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城”与《庆城古貌》

09-14 作者:新文

当华夏历史穿越4000年漫长的时空后,一座曾经凤凰涅磐、藏龙卧虎的古代城堡,被一位退而不休的有识之士,耗费十度春秋,呕心沥血,披星戴月,创作成功了一副集古城历史、地貌、山川、形胜、人文于一体的全景式浓缩图。这座城就叫庆城,这张图画就叫《庆城古貌》。庆城古城的创建者是周人不窋,图画的创作者是今人雷致清。

庆城县,原名庆阳县,2002年国务院设置地级市庆阳市时改庆阳县为庆城县,庆城县城即原庆阳县城。庆城县城,设计精美,历史悠久,建筑古朴,文物荟萃。四周群山环峙,东西两水夹流,立于高阜之上,呈居高临下俯瞰河川之势。它雄踞要津,北控宁蒙,南屏关陕,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世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周先祖不窋率族人途经此地时所选准,以为抵御外族、“教民稼穑”、繁衍生息之地。他率众凭借山势之险,地形之优,首建城堡,居住耕作,传宗接代,繁衍三世,至贤孙公刘。据《史记.周本记》载:不窋之孙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自此以后,“庆”则成此地之名,公刘亦命名在此地出生的儿子为“庆节”。期间,周朝在城内增修行宫、祭坛、寺庙、皇家花园等等建筑,是为庆城城中城皇城之由来。

历史变迁,岁月兴替,烽烟四起,争战连绵,古庆城由于其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在历朝历代中,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汉族统治者相互争夺的“肥肉”,西夏、诸羌屡屡犯边,朝中重臣驻守防范。战争的恶果莫大于对城池的毁坏,对民众的荼毒,对生产力的破坏,庆城古城,自然未能幸免于难。然而,令人感慨的是,勤劳勇敢的庆城先民及防守军队,在周人建城的基础上,怀着对古城的眷眷深情,屡毁屡建,不断增修,至明朝,太祖朱元璋封其十六子为庆靖王驻守庆城之际,更是兴修靖王宫,扩建大皇城,加高城墙,修筑城楼,成为后来朝廷命官、驻防将官的常驻地。

与此同时,庆城的城中城亦由一座皇城增修为包括以形似凤凰形状、设有地方府衙的凤城,田姓驸马居住的驸马城在内的三大城,以及因周不窋养鹅而得名、后在战时用以隐蔽取水供城中军民使用的鹅池洞等三小城和八瓮城。这些大小城池,在二十四个城门的拱卫下,形成了特有的城中套城、城城相连、遥相呼应、互为依恃的古城奇观,也使之成为依山面水,雉堞巍然,戎楼雄峙,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的“铁城”,诚如《庆阳县志》所言:“庆城依山为势,据层峦峻岭之上,群峰共揖,襟带两河,天堑之雄也。”

除上述建筑而外,古城及周边还有范仲淹父子驻庆的府衙,后人怀念韩琦、范仲淹而建造的“韩范祠”,周祖庙、关公庙及佛、道寺庙、道观七十多座,功德、贞节、孝义等牌坊一百多座,大小戏楼十几座,王、侯、将、相、命妇、达官贵人陵墓及墓葬群二十多处。这些众多的古建筑,既证明了古代庆城的兴盛繁荣,光辉灿烂,又显示了庆城的悠久历史,不同凡响。这就是早在清末英国将军布鲁斯途经庆城时,赞誉它可与欧洲任何一座城堡相媲美的原因,也是在2011年第二届“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会期间,莅临“周祖农耕文化研讨会”的农业部、文化部的有关领导及专家学者,一致认同“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庆城”为“华夏第一城”的原因。庆城,以其立城之早、底蕴之深、规模之盛,已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实是历史的翻版,画作可以还原历史。为了传承历史文化,激发人们热爱古庆城的热情,把庆城建设得更加美好,庆城县文化局退休干部雷致清,历时十载,翻阅典籍,实地考察,走访耆老,反复比照研究,在大量考证、分析、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完成《庆城古貌》画作初稿,并把古人赞、咏庆城的诗作揉合重组成新的诗篇,又在大量征求意见之后,摒除一切干扰,静心静气,每天坚持6点起,零点寝,连续奋战两个月,一气呵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庆城古貌》新画作气势磅礴,涵盖丰富,准确、科学、系统、逼真,全方位地再现了庆城作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的久远过去、古代文明、繁荣鼎盛,是古代庆城的缩影,与诗作合为一处,更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似一册活生生的乡土教材,阅看吟咏之余,令人感慨万千,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庆城乃至庆阳市的人感到自豪,引以为荣;听闻过庆城的人兴趣大增,意欲一睹为快;学者、研究者惊讶之余,叹为观止。《庆城古貌》图文在《黄河报》以画作之名为题发表后,被责任编辑赞为新幅《清明上河图》。庆城县委、县政府领导及一些行内人士阅看后,给予了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定为向外推介、宣传庆城的一张名片。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