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朝成与他的三位老师(涂雯雯)

09-02 作者:一叶知秋

与先生孙朝成已经共同生活了二十四年时光.记得在我们结婚不久,先生问我:我当时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期,你怎么敢选择我?我思考了一下,笑着回答:在同你相处的日子里,看见你对同学、朋友、战友都那么好,我想,如果同你在一起生活,你不会对我不好吧!听了这话先生笑了,说:你这种判断是成立的。以后,从先生对他的亲友,尤其是与众多教诲鼓励帮助过他的老师(如陈锺、王明义、陶耶、李世昌、陈凤翚、石祥、东白等)的互动与友谊,让我深为敬佩。这篇文章仅就先生同其文学创作的三位启蒙老师陈锺、王明义、陶耶的交往,披露一些细节。

一.孙朝成与陈锺老师

据先生讲:他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首先不能够忘记的是他在哈尔滨少年宫文学创作组的指导老师陈锺。陈锺老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师范大学(当时称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不久即分配到哈尔滨少年宫工作,担任绘画和文学组的指导老师,并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先生就是在1959年夏天看见少年宫招考学员的启事后,凭一篇作文被陈锺老师选进少年宫文学组参加业余学习的。当时选进文学组的多是中学生,小学生(先生当时念小学五年级)只有三、五个人。就是在少年宫浓浓的学习氛围与陈锺老师的谆谆教导与关爱下,先生喜欢上了文学创作。据先生回忆,陈锺老师夫妇俩人当时就住在少年宫里,每到星期日,少年宫图书馆凭组员证可借阅图书。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的三、四年时间里,先生的大量业余时间都在少年宫的图书馆度过。因为来的勤了,陈锺老师夫妇经常在星期天午饭中加量,让先生在其家吃饭(要知道,随后几年正是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定量极少),经常是一碗面条。但正是这一碗面条之恩,让先生以后的几十年里念念不忘。在北京创业的日子里,先生每次回故乡哈尔滨,都专门宴请陈锺老师(还有李世昌、陈凤翚、吕聂老师等)。所以每年(有时我陪先生回哈尔滨)一、二次的故乡行,便成先生同其恩师相聚相欢的节日,其乐融融。而每次宴请先生都称是对陈锺老师当年一饭之恩的回报。在陈锺老师与先生的诗集中,师生的交往与友情都用诗句记录下来。如1998年,先生的第一本诗集《蒲公英之歌》出版,这本诗集出版前经陈锺老师亲自审阅,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并亲自绘制了好几幅插图。在出版座谈会上,陈锺老师现场挥毫写下了“漫撒绒花拂紫云/蒲公英伞舞缤纷/心杯情盏铺芳野/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贺诗,表达了由衷的喜悦之情。又如:1999年8月,陈锺老师出版第一本画册,先生解囊赞助出版费五千元,并写诗记下这一盛事:艺海苦追求/风霜上发端/磨秃千枝笔/

撑起一片天/画藏诗书趣/情结桃李缘/老树浓荫旺/发达不计年。这首赠诗在陈锺老师的画册首发式上朗诵,感动了许多人。来宾尤其是对“磨秃千枝笔/

撑起一片天”两句诗赞叹不已,认为形象地写出了陈锺老师的艺术教育成果。又如2003年7月陈锺老师七十岁生日,先生事先写了一首《为先生祝寿》的歌词,请吕聂老师(亦是陈锺老师的好友)谱曲,由辽宁盘锦作曲家吴太邦先生制作录音,在先生七十岁生日的庆祝活动中现场播放。我同先生参加了生日庆贺活动,当播放这首歌时,我看见陈锺老师老泪纵横、情难自禁,参加活动的来宾也都被感动了,歌声中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陈锺老师的朋友与学生都为先生这件特殊的生日礼物而喝彩。陈锺老师在事后说:为师一生,有学生这一首歌,值了!!

为让陈锺老师夫妇安度晚年,先生还在1999年1月、2001年1月、2003年8月三度邀其夫妇俩人来北京小住,并在一起度过了两个春节。看到先生同陈锺老师在一起亲密地切磋诗词和书法的情景,我由衷的感到:师生之间的情谊能延续半个世纪,这固然说是两个人的志趣相投的结果,但先生对老师的关爱、感恩之情还是让人感动。2006年2月,陈锺老师的老伴去世了,陈锺老师也患病坐了轮椅,老师顿感十分孤独。先生又于当年10月把陈锺老师接到北京住了三个月。在此期间,陈锺老师抱病为先生一本诗集写了序言,留下了师生间永久的纪念。陈锺老师于2010年7月2日在哈尔滨逝世,终年七十六岁。据陈锺老师在哈尔滨的弟子讲,先生临终前念叨最多的就是先生和张翔得(陈锺老师的另一个书画弟子)两个人的名字。陈锺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先生同陈锺老师的这五十多年的师生情谊是不能够忘怀的。先生得知陈锺老师去世,因为身体不适,没能回去为老师送行,在病中写下《悼陈锺先生》六首诗,表达了自己深切的哀痛,诗中的“大匠仙逝留华彩/梦中叮咛竟是谁”“诗画结缘五十载/大爱似水润人生”的句子,表达了先生真切的怀念之情。陈锺老师对我们夫妇的关怀以及先生对陈锺老师的怀念之情,是久久难忘的。直至今天,先生与我每每读起陈锺老师的著作,犹如陈锺老师在面前与我们亲切交谈,陈锺老师的音容笑貌,一直浮现在我们的回忆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二.孙朝成与王明义老师

王明义老师是先生初中的语文老师。由于那时先生喜欢语文课,作文也写得好,很是得到王明义老师的关爱。据先生回忆,王明义老师在学校办有《语文园地》专刊,经常将学生写的好的优秀作文用毛笔抄录出来在园地上展示。先生的作文应该是展示次数最多的。每次王明义老师在课堂上将先生的作文当做范文讲解时,先生回忆道,王明义老师的目光里透出来的喜悦、欣慰、鼓励和慈爱,都会让先生温暖好久。先生曾告诉我,在1995年先生毕业三十年后,从北京去看望王明义老师,王明义老师还拿出先生当年的作文本,上面红笔墨水写的批注还清晰可见。多年以后,王明义老师在写给先生的一封信中,对师生间的这段友谊做了总结:因为你有不一般的秉赋,再加上自己执着的热情——在学校的日子里,你就有超群的灵性,再加上你勤勉的双手,在平时的作文课中已显露出你不一般的才情。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作为语文老师,很难在课堂上更多地夸赞一位有才华的同学,因为那有“只专不红”之嫌。作为少年,你也许当时还不明白这样一些过节。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爱生的拳拳之心,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先生从哈尔滨到北京创业后,每次回到哈尔滨都去探望王明义老师,捎去北京张一元的茉莉花茶以及自己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每年教师节,先生都托在哈尔滨的同学、朋友代买鲜花,替自己去看望王明义老师。我还从2000年12月10日王明义老师写给先生的来信中,读到这样一段话:我已八十耄耋,脑梗塞,不时反复,自念时日不多,有道风景,总想同你重复一下:大约是1967年的秋季,我在十九中每天清扫走廊。一天,你穿着军装来到我劳动的楼段,规规矩矩地站在我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我说:快回去吧!这美丽的画面一直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问先生这是怎么回事,先生告诉我:1967年秋冬季之交,他从部队请假回哈尔滨探亲,听同学说王明义老师被打成“黑帮”在学校关押劳动,他不顾一些同学劝阻,穿着军装赶到母校,见到王明义老师还像平时那样鞠躬问候,老师一脸的焦急,催他赶快离开,他则接过老师手中的笤帚替老师清扫楼道。看管老师的红卫兵见是一位解放军来替王老师清扫楼道,也就没有难为王老师。他则将老师扶到教室,一番宽慰。这一幕让老师一直记在心里,以致在信中描述出来。听完先生的讲述,我更佩服先生尊师、敬师、爱师的肝胆,要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先生这样做,是要冒政治风险的。粉碎四人帮后,王明义老师的所谓“历史问题”被平反,他与先生的联系更加密切。先生手头保存有王明义老师写给他的十几封信,每封信的字里行间都写满了师生间的亲密情谊。1998年先生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在诗集的后记中,先生写道:“我走上诗歌创作之路,小学、中学时期有哈尔滨少年宫陈锺老师和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王明义先生热情鼓励和栽培”,记下对老师的感恩之情。2002年10月先生出版第一本传统风格诗词集《奇正书屋诗稿》,里面有写给王明义老师的赠诗:毕业三十载/长思教诲情/千里送激励/片纸写叮咛/如沐松江水/似拂大原风/师恩未敢忘/梦中又鞠躬。记述了师生间这段难忘的情谊。十分遗憾的是,先生没有留下与王明义老师的合影。先生一直想同一些同学联系,设法从同学那里得到王明义老师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

王明义老师活到九十岁,于2003年逝世。他的贡献在于他为国家培养了许许多多像先生这样的可造之材。他生命的光辉,仍然在先生的作品里闪耀。王明义老师中学时代为先生奠定的文学创作基础,成就了一位爱国、尊师、敬业、助友的作家。

三.孙朝成与陶耶老师

随先生回故乡哈尔滨,经常见先生与其诗友巴彦布、李方元等谈论起原黑龙江日报文艺部编辑陶耶老师,先生也总是自称为“陶门弟子”。从先生与诗友的谈论中,我心中对陶耶老师的印象也逐渐清晰起来。陶耶老师原名王云笑,1928年生,黑龙江省尚志县人,曾任黑龙江日报副刊诗歌编辑。正是在他任黑龙江日报副刊诗歌编辑的那段日子里,先生从部队复员回到哈尔滨,在工厂里当工人,业余写诗投稿结识了陶耶老师。期间虽然政治气候变化不定,陶耶老师还是从来稿中发现了先生这位勤奋好学的工人业余作者的才华,尽自己所能,给先生多方面的帮助。有时为了一首诗的修改,反复同先生商榷,直到满意为止。先生多次同我讲,他写作时对自己的作品反复推敲修改的习惯,就来自陶耶老师的言传身教,先生自称这一习惯让他受益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段岁月中,先生是黑龙江日报副刊上发表诗歌作品最多的工人作者。先生的文学梦,也正是在陶耶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下一步步实现的。先生不止一次的向我描绘:陶耶老师穿着朴素,抽着自己卷的纸烟,总是亲切和蔼地同作者交谈,他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修改作者的作品总是由他提出修改意见,由作者自己完成。正是在这一遍遍交谈与修改作品的过程中,一批批作者从黑龙江日报副刊这块园地上成长起来。回到哈尔滨,一些像先生这样年龄的作者,许多都出自陶耶老师门下。陶耶老师清瘦、亲切、和蔼的形象,也因此留在了许多作者的记忆中。即使在陶耶老师退休之后,他依然如前地关心先生的创作,每次先生发表了作品寄给他时,他都会在来信中认真地点评一番,肯定进步,指出不足。这样的信件,先生至今保存了十几封。先生还于1993年拿出4000元钱,为离休后的陶耶老师在哈尔滨出版了诗集《今朝集》。要知道,先生那时自己还没有出版过诗集。先生的这一举动,赢得了故乡文友的一致赞誉。而先生则说:“陶耶老师的恩情,我是无法回报的”。陶耶老师于1998年秋天去世,当得知这一消息后,先生泪流满面。他翻出在1972年夏天同陶耶老师去呼伦贝尔大草原采访的照片,端详再三,久久不语。我知道陶耶老师在他生命历程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不久,陶耶老师的夫人黄老师专程来北京,向我们转达陶耶老师去世前对我们全家的思念之情,还为我们刚出生一年多的儿子买了礼物。陶耶老师与先生留下了几张合影照片,这些照片如今已成为珍贵的纪念了。在先生诗集的后记中,先生总是提到他的一位位老师的名字。饮水思源,先生的文学梦想,正是在许多像陈锺老师、王明义老师、陶耶老师这样诲人不倦的老师扶持下一天天亮丽起来的。

先生尊师,爱师,在他身上,我也看到了陈锺、王明义、陶耶三位老师的影子。对一些年轻诗友,先生也总是尽自己所能,从帮助编选修改作品,到写序言、评论,向报刊推荐作品,一步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有时,一些外地的文学青年来访,先生还将他们安排在家里吃住,帮助他们将作品向北京的报刊推荐。1995年,为鼓励部队诗歌作者,先生同我商议后,拿出几万元钱作为奖金,在解放军报上举办“长城杯·军营之歌”诗与歌词征文活动,发现并奖励了一批年轻的部队诗歌作者,以此回报部队对自己的培育。

今天,三位老师播撒的文学种籽,在文学园地里,已蓬勃成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先生的三位老师若九泉有知,想必也会欣慰的。

2012.3.30-31

附 录:一

孙朝成写给王明义老师的一封信

明义老师:

您好!

九月十日来信收悉.望着那熟悉而又工整的字迹,我既感动而又担心,担心写字而劳累老师。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文革中一位外国记者采访朱德,问他,毛泽东的著作是否是影响你一生的书,朱德答:不是,影响我一生最重要的书是小学课本。外国记者又问:毛主席是不是一生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朱德回答:不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小学老师。后有人将此事反映给毛主席,毛主席听了后说:一个大老实人,讲了大老实话。

在人生的里程中,小学、初中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六十年代中期,我有幸接受您的教育,您对学生的热忱,对教育工作的认真,都使我受益非浅。那时应试教育还不像现在这样严重,传道、授业、解惑,学习者与教育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使我真正学习到一些知识,掌握了语文这个工具。在以后漫长的时间里,我都没有机会去进大学的门。我的基础都是在中学时期打好的,并不断自学。所以今天面对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如僵化教育、标准答案、师生关系紧张等)庆幸当年在中学时期由于热爱语文这门学科,由于您的激励而努力学习语文,由于为了应用而自学语文、写作,由于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而旁及其他学科,进而有今天的事业和成就,我是常怀感激之心而忆及您。由于不能常回哈尔滨看望您,所以拜托戴淮明同志替我看望您,希望小小一束鲜花给您带去一份好心情,也希望您能在自己的节日,享受由于学生怀念、尊敬而油然生出作一名人民教师的自豪感。我衷心希望您能愉快地生活,享受安然。最近黑龙江老年协会转托别人请我写一首老年人的歌,我写的歌词就叫“享受安然”。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默默地看落日镕金,静静地听渔歌唱晚,生命的旋律悠长久远,笑望秋水,笑望归帆。”我衷心地祝您和师母平和地安度晚年。因为您的贡献,现在正通过您的学生为社会所作的贡献体现出来。您无愧于这个民族,无愧于这个社会。您有权利享受这个社会给予您晚年的一切。您为教育而贡献出来的四十几年的生命时光,会永远活跃在您教育过的所有学生的生命中。您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位老师,老爱国者,您的形象会鼓舞您的学生奋斗。

祝健康安好!

您的学生:孙朝成

2001年9月14日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