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印象
寻觅一处人间仙境,在那里,有山的肃穆,有水的灵动,亦有生活的多姿彩带。为此,端坐于栖霞山巅,衷心祈盼黎明前那一缕阳光撒落的侵染;嬉戏在西湖子畔,倾心远望拂晓后那一抹枫泾飘然的流连。停驻在清秀的一角,我久久地注视着一方地域,也许,这座城市应有梦境中似曾相识的印象吧!这一刻,我早已急不可耐地奔跑进这座城市——杭城。
在潜意识里,我一直把一座城市比拟成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有的趾高气昂,有的风度翩翩,也有的沉默寡言。临写着杭城,纵然忍受着千年不遇的灼烧,纵然缅怀烈焰刺伤的枯叶,可是,这座城市依旧保持着古都的刚毅,像跌宕在南宋的女词人——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然而,昨昔的一场骤雨将杭城羽化成一望清新的田野,刹那的芳华,瞬间的柔情,轻而易举地点破世人最脆弱的情愫,在那一痕印象里,有绿珠的殉情,有苏小小的才情,更有柳如是的瘦马风情。原来,杭城要比人更富有情趣、更恣意随性,仿佛是一位流浪在烟雨江湖中的侠客,仗剑行走,萍影侠踪。
然而,一座城市没有语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座城市的晦暗无光。我想,一方水土在于其特有的文化与各异的印象,而城市亦然。或许,正是源自其与众不同的文化,才铸就着一座座城市的独一无二;正是缘起其姗姗来迟的印象,才镌刻了一座座城市的灿烂辉煌。可是,杭城的文化是什么呢?杭城的印象是什么呢?
对于一个擦肩而过的行客,关于一座风云际会的城市,难道要用我浅陋的纸笺来描绘一座内涵富蕴的城市吗?这也未免显得太过恣意妄为了吧!悄悄地,为了找寻一份准确而慎重的结果,在天目山下的一粟沧海里,在西溪泽畔的翘首为邻中,我撷取一节箴言,“一个人可以有缺点,但是,最怕没有优点”,此刻,逢迎杭城的彼岸,我唯独惆怅,“杭城的闪烁犹如晴空中的星光,漫步在天上的街市,我竟然不知道如何去寻找那一簇珍珠般的印象”。
确切的说,驻留之地不应归属于真正的杭城,可是,杭城的文化早已深深地注入到其濒临之地的骨髓里了。在浅短的印象里,作为一个北方人,父亲从年轻时便有午休的习惯,然而,今年的假期却不曾看见他中午归来的身影。当我询问其原因时,父亲只是微微一笑,说道,“其实,在浙江的许多企业并没有午休的习惯。很多时候,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透过父亲通红的眼球,除了直截了当地感触到生活艰难以外,亦有那一群不知昼夜的“亡命之徒”的影子。在那栋十三层的高楼中,每一层皆抱有灯火通明的夜晚,每一层皆涵盖通宵达旦的勤奋。父亲告诉我,那群人的平均年龄不到三十,那群人的平均年薪不低于十万。刹那间,我窥探到许多人的身影,有一位刚刚脱掉学生制服的毕业生为习得营销知识而挑灯深读,有一位年过不惑的青年人绝然般开启PS的学习征程,更有一位古稀老人攀岩高耸山峰的一鼓作气。在更多地时候,这不仅仅是一场硝烟弥漫的竞争,更是一袭风雨兼程的希望。
游弋在前世今生,对命运的不肯妥协,对生命的一诺千金,对征途的绚烂希翼……无数的点滴缀燃成一片城市印象的晕轮,那么地妖娆,那么般柔美。可惜,杭城中携带的黯淡依旧以不可理喻的方式彰显,亦如,希望的实现须要命运许可的前提,可是,当命运不允诺我一副愿景羽落的前程时,那一份永不言弃的奋进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赤日浇铸的热浪承诺了建筑工人一个个黑夜,汗流如注的他们对亲手筑起的高楼又恨又爱,因为一开工便是一个美好的一天,而一停息便已然丧失一日的生活之源;繁华浸出的站台馈赠了门卫人员一涟涟倾然,挺拔成峰的他们对来往的豪车又妒又羡,因为宝马驶来便有辛勤在领导的眼前,而香车过后便是羡慕与遗憾的永远。可是,那一层层赤裸裸的讽刺似乎依旧未能尽欢,在新建的印象城中,那已超过五位数字的琳琅又岂是一个社会底层所能承担的凛冽!父亲对我说:“对于社会,少一点怨愤,多一份感恩!那样的生活才是乐观的,那样的方式才是有希望的。”虽然我的心底由衷地赞成父亲的劝导,但是,在无知无觉间,心中竟然无预兆般升起一种莫名的感伤。是因恐惧自己奋斗二十年也未必与“他们”坐在一起喝咖啡吗?还是因为这本身的悲剧所造成的失落呢?可惜,我并不清楚。
杭城的夜晚一般鲜有星光,母亲郑重地对我说,“这是空气污染造成的结果”。只是,有些污染总是在心里挥之不去,有些阴影总是机缘巧合般重绎,正如勾勒在杭城印象中的一些郁翳,其深沉的梦靥注定一场万劫不复的境遇。
突然,一个纯真而陌生孩童欢呼道,“哇,我看见星星了!”
的确,那一道星光,那一道仅有的星光,让我模糊而清晰地看到阴云后的星星,我独自揣测,“这应该是一个美丽的夜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