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开端
好友小非正在筹备儿子的婚礼。他提议,我们这帮相处了30多年的老朋友,参加婚礼就不用如世俗般随份子了。理由有三,一是原来生活艰难,随份子是为了给举办婚礼的人家凑些钱,缓解一下经济压力。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样的举措就没有必要了;二是这么多年的好朋友,今天你家有事了我随份子,明天我家有事了你又随回来,折腾过来折腾回去,没什么意思。好像除了随份子不足以表现兄弟感情似的,很俗;三是有事需要的是人场,只要人到了,什么感情都有了,不需要世俗的表示。同时,他准备把孩子的婚礼安排在晚间进行。这样可以省去很多繁文缛节,也不用搞那么多花哨的形式。到了正日子,白天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晚间凑到一起喝顿酒乐呵乐呵就行了。
对小非的提议,我举双手赞同。我与小非等8人是1978年在机械工业学校读书时结成的哥们。对于随份子这样的事,我们之间经过了三次调整。刚刚开始工作时,彼此都不宽裕,那时哥们间约定份子钱为30元;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改为200元;本世纪初调整为500元。标准总是高于社会上较好朋友之间的份子数额。那时考虑的就是哥们之间能多帮一下,显示与众不同。其实,近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很多的生日宴会、婚礼、葬礼,感觉到,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500元份子钱已经算很普通的了,正在考虑进行调整。小非恰在这个时候有此提议,说是标新立异也可,说是更能体现哥们之间感情不同于他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也行。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向陋习说不。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好的开端。
其实,所有人对随份子这件事都反感、都持反对意见。很多人都有过因随份子而使生活窘迫的时候。但要想破除中国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习惯,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有资本做后盾,更多的是需要别人的理解与支持。
这么说吧,并不是所有随份子事情都是应该应分的。很多人因为自己随份子随的太多了,刻意寻找个名堂办一次宴请,往回收收钱捞捞本。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今天你家办事,别人随份子,说白了就是大家凑钱吃喝了一顿,办事的人家扣除原来随出去的份子,并没多少剩余;明天他家办事了,你也得去随份子,又是众人凑钱大家喝酒。就这样,你来我往的,把大家兜里那点钱都送给酒店了。如果参加各种红白喜事都不再随礼了,我坚信,这些名目繁多的宴请,最少能取消三分之二。这样一来,各种各样的宴请就会少了很多,参加的人数也会急剧下降。因聚众而引起的交通堵塞、引发的安全隐患、诱发的滋生事端就会大幅度减少,于社会于个人都是只有好处而没有弊端的好事。
当然了,在物价飞涨的今天,多数工薪阶层的人家还远没有达到都能以己之力举办动辄4、50桌的宴请。而为了日后能够还上这些人情,避免损失,很多办事的人家,尽可能地通知到所有有过这样来往关系之人或今后肯定发生这样来往关系之人,甚至潜在的有可能发生这样来往关系之人,以至于通知的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多、办事的场面越来越大。从而使这种陋习有愈演愈烈之势,愈发不可收拾。所以说,取消随份子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一两个人倡议就能很快推行的。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再说回到小非的提议,意中认为,在哥几个之间实行这个方法,如果单从孩子婚礼这件事情上来说,完全可以。而如果换成老人的寿诞、添人进口庆典,空着手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因为这些份子不单单只是兄弟之间的往来了,而是做给老人、隔辈人看的。而如果换成其他形式,诸如礼物礼品,第一不知道是否适用;第二要费时费力去订购还不一定比随份子省钱;第三耗斁不实惠。怎样解决,说出来很简单,只要大家都不操办这样的庆典,这样的尴尬自然就没有了。当然了,老人的寿辰是不能免的,那就自己家人聚一聚,既省了迎来送往的繁文缛节,又集中家人单一亲属关系不更其乐融融?何乐而不为?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不再担心只付出而无回报,就是举办宴请,也会逐步缩小规模与范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说到中国人呐,真挺有意思。有时候为了丁点的个人利益,甚至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荣誉,都能拼个你死我活的。而遇到随份子的事,即或是心里极不乐意,表现得也是十足的谦谦君子态。有时候就是刚刚相识的朋友、频繁变换工作的临时同事、多年没有来往的同学,上述人等也许只此一面之后,穷其一生都不可能打交道,甚至有可能从此天南地北永不相见,但为了不在其他朋友、同事、同学人前身后被讲究,尽管心中一百个不乐意,就是借钱也要随份子。仔细想一想,在所随出去的份子里,有多少是心甘情愿的?所以,有人说“死要面子活受罪”,随份子,就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话又说回来,中国人讲究一个人场,家里遇见大事小情的,总要有些亲戚朋友帮帮忙,张罗张罗,既有面子又有人气,显得主人家在社会上有人缘、有朋友、有面子。其实,很多办事人家也是出于这个考虑而尽可能地扩大邀请范围的。对于婚丧这样的事,尤其是不可预知的丧事,更需要拥有一定的人场。有一位吴姓朋友为孩子举办婚礼,因为是做生意的,朋友、同行较多,通知的人亦多。按说,来宾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每个人都得随个千八百的。但吴明确规定,每人只准随礼200元。对此,吴解释说,不通知吧,事后落埋怨;随多了吧,怕有些人负担不起;不收礼吧,瞧不起人,那就只好少收点意思意思算了吧。虽然吴没敢尝试不收礼,但限制份子数额,亦是一种进步,一个好开端。现在一桌婚宴动辄千元,稍好一点的1688元(吴办事标准),加上糖酒,每桌2000元基本没什么剩余。如果再算上每桌坐不满10人的,司机、礼仪公司、乐队、化妆师、摄影摄像等诸多帮忙的,多少还要搭一些。如果婚礼都按照吴的收礼标准办理,相信很多人家在举办婚礼,就会尽量控制人数,尤其是车辆、婚庆规模等,对遏制大操大办婚礼是很有益的。至于丧葬,在有200人参加的葬礼上,最后留下吃饭的,一般不会超过60人。怎样萦造人场而又不增加参加葬礼人员的负担,是值得探讨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份子这样的事端亦在逐渐减少,这是大势所趋。譬如,有能力的,家家都在买房子,原来很被看重的乔迁之喜宴请几乎销声匿迹了;现在的孩子都能上大学了,升学宴请也越来越少了;而那些诸如满月酒、晋级酒、庆功酒等,也是在很小的范围内以小酌的形式出现,不会骚扰到其他人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的进步。
说起来,随份子这事,发生最多、频率最高的当属婚庆了。没有办法,结婚毕竟是人生大事,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对每一个家庭亦是大事。不操办吧,怕被别人笑话;不通知吧,怕被别人埋怨(虽然虚假的成分较大);都通知了吧,怕别人说不讲究,什么关系都通知?说起来宾主双方都挺难的。可谁又没做过东道主?谁又没做过嘉宾?谁不知道其中的取舍之难?
所以说,虽然只是在非常要好的兄弟之间推行免随份子的举措,小非有勇气敢为天下先的做法仍值得期许,而将婚宴定在晚间更好,否则,奉上份子钱的同时,还要搭上一天的时间。
我认为,随份子这样的事情,不是三俩人倡导就会被广泛认可并得以推广的。只要人还有感情,只要还有彼此的沟通,就不可能彻底消失。只是希冀通过一些形式上的变革,减少功利思想,纯从友情出发,让真心祝福之人心甘情愿参与,不想参加的人不再尴尬。
不敢说小非的举措是否正确,亦不能确定吴限制份子数额的举动是否得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动、影响他人,不失为好的开端。
对于随份子这件事,多数人都深恶痛绝,但鲜有挺身而出抵制者。应该认识到,对于很多陋习,是需要公众群起才能达到目的的。如果我们都能做到一切从我开始,不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不思回报,持有“到我这里就截住”的思想,对有效地遏制随份子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保证自己不再举办莫名其妙的这样那样的宴请;其次,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参加无厘头的宴请;再次,必须随份子的,人不一定都到场。对关系一般的朋友、同事,虽然随了份子,但自己家有事不再通知他们,以后亦不与他们发生诸如此类的来往。以此做开端,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