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整理编写/严忠贵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柳永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这样的想法。”(引自《教师教学用书》)弗罗斯特这首诗也是借黄色树林里两条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这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給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伍厚恺语)这不由让我们想起弗罗斯特这位“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的独特诗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和无形的墙。”(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
在这首诗里写了“我”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我”知道一旦做出了选择,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泼出的水,无法收回,可能就要决定一生的命运。“我”选择了一条路,却又舍不下另一条路,留恋依依。从诗中我们能悟出这样的道理: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诗中的我权衡再三,就选择了一条人迹更少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那样的路是平淡的,不具任何挑战性。
可令人困惑的是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细细读来,你会发现本诗写作的重点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第三、四节都是写未选择的路。这是为了深化主题,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想念、怀恋,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而让读者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抉择问题。
“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因为这首诗具有内涵的开放性,犹如一个巨大的构架,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受到触动而引发深深的思索。”(引自伍厚恺《<未选择的路>赏析》)
- 评论高手!欣赏!2013-08-10 09:58
- 回复@杨科:谢谢朋友的欣赏!2013-08-28 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