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后门
李文旺
老家在农村,读高中以前,我日日夜夜陪伴的就是这栋五榀的房子。据我父母说,这房子和我同龄,是1965年做的。这虽然是一栋纯杉木的、房梁处高约五米多些的房子,南方这样的房子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当时在父母眼里,那是他们神圣的作品,父母从旧中国走过来,什么苦难没有见过,所以,他们对于纯杉木的房子感到满足甚至自豪。在我眼里,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就像我的孩子,她只有十几岁,住着家里130平米楼房、用着重新买的崭新家具,觉得应该如此一样。在我看来,我的孩子是生活在蜜罐里,可是,这对她来说,一切都是那样无可自豪,一切都是那样的毫无新意。
读高中了,我一个星期回老家一次;到南昌读书了,我一个学期回老家一次,即使这时候很想看看老家,也只有寒假暑假那短暂的时候。到我工作以后,因为我离开老家三百多里地,所以,每年只能回老家两三次。原来以为自己回老家已经够少的了,可是,后来,我才知道,老家有人在一百里之外的鹰潭工作,也只是五六年才回老家一次,所以,我慢慢悟出,我对于老家的感情是不是过于浓了些。但是,我转念一想,不管别人怎么样,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对于老家,也是各人有各人的感情和思念方式的,不可能人人都千篇一律。
七十年代,老家面对着一条宽阔、笔直的大河居住,这只是一个七、八十户人家的村子,分三排而居,我家在第一排第二家,那对于我是十分理想的位置,因为那里其实是全村的村头(第一排第一家的房子比我家要小一些)。村头有几棵高大古老的柳树,老柳树再过去就是村里的碾米房兼抽水机房,这个抽水机房临河的地方,是游泳、洗澡的人们最喜欢去的场所,村里出钱垒砌的高高的石头台阶,比第一排任何一个临河的口子都干净些,洗衣服、捞鱼虾、游泳,什么都很方便。那时的河里,鱼虾多,又毫无污染。村头那几棵古老的柳树是全村发布新闻的地方。柳树而至于古老实在是很有趣的事情,绿树如伞盖,庇荫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歇息,乘凉。另一个发布新闻的地方就是我家后门。七十年代初期,我家便垒起了火墙。那时候,火墙比土墙洋气多了,所以后门也显得干净、顺眼。后门到第二排人家的院子,大概有二米五的距离,其中长五榀、宽两米、高四尺的是后门外的一个土台(另外半米宽是第一排和第二排人家之间的流水沟),因为我家的那个土台明显高出第二排人家的院子四尺,所以那种居高临下的位置感觉还是很爽的。三十多年过去了,那四尺高的土台在风吹雨打之下竟然消失殆尽,夷为平地了。
就是这个土台,因为种着几棵南方乡村随处可见的苦楝树,因为树上常会结些绝对不可食的小果粒。我们孩童们常常摘几颗绿色的小果粒当成玩耍的工具。召开新闻发布会的除了前面提到的老柳树下面,就是这个土台上。当然,在这里聚会的人明显少于柳树下面,这里毕竟不是村口,没有我家门前那么宽阔的大路。这里是最为阴凉的地方,因为全村一律是坐西朝东住着,早上的太阳自然是照不到后面的。几家邻居和第二排住得近些的人,会在吃早饭时,端着饭碗来到这个土台上乘凉、聊天,甚至说些村里没有的新闻。1973邓小平复出、保卫西沙群岛、天安门事件、唐山地震、毛主席逝世、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对越自卫反击战,都是从那里听来的。
啊,老家后门的那个土台,曾经给过我多少快乐,虽然这里不能读书,但是,在两棵苦楝树之间挂上一张捕鱼时用的麻绳网,那就是我们孩子天然的吊床。在那里,选择一块较平的地方,正方形的四只角各挖个小坑,就是我们滚动苦楝子以取乐的好地方。大人们打情骂俏、倾吐爱慕之情,也偶然会在这里上演。(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时间过去了近四十年,我最思念老家的,还是老家后门那个土台,因为那是天然的休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