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昆仑》探细微——豁然大悟

08-26 作者:南晓

念奴娇 昆仑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念奴娇《昆仑》是毛主席的一首大气磅礴的诗词,余自儿时便能倒背如流;但其中的细微之处却是今日方才了悟。

近日在朋友处闲坐,随手翻阅了茶几上的一本《毛泽东诗词讲解》,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人或为鱼鳖”却是源于大禹治水的典故!书中解释道:“〔人或为鱼鳖〕人民或者要给洪水淹没。这话本于《左传•昭公元年》刘定公说的:‘微禹,吾其鱼乎!’(没有禹〔的治水〕,我们会成为鱼吧!)”

大禹治水的故事余原本只知些皮毛;回头细读《史记》,竟如醍醐灌顶,豁然领略了主席的满腹经纶:

据《史记》载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尧命鲧负责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继位后,因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独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禹风餐露宿,奔波于天南海北,其间三过家门,都因治水忙碌未曾进去看看。据说有一次他在家门前经过,恰逢儿子出世啼哭不止,他也没进去看一眼。治水十三年,劈山开地,决通九河三江,使百川通畅注入大海,终于制服了洪水。接着,他又带领人民开凿沟渠,引水灌溉,使水乡成沃土,泽国变良田,人民得以安居乐业。鉴于大禹的丰功伟绩,舜年老以后,便禅位于禹。由是,《左传》盛赞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那意思是:如果不是大禹,我便成为鱼了!

对于这样一段历史典故,毛主席出神入化地纳入诗中:其“人或为鱼鳖”的细微一笔,既承上启下又举重若轻,一语双关地提出了“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自古以来,有谁站在人民生活的角度把昆仑的“功罪”加以公平论断呢?只有满腹经纶的历史巨人毛泽东才能把博大的心胸同奇特的想象联系起来。曾有外国友人评价他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郭沫若称赞毛泽东:“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重读《昆仑》探细微,豁然大悟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共 2 条文章评论
  •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2013-08-26 16:29
  • 自古以来,有谁站在人民生活的角度把昆仑的“功罪”加以公平论断呢?只有满腹经纶的历史巨人毛泽东。2013-08-28 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