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京戏的玉米哥

07-15 作者:春雪

这两年,乡下都在搞城镇化建设,听说这是中央的精神。村子里房屋排房化规划,城市化路面硬化。村庄内街道井然,站在自家大门口,可以一览无余看得见村外很远很远。门前的水泥混泥土街面很宽,八米宽的村道,可以开的进载重十五吨带大挂斗的大货车。

收——玉米.小麦.大豆......

是大家喜欢的收粮食的玉米哥大陈,他的嗓音特别,清脆,嘹喨,带音乐性,一听就听得出来是他来了。

近些年乡下人,学聪明了,他们学会了科学计划的生活,避免浪费与盲目,避免懒惰与懈怠,把一盘散沙变井然有序。闲置已久无人问津的村南那片黄陵冈子.村东一片涝洼地都租给了外地的合资企业,租金收入很可观,足够村子里的日常花销,多余的就以责任田补贴的形式补发给村民们,那些不打粮食的闲置废地,论起来比他们种地的收入都要高不少。村西村北有几十亩粮食田,村民们还种着,小麦.玉米.大豆---一年两季旱田。现时村里人乐意打工挣钱,何况那打工的厂子都建到家门口了。虽说是那些厂子都城里人怕污染给撵出来的,可一贯以来,乡下人都让那个钱给缺乏的精神变形了,他们还搞不甚明白也无力去顾及那个所谓的污染问题,他们所最忌讳的还是身边那些竞争问题各种攀比问题。哪家没个竞争对手?谁人没个奋斗目标?家家都有点小矛盾吗。如今,想挣点小钱弄点零花销养活自己的脑袋那是不成问题的,男女青年们只需步行出村百十米的路去人厂子报个名签个合同,那生计问题就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其实,厂里的工作都挺简单的,不是什么力气活,也没什么技术性,有时候,老娘们都可以做。现时,村上责任田没人栽水稻了,过去栽植水稻是为了多收入点,家人喝大米饭方便,如今,他们钱路广了,不再像以前窝窝囊囊细算计.紧打算而又打算不正道上去过穷日子了,再说那精米细面,那超市里有的是,都带商标带包装的,价钱也便宜,村里的招商引资,已经把一些生活问题,能够不通过种地轻而易举的解决了,那种地,已经成了额外的收入。

下乡收粮食的大陈,大家都叫他玉米哥,他四十多岁,黑黑壮壮的,开一辆不带驾驶蓬的农用三轮车,那车一开起来,噗得噗得,屁股腚后边老冒出一溜黑烟。驾驶座右边坐着他挎着黑色旧钱兜的黄脸婆老婆。玉米哥人生的粗糙,胡子拉碴的,土气,一副标准的庄户相。他的嗓音却不错,高亢.宏亮,很有点郁钧剑的声腔味道。平时,村里的青壮都出去挣钱了,家家户户家里的人吃饭的少了,粮食就有许多剩余。玉米哥看准了一个门道,给镇子里几家养鸡场收购饲料原产品。玉米哥很会做生意,他的价钱合理,嘴巴甜,两口子唱和得当,很会来事,庄庄户户的,颇受村民的信任。他们声称只赚小工钱力气钱,三里四里邻邻居居的决不坑三拐四的,咱直肠子,心里有么说么,一斤粮食就看四五分钱,顶多顶多,决不多赚,如此而已。玉米哥做了几次,村民们看他们两口子一对老实人,喜欢上了他们两口子,大家伙以后就把多余要卖的粮食给他们留着,那里的贩子来了也不照应。时间久了,大家伙就把人都看透了,玉米哥生的一付老实相,心也实在,收粮食价钱公道,秤里公平......

九尽春回杏花开的时候,村子里家家户户的粮食,该卖的都卖的差不多了,那段时间,是玉米哥玉米嫂最发愁的时候。收不到粮食了,急了,就当一伙老年人妇女儿童来一段京腔。乡下人会拉京胡的那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就连县城也很少见,他就只有清唱干唱。玉米哥在电视电脑上学的京腔,花二百块钱买一台旧电脑,那是自己收粮食挣的钱,闲的时候寂寞,也玩点时髦玩意。喜欢上京腔,那还是两年前的事情。过春节的时候,镇文化站要搞一个歌咏比赛会,村村出节目,他们村没一个会唱歌的,几个村官急了,就有人出主意说玉米哥的嗓子不错,何况他是买卖人,出的来进的去的,能敞开脸了,要搁一般的,一上台,面对那么多人,他不吓的不会说话不会走路才怪。哎,然而,就他了,玉米哥,让他试试,不行,我们村就只能放空炮了。怎么着,我们不偷不抢,不会唱歌不算丢人吧。那时候,镇文化站请了一位当地的联中音乐老师,那位老师她唱流行歌曲,业余爱好京戏,她教了玉米哥几个熟歌,还行,按照五线谱,玉米哥都能唱下来。音乐老师说玉米哥有音乐天赋。就玉米哥年龄有些大吧,人又土,唱起来不怎么好听,于是乎,那位女老师就教他几个京剧段子,一试,玉米哥还真那块料。那年,镇里搞的春节歌咏比赛没搞成,玉米哥却喜欢上了唱京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金钟响,御香引......”啥意思,大家伙听不懂,哄堂大笑。玉米哥嗓子挺好的,嗓音低廻婉转,唱的是姚皇兄儿子打死国丈,姚子框要皈依山林,皇帝刘秀尽力挽留。唱的啥啊,听不懂,再说,现在谁还听戏,小青年都喜欢流行歌。就那事有趣,大家都来看,人越围越多,有几家卖粮食的,给轰隆出来了,他们正愁找不到收粮食的,他们住地方在村边上,即便玉米哥拼尽了力气吆喝,他们也未曾耳闻。这法真行,下次还用。以后,玉米哥收不到粮食的时候就唱几段京腔,坐宫,空城计,上天台,他会好几个段子,大家多是不看门道看热闹。时间长了,玉米哥见大家听不懂他唱的京戏,他就给大家唱一段讲一段,讲的是刘秀走南阳。故事的名字叫麦仁饭。麦仁饭。啥叫麦仁饭,围上来的老娘们大都懂,就是把麦子用自来水淘好了,晒个半干,然后到石碾上碾,碾成麦仁煮粥喝。话说当年刘秀败走南阳,身后被王莽的人马追赶,他有好几天水米未进了,只饿的肚皮几乎贴后脊梁骨上了。他一路奔跑,忽然看见前边不远处一耕地的老农,他精疲力尽,气喘吁吁,跑到老农面前倒头便拜:老哥,老哥,快救命,救命。怎么了?老农问。我有几天没吃饭了,快要饿死了。老农拿出一黑色盛饭陶罐,那是女儿给他送的中饭,里边半罐黏糊糊香品品的麦仁饭,他为了赶活,过了饭时好几个时辰了,还没顾的吃饭。看见来人相貌不俗,虽衣着褴褛,饥寒交迫,但潦倒的际遇却掩饰不住他一腔的英雄气概。英雄正气。刘兄接过陶罐,饥不择食,一口气把罐里的饭食吃尽。香哉!美哉!吃毕,刘秀赞不绝口,刚要席地歇息,忽听远处人喊马嘶,见一彪王莽的兵马正一步步逼近,他就向身边老农苦苦哀求救命,老农见身边老马正犁出一道深沟,就让刘秀躺在沟里,然后,打马走犁,犁铧过处,一块大的土坯正好将刘秀身体盖住。老农甩鞭走马,继续犁地,刘秀从而躲过一劫。后来,刘秀做了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享够了荣华富贵,忽然想起了南阳的麦仁饭其美味无比,于是乎就把南阳当年那位老农请来,让他做当年的麦仁饭吃,老农让女儿照当年的原样做麦仁饭敬献给刘秀,刘秀却说没有味道,老农说了,陛下,要想吃麦仁饭,还得王莽追呀。刘秀哑然。大家都哄堂大笑,他们都不懂玉米哥说的什么,他们都笑玉米哥那个人,疯疯癫癫的,挺有趣的。由此,玉米哥走村串乡,连说带唱,到做成了不少生意。

有一些日子了,玉米哥好久没来村里收粮食了,村里一些老娘们心里倒像缺了块什么,都在打听他了,有人说他去了中央电视台,他仗着一副好嗓子,让北京的给选去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人看见在他门县电视台频道里,玉米哥剃着漂亮的小分头,穿着歌星们穿的那种裹在身上的瘦衣服,在唱金钟响御香引。孝三年改三月,孝三月改三天,孝三天改三时......过去,大家听玉米哥唱歌就像鸭子吃蜗牛,食而不知其味,为了凑热闹,取乐。现在他们开始细细咂摸玉米哥唱的歌词意思,难得玉米哥是在宣传孝义啊!不错不错。不久后,村子里妇女主任发动大家学唱这段京戏,什么?我们这地出才人了,他都上北京上央视,和京剧名家于魁智大师同台演出。了不起,真是了不起啊。村里好些人会唱这段京戏,大家都弄懂了这段戏文的故事。啥意思?刘秀做了皇帝,他的一位功臣姚皇兄的儿子打死了奸臣国仗,皇娘娘来金殿闹事,非让皇上斩了他姚皇兄的儿子,刘秀深明大义,是一位有道明君,他不但没斩姚的儿子,还想方设法,挽留住了姚在朝为官。

玉米哥被请到县文化局去了,从此,那个县里成了京剧县,有很多人成了京戏票友。

共 1 条文章评论
  • 欣赏佳作!拜读!2013-07-16 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