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三的船

03-03 作者:荒岛游民

以前就住在大泡子边上的张老三既不种高粱,也不种小米。他是一个和水天生就有缘的人,退休回家后除了放鸭子种菜以外,还捎带着在泡子里打点鱼捞点虾改善生活。对于需要长年累月依水而居靠水为生的人来说,有一条自己的船,自然会更方便些。

由于市面上没有他想要的那种特殊规格的船,张老三就犯了嘀咕。请人现造一条木船倒是个好主意,但是要从头开始,整个过程会非常麻烦。就是有足够的耐心,他也没有必要给自己找那么多的事情。他需要另想办法。于是就联系上了他的大侄子,还有他的儿子,让他们有空时来一趟。他的大侄子是一个船厂修理所的领班,对铁制木制的船都很在行,手艺也不错,他的儿子是一所学院的物理学讲师,他们可以充当他的临时技术顾问。

当他们来了以后,就开始讨论船的事情。最初的时候,打算先造一条虽然总体性能稍差,但比较简单实用又便宜的木船,多数情况下也能满足使用要求。但是后来考虑到这里处于季风带,以后气候可能会出现异常变化,这样一来木船就可能不太适用。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以后维护保养的成本问题,既要便于改装,也能很好适应其它的用途。所以最后决定,要造一条行驶平稳,改装方便,操纵容易,具有多功能的新船。于是张老三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交给他的儿子,让他们两个具体负责这件事情。

又过了几个月的时间,船终于造好了,并且用车将这条船运了回来。这条船第二天就被放入水中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就象预想的那样,造得非常成功。

从上往下看,船的主体部分呈长宽比约为五比二的长方形。主体部分的前边是伸出去的船头。船头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宽度约为总体部分宽度的一半。船头和船的主体部分用弧线连接过渡。整体上看来,和老式的直通甲板航空母舰的上甲板很相象。就象是多出了一块的大澡盆。

从侧面看,船身的形状就象是木工用的凿子,是个前边有斜度,后端下方有圆弧的长方形。船头部分是上长下短向前倾斜的直线形。在船的底部,除了与船头斜面的连接处有平缓圆滑的过渡,以及尾部的圆弧过渡外,船的上边和船底中间部分都是直的。从船身主体部分的前部边缘到船尾的侧面加装了裙板。裙板的形状与船身侧面的形状完全相同,但是在尺寸上小了一号。所以在侧面看上去象是高速三体船的模样。(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从船头处向后边看去,位于中间的船体略呈平底淘米盆的形状,加上两边的侧裙板,与三体船的正面形状有些相似,又象是小浅碗上盖了个罐头盒子。同尖劈状断面的船身相比,这种形状的船体能产生较大的浮力,同时吃水也比较浅。载重增加时浮力也相应增加,适合在浅水区使用。平板形状的船头,能象风筝那样,在水中推水向前滑行。如果需要在船头增加浮箱,或是其它装置,也比较容易解决。

为了增加船的强度,用隔板将船分成了几个短舱。可以分别装要用的东西,清洗和淘水也比较方便,铺上船板,就成了水上的晒台。在船的中间隔板处留有安桅杆的孔,需要时可以借助风力张帆行驶。在船的尾部也可以安装上一部船用发动机,用机器代替人力。船上备有桨和桨架,船尾有能收起放下的橹,可以摇桨或摇橹使船前进。

在船尾没有安装常用的舵。这是因为水中漂浮物多的时候,容易挂到舵上增加航行阻力,或是与舵相碰容易造成舵的损坏。裙板的有效面积比舵要大,行驶时船的纵向稳定性也更好。高速行驶时能产生气垫效应,使船身抬高,可以降低船的阻力,减少动力消耗。

为了便于使用和维修,增加了一些实用部分。在船的主体部分的边缘,仿照橡皮船的拉绳,设有对称安排的拉手样的东西,可以用来抬船和拉船,也可以用绳索固定苫布之类的东西。利用绳索,还能用土吊车将船从水里吊到岸上。或者在船底和地面间铺上滚杠,用小绞车将船直接拉到岸上去。

在裙板和船身连接处的上边预留了一些孔,用来连接可拆卸的防护栏杆,也能按需要长度将船篷顺利安装固定在船上。在开发水上旅游观光项目的时候,安装好船尾发动机,装上遮阳防雨篷和座椅就能作为小型游船使用。还可以在船的两边装上浮筒增加浮力,提高船的稳定性。

虽然这次造新船费了很多周折,也花了很多的钱,张老三还是感到不算亏本。因为这将为他带来许多的方便,他的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改善。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