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医学庸俗化现象

09-07 作者:刁秀展

近读1995年第3期《医学与哲学》杂志刊登马伯英教授的文章《对于当前医学庸俗化现象的反思》,历数当前医学庸俗化的现象并进行了一些分析。文中所谈问题可以说是当前医学界的“焦点问题”。文章切中时弊,但感意犹未尽,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医学庸俗化问题的提出,归根结蒂,是属于医学社会学范畴之内的问题。医学社会学研究医疗保健领域中的角色(医者、就医者)、角色行为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包括对于医疗保健中的社会人群、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进行研究本文就此出发,对于当前医学庸俗化现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医疗市场的困惑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遂出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卫生工作间题。整个国家进入市场经济,就必然会对医疗卫生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于是,“利之所在,趋之若鹜”。这样就很容易给人产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市场经济给医学庸俗化造成了合适的土壤和气候。毋庸讳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确出现了某些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在医务界也不例外。但是,市场经济对于医德观念实际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双重效应。我们既要看到它的负效应,也要看到它的正效应。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审视医德观念,实际上,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医德医风是否就是完美无缺呢?其实不然。由于计划经济违背了物竞天长的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失去正向激励作用及价值观,很难发挥医务界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医疗工作缺乏活力,以致于出现缺医少药、看病难、住院难等一系列萧条景象。随着市场经济的确泣,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过去说君子取义,小人取利,现在不同了,认为君子不仅仅要“取义”,同时也要“取利”,只不过是“取之有道”罢了。我们把眼光放得远一点,就会相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德观念将会逐步纳入规范,产生公正的激励效应。我们不能够由于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而因噎废食,不能做叶公好龙式的人物。不要月为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裹足不前。要以辩证的眼光认识与理解现实。对于存在的问题,应当有一个客观的分析。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医学庸俗化现象,的确是客观存在的,间题的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在于市场尚不够成熟,法制尚不够健全(或曰执法不力),政府对于市场的调控不力,以致于使某些唯利是图的人有机可乘。此外,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何通过价格引导资源配置引导医疗服务供给,如何从以收费价格体现福利转向以付费方式去体现卫生事业的福利性,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我们相信通过多方面的调控、制约与引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学庸俗化现象是可以逐步消除的。

二、求医行为的偏离

医学庸俗化现象还表现为伪科学在医界的猖撅、诸如巫术的陈渣泛起,对于气功或特异功能的迷信等等。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除了医者的问题之外.还有就医者的问题。就是说,还有一个求医行为模式的问题。求医行为模式代表人们的医学文化观念。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三兮”逐步进化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人们的性户“观念也随之逐步发生变化。但是,国人在求医模式方面尚存在某些滞后于医学文化更新的偏离行为。这就表现为崇尚虚名,盲目崇拜,过分地追逐气功或特异功能,甚至相信巫术。这种民俗文化,或可称为医学上的“返古现象”。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均衡,民俗文化的渊源和影响超出了估计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视作对于现代医学中唯科学主义的无意识抵抗。现代医学对于人类健康的一些间题经过历时甚久、耗资巨大的研究,结果仍然近乎束手无策的现象依然存在。于是人们转而又去求助于巫术、神灵。这不能不说是对于唯科学主义的一个讽刺。当然,对于伪科学的东西应当予以揭穿,加以批判。但更有说服力的应当是医学文化学的普及与教育。使广大民众都能树立一个正确的医学观。这就需要医·440·医学与哲学1995年第16卷第8期总171期学文化学家们走出象牙之塔,把他们的知识和观念传播给大众,而不仅仅是医学工作者。以期逐步消除医学庸俗化现象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气候,改变人们的求医行为模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三、医德医风的呼唤

关于医德医风问题,是不是古代的医者或者过去的医者都表现得十分高雅,唯独现在的医者才出现“庸俗化”了呢?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伴随着医学的产生,就一直存在着医德医风问题。《黄帝内经》上说:“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在中国医学史上“庸医杀人不用刀”的例子,不胜枚举。徐大椿说:“今之学医者,皆无聊之甚。习此业以为衣食之计耳。”(((医学源流论)))以从医作为仁术,“仁者爱人”,作为医学的伦理道德规范,又是中国古代医学家的传统美德。在历史的长河中,医德医风问题就是这样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医德医风是医学文化的体现,它必然要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宗教信仰、教育宣传等等方面的影响。医德医风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固然要以经济为基础。“杏林春暖”也必需建立在保证基本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之上。纵观医学发展史,宗教对于医德一开始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西医传入我国为例:西方传教士为使“救世主的福音深入人心”,因而传教布道,开展慈善事业,把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使我国的西医事业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政治对于医德的影响,集中地体现在“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伟大感召以及建国以来对于医学伦理学的辉煌建树。教育与宣传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雷锋精神与白求恩精神,时时呼唤着医德医风的回归。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医德观念必然会出现新的矛盾与冲突。由冲突而鉴别,由鉴别而选择,由选择而扬弃,由扬弃而建立新的医德观念。

构成医学庸俗化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医者的因素,也有就医者的因素;既有经济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总的说来,它属于医学文化现象。通过对于这一现象的探讨与研究,应当具有纠偏除弊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阎惠中.南辕北辙乎?!—论“医疗服务不能市场化”.中国卫生政策,19951;7.

2.李中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医学道德进步.医学与哲学,1995;1:32.

(收稿:1995年5月21日)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