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乐(十五)——读《中国人的素质》(3)
本书第十三章《患得患失》讲:《诗经》里有一句祈祷诗:“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现在已极少有这样的祈祷了。作者认为:“中国政府(清政府)在本质上是一个家长制的政府,要求臣民顺从听命。外国的格言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中国的格言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该书指出中国的民众缺乏一种公共精神。如:有人想装卸货物就把马车停在马路当中,沿街摆设地摊妨碍交通,公共财物很容易成为偷窃目标等。作者认为,中国人有强烈的民族感情,但这种感情更多的是对外国人的仇视。
该书写到:在中国历史上,精忠报国之士他们具有共公精神,能挺身而出,带领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表现出最英勇的行为。
本书第十四章《袭人故智》讲:中国人谈起故人都是极其仰慕。这种厚古薄今的倾向,其他民族”无法比拟“。作者认为”中国的许多风俗习惯从古至今一成不变。“因循守旧虽然可以最安全地保护自己,但妨碍了中国人的改革、进取。“
本书第十五章《甘愿受罪》讲:中国人日常生活穿衣、吃饭、住房不注重舒服,但中国人有很强的适应性。
本书第十六章《随遇而安》讲:”中华民族的再生能力,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康复能力和长寿秘诀。“都令人惊叹。如:那时的中国经常有战争、饥荒、瘟疫造成人口大量死亡,但很快就能成倍地繁殖。其原因,中国人除了爱钱外,传宗接代的愿望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主导思想。许多中国人根本不把卫生知识当一回事儿,也招来不少疾病,但中国人康复能力很强。
该书写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民族如果再注意一下生理卫生和环境保护,加上饮食得当,营养充足,就可以占领这个星球的主要地区,乃至主宰更多的地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本书第十七章《隐忍不言》讲:其一,它是一种能够长期等待而不抱怨,不生气,一切顺其自然的行为或品质;其二,它是一种默默但镇定自若地忍受一切苦难的能力或行为;其三,它是一种”坚韧“的同义词。
该书写到,中华民族这种无可比拟的忍耐力一定是为了从事更崇高的使命。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华民族不仅有这个天赐资质,还有强烈的社会条件,在此情况下,他们的未来是伟大的,他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本书第十八章《知足常乐》讲:中华民族是一个相信宿命论的民族,他们经常谈论”天命、天意“,但这和西方人谈”上帝“有本质的差别。对于西方人来说”上帝“是一种存在,而”天命、天意“是一种非人的概念,实际上是相信一种命运。
该书写到,从社会学的立场来看,中国人的”知足“是进步的对立面,”知足“阻碍着社会的进步。由于西方没有相对应的”知足“这类东西,所以,我们必须把它视为一种民族性格。如果关于”适者生存“的历史教条的确可信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本书第十九章《以孝为本》讲:在中国”孝“有着优先的地位。《孝经》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在中国一切道德败坏,其根源都在于缺乏孝心。但中国的孝过分强调“无违、顺从” 。在基督教国家里,他们的“孝”是徒有虚名的,家庭关系的纽带是有点过分松散。作者认为:“中国人实践孝道的真正根源,一半是恐惧,一半是自爱。
本书第二十章《善举不足》讲:中国人把”仁“作为五德之首。作者认为,汉语中的”仁“字,不像其他与情感相关的字那样有”竖心旁“它也根本没有”心字底“。中国的善举,其实是可行之,而无诚心,其普遍后果我们已经注意到了。”
2013年9月11日于密云 水岸鸿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