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桃花扇

08-19 作者:金罂粟

桃花源 桃花扇

文/金罂粟

四季霞光女士的美片,是伴随着杨志广先生的大作《走近桃花源》耀眼而来的,说是耀眼,是因为这片拍的太艺术、太深意、太震撼;说是耀眼,是因为杨先生诗写的大美妙、大隽秀、大清涟。

桃花的美,美在“夹岸桃花蘸水开”;桃花的韵,韵在“桃红复含宿夜雨”;桃花的意,意在“桃花细逐杨花落”;桃花的真,真在“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的情,情在“人面桃花相映红”。于是,随着这片,这诗,也让我走进了这梦幻般的、这说不尽道不完的桃花源。

(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也许记忆中最深的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了,那种离开了尘世的喧嚣、那种舍弃了名利的潇洒,那种男耕女织的安逸,说不清曾引起了多少痴人名士、善男信女、达官贵人们的美好向往和争相追逐的品质目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景者,美不胜收,人者,和谐安详。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出自《陶渊明集》,这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并无二异,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但对这种世外仙界的描写,其实并不是陶翁的实意。他所提供的理想模式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

“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作为现代人,少有不如意或愤世嫉俗便有“寻源”的想法固然不足为取,但但凡业有所成或功成名就,便肆意挥霍人生或生命,因而失去奋斗的方向,甚以喝“鲜奶”为荣,实是令人叹惋和鄙弃。

相比之下,风流才子唐寅的《桃花庵歌》却轻松了许多,记背于此,共赏以乐: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如果说,《桃花源记》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痴醉的仙界大画,那孔尚任的《桃花扇》向人们展示的却是一幕历史现实的人性悲欢。

《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故事写明末归德书生侯方域南京应江南乡试,落第不归,寓居莫愁湖畔,参加了反对阉党的复社,后经画家杨龙友的介绍,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萌发爱情,订婚之日,方域题诗扇以赠香君,作为信物。后阉党文人阮大铖出重金置办妆套以收侯,香君义形于色,拒馈赠,招来阮忌恨陷害。崇祯在北京自缢后,奸臣马士英等在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后马、阮等人逼迫香君嫁给新任曹抚田仰,香君宁死不从,以头撞地,血染方域当年所赠诗扇;好友杨龙友采摘花汁点染成桃花图,是谓桃花扇。

此剧表现了明末时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钺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即作者自己所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理有据。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300年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

值得说明的是,尽管孔尚任对人物的褒贬还是使用传统的道德术语,如“孝子忠臣”之类,但其褒贬标准却扩大了“忠”的内涵,由以朝廷、皇帝为本变为以国家为根本。孔尚任最后离开了征实的原则,虚构了《入道》一出,让张瑶星道土喝斥了在国破家亡之后重聚的男女主人公:“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清根,割它不断么!”侯方域和李香君听了“冷汗淋漓,如梦忽醒”,双双入道。这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所发表的关于君、臣与天下万民之关系的意见,角度虽然不同,而精神是一致的。因此,《桃花扇》的艺术世界所展示出的国家与君、臣、民的关系,由张瑶星说出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其意义也就超越了明清易代的兴亡之悲了。正是:

秦淮无语话斜阳, 家家临水应红妆。

春风不知玉颜改, 依旧欢歌绕画舫。

谁来叹兴亡!

青楼名花恨偏长, 感时忧国欲断肠。

点点碧血洒白扇, 芳心一片徒悲壮。

空留桃花香。

我想暂且抛开“桃花”不说,再赘述一个“扇子”,这是在电视上刚刚看到的一个情节:炎热的夏季,像着火一般炙烤着来去匆匆的人们,就在济南122公交车上,一位老大娘,坐在司机旁边,手里拿的不是桃花扇,而是有点破旧的芭蕉扇,她不停的扇着,这扇子的风不是扇向自己,而是扇给了那位公交司机。这,不就是我门身边的桃花源,桃花扇?……

2013年8月19日初稿于济南

———————————————————————————————————————————

附:杨志广先生诗

《走进桃花源》

陶公,请让我携一缕

东晋的熏风

顺着你蜿蜒的诗韵

跟随那位提篮的村姑

步入你诗意的桃花源

不理山的青黛

不睬水的澄澈

只让这醉人的粉红

熏染我昨夜的梦寐

花香弥散,万千桃林袅娜

小屋的窗棂下

桃花仙子翘起兰花指

我笨拙的笔下已美诗千行

平仄无数

这个炎热的夏日

请让我走进桃花源

走进一个粉嫩清凉的诗梦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