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雷坝行

09-20 作者:刺槐

据说几十年前,一条又红又专的引水灌溉主渠道“五四渠”把礼县分成了东西两个区域,东边的区域称“上四区”(包括宽川区、盐官区、永坪区、罗坝区),西边的区域称“下四区”,(包括大滩区、白河区、中坝区、石桥区)。后来,在一些人的眼中,“上四区”、“下四区”成了一种标签——区别身份和贫富的标签。

上四区和下四区,东部和西部,其实都是表示方位的词语,上四区地理环境相对较好交通便利,而下四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差交通不便。在当时看来,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利于县内的行政管理和经济规划,至于后来被贴上了具有某种意义的标签,恐怕当时的决策者也始料未及吧。

我是上高中后才知道有“上四区”、“下四区”的说法的。

我在一中读高一的时候,土地承包到户没几年,社会经济条件总体很差。新学期刚开学,我就发现班上一些同学说话和我有些不一样,操着很重的方言,听起来似懂非懂,私下里一些同学说:他们是下四区人。这些同学中大多数人的姓名现在我都记得起,有现执教于一中的白河乡的贾旭峰同学,有现在在县城谋生的雷坝乡的董翅同学,有现在在天水市做买卖的中坝乡张迪同学等等。他们共同的性格特点,就是质朴善良,待人诚实,所以不几天我就和他们混熟了,相互之间有了较深的了解。时间长了,我发现他们和我一样,也生活节俭,一年四季只穿一套衣服只穿一双鞋。另外,他们还有这几个特点,一是一学期不回家,二是做饭多用豆面玉米面,三是学习都很刻苦。

他们的这三个特点,给了我礼县下四区较为模糊的地域特征和轮廓:交通不便,道路险峻,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靠天吃饭,广种薄收。这样的地理环境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让我钦佩不已。那时候就有了一个想法,有机会一定要到下四区看看,那是怎样的一方水土,养育了这么一些质朴善良能吃苦能拼搏的人!

高中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从上师专到参加工作二十多年间,我和高中同学联系很少,有些再也没见过面。但这么些年来,我一直很怀念高中那段逝去的青春时光,想念着下四区的同学,他们都还好吧!下四区人的生活环境有所改观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些想法和念头在我的心里埋藏了很久,时而膨胀,时而缩小,有时候就像火苗一样窜出我的脑海,那么强烈那么冲动,有时候却游丝一样缠绕心头,时断时续时隐时现,二十多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下四区的同学见不了面,即使见了面我们又能有“恰同学少年”时的诚挚和友谊吗?还不如去看看下四区的那山、那水、那些在时空中伫立了许久的风景。

近几年,我们学校的赵继红等几个老师去过下四区的雷坝、洮坪,参加过龙林笔会,赵继红老师还写了几百字的长诗《大滩行》,描写了雷坝乡某个山村的生活,诗中写道“狗吠鸡鸣叫,牛羊正悠然。红椒挂檐下,玉米悬树巅。习习风自南,依依墟里烟。野棉花正白,坡红沙棘丸。夕阳留倩影,村姑把水担。”品读诗句,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走进下四区,触摸那山、那水、那些风景的冲动愈加强烈。

机会来了,上周星期天,家在雷坝乡的同事的父亲去世,我和另外几个同事一块儿去吊唁,让我终于走进了雷坝,走进了下四区,触摸了心头牵念已久的那山、那水、那些风景------。

那天早上9点整,我们一行10人乘车从盐官出发,经祁山、翻越大堡子山,差不多10点我们抵达县城,由于轻车熟路,路况较好,车子行驶平缓很少颠簸,我们在车上轻松地说说笑笑,感觉不一会儿就到了。

出县城,过石桥镇,从石桥镇至雷坝乡约60公里的行程,顺西汉水婉转而下,路况越来越差,坑坑洼洼的路面上积满了泥水,车子一经过就不停地抖动起来,两边泥水一阵飞溅,坐在后排的我被猛子里弹起,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然后又猛一下跌落,心也跟着陡然沉落下去,如此反反复复数番颠簸,把我的心情搅扰的混乱不堪。只好手把着车上的扶手,憋足劲挺直了脊背,减少忽上忽下心灵之苦,这样僵着个身子坐车感觉真累,甚至有些被捆绑的感觉。路面有些狭窄,仅能容两辆小型客车通过,迎面有时驶来一辆车,司机就不得不减速、刹车、把车停在路边,待对方的车过去了再向前行驶。有时候,对面车速度快,司机不得不急刹车,司机一急刹,我们又得在车上前后跌撞一阵。这样的路面,车胎往往容易受损,临近龙林乡时,我们乘坐的车的左侧后轮憋胎了,车子像一个一条腿短一条腿长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一路摇摇晃晃,颠簸得更加厉害了。司机说,到龙林得找个修理铺补胎充气了,可好不容易到了龙林,打听来打听去,没有找到一家补胎充气的修理铺。一个偌大的乡镇,公路旁竟然连一个补胎充气的修理铺都没有,真让人纳闷!无奈之下,车子只好一瘸一拐地上路了。

路面平缓、车子行驶平稳的时候,隔着车窗向外望去,山野里秋意渐深,秋高气爽,蓝天白云下,一条公路在峡谷中曲曲折折地向西延伸而去,两旁群山叠嶂,峰恋起伏之间,岩石裸露,碧草丛丛,千沟万壑交错其中,经雨水冲涮、土质松软后被电线连根拽起的木质电杆悬挂在半空中,一根一根,一竖一竖的排列着,和岩石、沟壑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公路下侧有时狭窄有时开阔的的河谷里,西汉水似一条土黄色的飘带,由东向西,一路滔滔而来,在河谷开阔的地带还形成分叉,酷似一棵老树的枝桠,流淌着岁月的疮疤。抬头向上看,只见山上巨石突兀耸立,似有滚落之势,心里便会一阵惊悚,车在石崖上穿行的时候,一抬头,眼前便是石壁,像巨人的手掌随时即将拍打下来,心里一害怕急忙把头缩回来。石桥镇至江口这段路,公路左侧是河,右侧是山,至江口过了桥,公路在左侧山上,右侧是河,让人感觉青山在,流水长,世事难料,变化无常。其实,山未挪动,水未移位,变换的是人心,是事物在人心中的位置。

路越走越长,在大山的深处不断延伸,有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有时山险路高,触目惊心,在劈开巨石凿出的路面两侧,巨石兀立,向公路倾斜而来,似乎要相拥相偎在一起。车行山崖之时,从车窗里低头看路的两旁,一边高山耸峙,一边悬崖壁立,河谷幽深,似有千丈,全无护栏,险象环生,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若稍有不慎,连人带车,就会跌落河谷,后果不堪设想。幸亏我们的司机老练持重,驾车谨慎,我们也就不用绷紧神经悬着心了。

路长,山高,河谷幽深,每隔一段路,就会看见横跨南北架着一道道铁索桥,每座铁桥似乎都写满了历史的沧桑,锈迹斑斑,摇摇晃晃的悬在河谷之上,有的铁桥上赫然书写两个字“危桥”!看来,铁桥的确衰老了,承载不了太多忙碌而又期盼收获幸福的脚步。偶尔也有人从桥上走过,或者站在桥上观景,抑或他们和铁桥一起变成了风景。一路之上,我们只在龙林乡杜坝、雷坝乡的蒲陈等地方,在河谷和半山腰间看到两、三个村庄,稀稀落落的坐落着几十户人家。这么大的乡镇,几万人口都居住到哪儿去了呢?司机告诉我们,下四区的雷坝、中坝这一带,河谷平地稀少,人家都坐落在山上,所以我们见到的人家少。司机还特别告诉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上学很远很苦,有些孩子每天早上6点多起来在家吃过早饭,然后翻山越岭步行3个小时才能赶到学校或者教学点,上午10点开始上课,下午3:30左右放学,中午不休息,饿了吃点干粮喝点水,学生是这样,老师也是这样!听了司机的话,我们惊愕不已,在我们礼县、在下四区竟然还有这种情况!看来,与这里的学生老师相比较,我们那里的老师学生的确幸运多了,应该说是上帝的宠儿!其实,有时候环境越优越人的惰性越强,环境越艰苦,越能奋发图强,“逆境出人才”就是这个道理吧。

由石桥镇至雷坝乡沿途,也有几个景观能撩拨起人的情思和遐想,特别值得一提的,应该是铁笼山和龙鳞桥了。驱车前往下四区龙林、雷坝、中坝、滩评、白河等乡镇,自县城沿石草公路南行15公里,只要极目远望窗外左侧,人们都会看到一座山突兀而起,孤峰奇高入云,绝壁陡峭险峻,如巨壶悬空而立,山谷里西汉水湍急而过,浪涛奔涌,环山南行,轰鸣之声如雷名一般山间回荡。若从高处俯瞰,此山形状酷似鸟笼,故称铁笼山。山险,开凿在石崖上的道路也险,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设伏布阵的好地方。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为继承武侯遗志,出兵祁山,在铁笼山屯兵,与司马昭所率之魏军激战。近些年,铁笼山周围的村民在的一眼枯泉中,发现了刻有“军司马印”的方铜印一枚,山上出土了多枚戟、戈、铜镞等文物。“折戟成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沧桑岁月物换星移,兴衰成败,已成为历史云烟,空余文人骚客捻须颔首之嗟叹。

经铁笼山,至江口再西行约15公里,俯身远望,就会看到坐落在西汉水北侧河谷地带的龙林乡政府所在地龙林村,南面山岭上的人要过公路到龙林村赶集到乡政府办事,北面河谷、山上的人们要到公路上乘车或孩子到南面的学校上学,都必须经过龙鳞桥。龙鳞桥也是一座铁索桥,从公路上下来,走不了几步就到了龙鳞桥大门,自大门向南缓坡而下至南桥头,只见东西各有两座庙宇雕梁画栋、彩旗飘飘、临河而起,走上桥身,眼观碗口粗的钢丝,手扶光滑的钢筋护栏,品读石碑立柱上镌刻的诗文,在桥身的颤巍巍晃荡中便走进了一种苍老而韵味悠长的文化意境,为龙林乡浓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最为奇特的是,位于河中央支撑桥身的石墩竟然是一块天然巨石,上面还建有一座名叫“大悲寺”的寺庙,石头和寺庙、铁桥偎在一起,浑然一体,让人叹为观止。礼县盐官藉文学写手马骏老先生在他的《礼县赋》中倾情于地点墨,化意于笔端,他如是说:“龙鳞桥下,磐石屹立,铁肩担双寺,妙手写华章”,礼县名士尹建堂的桥头碑帖诗句“山环汉水飞彩虹,横跨东西锁蛟龙”更加形象的书写了龙鳞桥的神韵。看来,龙鳞桥不仅是龙林乡人脚下的桥,更擅长于唱“春官”的龙林人心中的桥。

一路惊悚,一路摇晃,一路感叹,一路畅想,经过3个小时的颠簸,1点多时,我们终于到达同事家的村庄,准确的说是我们才能远望同事家的那个村庄。听说村庄原来坐落在对面的山上,从河岸上高声喊叫,山上村庄里的人就能听到在喊谁,但要上山下山来回得花七、八个小时,近两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村庄里的人才都陆续搬迁到山脚的河谷里。村庄在山脚下的西汉水河北岸,得步行一段崎岖不平七折八拐的下坡石子路,走过河滩,趟过河才能到。将车停在公路旁,一行人一边唏嘘,一边小心翼翼的从石子路上走下去,就到了河滩上,河滩上长满了杨树、石榴树、柿子树,还有不知名的树和低矮的灌木丛。

走在长满杂草的灌木丛里,心里多少有些提心吊胆,幸亏已是仲秋,要不然这里一定会有毒蛇游动的。提防脚底下的时候,还得让着头顶,不然会被柿子果实打疼的。这里的柿子树真多,有的高有的矮,都挨挨挤挤地结满了柿子,一簇一簇的柿子,又圆又大,透着碧绿,宛若一颗颗碧绿的翡翠玛瑙,闻一闻,散着香气,摸一摸,光滑细腻,让我们这些很少见柿子的人觉得秀色可餐,有了食之而后快的念头。来接我们的村里人说,柿子现在还没有成熟,很硬味道干涩,还不能吃,即使农历10月份颜色变黄成熟了你也咬不烂。那怎么吃呀?我们中间有人问了一句。同事的村里人笑着说,吃柿子可不能急,得把柿子放在柴草或衣物间捂住,隔一段时间,柿子变软了,才可以吃,也可以做成柿饼吃。哦,原来是这样,先把苦果子捂起来,待它们在在岁月里历练久了,吃起来才味道鲜美!这有点像这一带人的生活,先把苦日子积累起来,然后在他们的怀里背上心里慢慢地捂,然后就有甜美的日子了,这样的日子,更让人激动让人自豪,值得人们在“春官”里吟唱。

走过河滩,走出树林灌木丛,我们来到了河边,尾随我们一路婉转而来的西汉水河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不过他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温顺。此处的河岸较为狭窄,河水较深,水流湍急,有不少地方卷着漩涡,发出了咆哮。这种状况让我们这些很少下过水的“旱鸭子”多少有些恐惧。“脱!都脱了裤子趟过去!都是大男人,怕啥!”同行的老马,一声吆喝,不知是要为男人争面子,还是老马的话让大家有了勇气,一行十个人麻利的脱掉鞋袜、裤子,只穿内裤,把自己下半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我是第一个下水的,刚踏进河里的时候,河水才淹到我的膝盖以上,也不那么冰凉,走在河水里,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觉得凉爽、惬意,能在这略显闷热的秋日、在连续坐了几小时的车头昏脑胀的时候,在我们的母亲河里浸泡一下,除了脚下的砂石磕脚之外,也算得上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这样想着,我的胆子越来越大走得越来越急。谁知,河水越来越深,不一会儿淹过了我的大腿,不断向腰间攀升,我的内裤开始由浅入深地被河水浸湿了,脚下挪动起来越来越吃力,只要一只脚抬起,就感觉整个整个人轻飘飘的,头重脚轻根底浅,即将被水冲走,站在原地吧,两脚用劲时,河水冲击着脚下的沙石,感觉脚在迅速地往下陷,河水就要吞没我可怜的高度。低头一看,浑浊的河水激荡而来,如魔咒一般缠绕着我的大半个身子,我有点头晕目眩,惊慌的喊叫:“快!快来帮帮我!”我身后走的是老马,他身高体胖,过河也有经验,听到我的喊叫他紧赶两步站在我右侧的上游位置,然后说:“拽住我的腰,不要看眼前,脚不要抬得太高,斜着往下游走!”老马挡住了河水的冲力,我拽着他的腰,照他说的做,一步,两步------,走了不到七八步,我就趟过了河。看来,会走路还不行,还得学会过河。人生也一样,有坦途大道,有荆棘丛生的险道,更有激流险滩,而那些荆棘险道、激流险滩正是我们人生中关键的几步,这几步我走得太难了------

过了河一看,我的内裤湿透了,但没法晾干,只好穿上裤子,一会儿裤子的臀部部分也被内裤沾湿了,轮廓分明,有点像比基尼内衣装束,同事们却哄笑说我把内裤穿在了外面。哄笑中,我们一会儿就到了同事家。一番祭拜之后,入席,落座,斟酒上菜,看见饭菜,才觉腹内空空,食欲倍增,更觉饭菜香味扑鼻,赵继红老师有诗云:“何味扑鼻香,两鸡一大盘”。“对鸡”是本地待客的一大特色,酒席中的最后一道菜,就是两只大盘土鸡。吃罢酒席,同事又特意嘱托对门邻居,为我们准备了浆水面,又一大碗浆水面下肚,才觉酒饱饭足,困乏和疲倦顿时消失。

同事的邻居家开了个杂货店,日用百货、农具、农药等等,应有尽有,堆得满地都是。我们问店老板,这么多的货是怎么弄进村里来的?老板回答说,车运至河边后,他就一回一回的往过来背。我们又问,生意好吗?老板说,河谷里、山上好几个村子的人都来这儿卖货,生意挺不错的,现在政府投资、村民集资准备在这儿修一座桥,桥修起来,以后的生意还会更好!说着老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笑容里充满了辛劳之后劳有所得的骄傲和自豪,让我羡慕,也让我崇敬。

吃完饭,已近下午4点,我们得往回赶,否则就会赶不上学校的晚自习。同事要忙着去送葬抽不开身,又委托杂货店老板送我们过河乘车。要返回了,我们又得趟水过河,不过这一次轻松多了,由于前次过来时积累了些许经验,更重要的是有了杂货店老板这个向导。杂货店老板在这条河里来来回回多少年了,哪儿的水深哪儿的水浅,他都了如指掌,他带我们从上游河岸宽阔处下水,然后斜着往下游走,这里的水相对较浅,河水的冲力不大,我们一会儿就过了河。店老板微笑着和我们挥手告别,趟过河回家去了。看着他的背影,回想他过河时坚定的步伐和脸上的微笑,我不禁被他在艰苦条件下乐观而奋勇前行的人生态度所震撼了!

过了河,走过河滩,走上崎岖蜿蜒的石子路,我们回到车上,开始返回的行程。

村庄远去了,铁桥远去了,我们离下四区渐行渐远,然而那山、那水、那人却依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遐思翩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下四区生活环境是艰苦的,但不是贫穷的,那里勤劳勇敢、质朴善良的人们是不畏艰险善于创造美好生活的,杂货店老板脸上的微笑不正是美好生活的写照吗?

这就是我的秋日雷坝之行,这就是下四区给我的轮廓和记忆,一个鲜活的永不磨灭的记忆!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