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乐(十四)——读《中国人的素质》(2)

09-22 作者:江边鸟

本书第七章《生性多疑》讲:“生性多疑是中国人的天性。””“与人赌气却害了自己”,在中国司空见惯。“丑话说在前,事后没争议。”这是中国人恪守的信条。“本章的题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从书中摘出这些话 ,不知这个美国人在一百年前看到的现象,现在是不是还存在?

本书第八章《委婉含蓄》讲: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痛快淋漓,百无禁忌。”“中国人的表达就不是这样简洁明快,爽口直言,使听众感到晦涩难懂。”表现为:对于不好的事常用暗示的语言表达;对于批评用旁敲侧击的方式,收钱时嫌少嘴里却推说不要,谈话时伸出三个指头表示天知地知我知;品论一个人伸出五个指头表示他五毒俱全,如此等等,常搞得老外莫名其妙,云遮雾罩。还有,那些具有文学修养的人会用文雅的暗语,淋漓尽致地恶毒地咒骂,其中的含义当时不会明白,你会觉得是糖丸,有甜滋滋的味道,但当你明白了后却深深地苦在心里。作者说:看中国的文章时,要学会从“字里行间”看,要挖掘文章背后的真实意思。

诸如此类,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还存在?好像有,但少了许多。

本书第九章《圆滑固执》讲:作者认为中国人的圆滑固执表现为:中国人会不失风度地接受指责,不和人当面顶撞,会认真听取,诚恳接受,坚决不改,你说你的他做他的;他们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官场上的人表面上俯首听命,背后阳奉阴违;他们对人对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等。作者把中国人比作竹子——外形优雅,很有用;外坚而内空,随风倒;容易弯曲,不易折断。

我国的文人特别喜欢竹子,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他认为竹子具有超凡脱俗,清新高雅的意象。而老外却是以竹子的生物特性比喻中国人,这就是俩种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一家从意,一家从实”,互不理解,难以认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本书第十章《思维混乱》讲:作者认为,中国人可以和任何民族相媲美,他们没有智力缺陷,思维能力也很强。但汉语的结构不完备,造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混乱。作者从语法上进行了分析,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根本上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本书第十一章《冷眼旁观》讲:“西方由于工业化和电气化,使人们行色匆匆,席不暇暖,神经一直高度紧张,使自己处于‘神经质’的状态。”我孤陋寡闻,大为惊叹,一百多年前的西方已是这样了?作者肯定地说:“中国人是与生俱来的‘麻木不仁‘,对待任何事物都是‘冷眼旁观’。最后说:“我们相信适者生存在20世纪的各种纷争中,究竟是‘神经质’的欧洲人,还是不知疲倦、无处不在,但又落落寞寞的中国人最适于生存呢?”我们又一个拭目以待。

本书第十二章《夜郎自大》讲:历史上中国人把外国人统统叫做“蛮夷”,以为中国位于世界的中心,处于文明的顶端。只是到了1860年政府才不允许使用““蛮夷”这个词。在中国人眼里,一切和自己不一样的都视为异端。那时候,最不可思议的是外国人的奇装异服,最可笑的是外国人不懂礼仪,外国人不能适应和遵守中国的观念和礼仪,这就使得中国人不加掩饰地蔑视外国人。

在当时, 一些学者和政府管员认为,外国的技术之所以产生是偷走了祖先的发明。令人可叹的是,至今,我们还能在一些书上看到,计算机编程的二进制的源头是中国的八卦图,外国的火箭的发明是采用了中国“二踢脚”的技术等等。

一百多年后的中国。有些中国人是夜郎自大,而有些中国人妄自菲薄。着么好呢?

(待续)

2013年8月24日于密云图书馆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