,大人总是吓唬说要送给叫花子。印象里的叫花子,和妖魔鬼怪是一类,专吃小孩子。这女子虽然面部浮肿,但摸样也还端正,穿着也不邋遢,我无端就认为她不是一个吃小孩子的相,胆子也就大了,敢于仔细打量她。其实,越是貌美如花的女人越可怕,有时吃了人连骨头都不吐。这是我长大后得来的经验。

她说话的声音很小,像蚊子叫。这女子自称是河南人,家里遭了大水,逃难来到这里。临走前,母亲给了她一升包谷,那女子千恩万谢。大约是我很不高兴母亲对叫花子的态度,母亲很严厉地教训了我,大意是人都可能有落难的时候,不能无情无义,见死不救。一升包谷大约四五斤,那年月,可不是个小数目。

后来,也有叫花子陆陆续续地上门,但给人的感觉,都很龌龊。母亲总是一如既往地对待他们,不让他们打空手。母亲的慈善,是出了名的,乡里乡亲有着很好的口碑。耳濡目染,我小时候虽然顽劣得叫人头疼,但从不干缺德事,更懂得做人不应该嫌贫爱富,要扶危济困、怜老惜贫。

工作了,有了一份虽微薄但稳定的经济来源,资助施舍的事没少干过,但我像母亲一样,从不放在心上,更不放在嘴上。

有这样一件事,我的一位侄子在外地遇到难处,身无分文,走投无路,遇到一个开餐馆的,听口音像是我们这一带的人,攀谈起来,原来是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他说他没钱上学,是我给他交的学费。不仅好吃好喝招待侄子,还给他买好回家的车票,捎给我一条香烟和几瓶酒。

通常情况下,我口袋里很少装钱,除了大多时候没钱可装,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避免消费。这种穷人的活法,很科学。但这样,有时也会遇到尴尬的事。

一次,我到一个单位的院子去找一个熟人办事,遇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他很羞涩地问我能不能给他一点钱。这老人是外地人,慈眉善目,穿着整洁,肯定不是那种以乞讨骗钱的人。我没有理由不帮助他。可是,搜遍衣袋也只有几个硬币。我很不好意思地递给他,老人接过硬币,眼角竟溢出泪花,朝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找到那位熟人,回到院子,却再也没有发现老人的身影。这事,让我颇为自责。

不知怎么的,现在,乞丐这个行列似乎很兴旺。乞讨,也逐渐艺术化。我见过一个长得并不差的十七八岁的女孩子,直挺挺地跪在那里,前面铺着一张大纸,白纸黑字描述她不幸的遭遇。第一次,我扔了10元钱。过了几天,我在另一个地方又遇到了她。我的心里再也生不出怜悯。好端端的一个大姑娘,在哪里不能靠劳动来养活自己,偏偏要出此下策,作践自己。我再扔钱,就是在助长她的无聊和无耻,善心就变成了恶行。

有时,明知乞讨者只是以乞讨为幌子作为赚钱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对善良的欺骗和亵渎,应该近而远之,退避三舍,但头脑一热,也丢一两个硬币。一个正常的人,能决心不把自己当回事,彻底地撕破脸面,固然可悲,其勇气也未必不可敬。很多时候,生活里我们明知自己吃了亏却忍气吞声,是因为我们有所顾忌,还把自己还当一回事。这就是包袱,容易受到伤害的软肋。因此,只有不断地吃亏,不断地郁闷,不断地自我解脱,成为一种宿命。放下一切,什么都不要,也就什么都不怕,还其奈我何?

这样一想,心下就颇觉释然。生存只有义务和手段,没有使命和哲学。换个角度看人,有几个能摆脱乞讨的命运?奥巴马不能,普京也不能。唯有善意,永远温暖。于是,就觉得夜市摊子遇到的那个乞丐很是有意思。

回转路过夜市,已是华灯闪耀。一间间露天帐篷里,觥筹交错,人声鼎沸,演绎着盛世的欢乐。但是,那位乞丐却不见了踪影。

共 3 条文章评论
  • 生存只有义务和手段,没有使命和哲学。过于激愤,不至于此,遇到牛逼的老板,我们要么拂袖而去,要么想办法整他,甚至揍他而后快。推荐2013-07-15 20:36
  • 回复@临水轩主人:受教了,谢谢。2013-07-15 23:35
  • 回复@基因清除:别在意,毕竟我的社会地位等于零,没法儿和你相比,只有穷得一无所有时,才会心胸开阔,才会心无牵挂,才知天高地厚。问候2013-07-17 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