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旗海的忧与盼

09-26 作者:岱青山

黄旗海的忧与盼

黄旗海是察右前旗重要的地理标识,它在察右前旗人心中具有特殊的情感,被称为“母亲湖”。今天,黄旗海已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而且还是彰显地域文明的文化符号。像以黄旗海命名的称谓就有黄旗海镇、黄旗海驾校、黄旗海旅行社、黄旗海大讲堂、《黄旗海》文学杂志、《黄旗海》副刊,可见人们的黄旗海情结不会因为它的兴衰而改变。

黄旗海一海多名,历代有称谓。汉朝时,位于正黄旗境内的黄旗海就以“诸闻泽”之名见于《汉书》中。北魏时期,郦道元曾来原正黄旗境内进行地质考察,他在其地理学著作《水经注》中将今黄旗海记述为“北对凉川城(即凉城郡城)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乞伏袁池即今黄旗海。隋唐时期改称乞伏泊,因乞伏泊地处军事交通要塞,由突厥族占据,唐朝时突厥语曾称作壶卢泊,汉意为死亡之海,后为了吉祥,取蒙古语谐音,汉译为旌旗海。辽金时代称作鸳鸯泺,又称白水泺,蒙古语为昂古里淖尔。北元时称集宁海子,明代称威宁海子,清代称奇尔泊,后因设置正黄旗而得名黄旗海至今。因其在察哈尔正黄旗二苏木境内,故俗称二苏木海子。

黄旗海属内蒙古七大内陆湖之一。海域呈不规则三角形,上世纪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9公里,湖水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8米,蓄水量约5亿立方米。湖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霸王河、泉玉林河、磨子山河等19条河流。历史悠久的黄旗海,是在第三纪地壳运动中形成的断陷盆地。第四纪地壳运动再度陷落后积水而成,四周环绕低山、丘陵。据考证,原黄旗海属桑干水系外流湖,由于陷落较深,切断了隆盛庄河的出口,遂形成今日的内陆湖。远古时期,黄旗海的水面要比现在大几倍,达40亩,烟波浩淼,气势磅礴,一望无际。海的四岸被茂密的水生、半水生植物所覆盖,芦苇、蒲草环抱整个区域,伴生的鱼、虾、蛙、飞禽相当丰厚。海区辽阔、幽静,自然风光秀丽,是游牧民族世代逐水而牧和生息之地,也是孕育草原文明的摇篮。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工作者在黄旗海南缘的丘陵台地庙子沟,发掘出一处距今五千多年的新石器古人类活动遗址。遗址出土的贝壳、蛙、螺等水生动物遗骸以及彩陶上的网格花纹,表明古人类就在黄旗海区从事渔猎,当时的黄旗海周围应是森林稠密,牧草萋萋,空气湿润,风光旖旎,环境宜人。

黄旗海鱼的专业捕捞始于1952年,比凉城岱海早五、六年。1956年建起地方国营渔场,稍后在海南岸挖了几十个大鱼池,增设了冷库等设备,配备了护海人员,国家还派来了养殖技术员,捕捞与养殖相结合,自此,黄旗海渔业生产和管理步入了正规化轨道。鼎盛时期,黄旗海鱼年捕量达2400吨,每年都要通过京包铁路运往全国各地,畅销京、津地区。1956年3月,渔场曾创下一网捕捞15500斤鲜鱼的最高记录。体肥味美的“官村鲫鱼”曾上过国宴,招待过中共“九大”代表和外国贵宾,颇受欢迎和好评,令黄旗海声名远扬,美不胜收。六十年代初,黄旗海成为内蒙古渔业基地之一,渔场拥有职工110人,机轮4艘,小船30余只,小有规模的渔场反映了当时黄旗海兴盛的景象。

1963年雨水充沛,黄旗海泄洪水退位后,外围低洼处鲜鱼多搁浅,活蹦乱跳,鳞光闪闪。附近的村民套上牛车捡鱼装运,集市上也不论斤两,三角钱一筐。那时人们不讲究吃法,焖上一锅鱼,撒把盐就成。一家老小围坐在炕桌边,品尝着上帝馈赠的佳肴,真是极大的享受。要说黄旗海的鱼最好吃的还是鲫鱼,其肉质特别有嚼头,金黄色的鱼籽味道独特,胜过现今旅游景点的海鲜。黄旗海西畔还有一个国营养鸭场,夏秋之季,渔船在水面上荡漾,群鸭在碧波中游逐,天上的捞鱼鹳飞上飞下,俨然一幅秀美的湖光图。(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每年7月17日是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的日子,黄旗海滩就有游泳爱好者聚集,或集体畅游,或自由击水,一个个人影掀动。海边的学生、村民欢天喜地地观望、呐喊,人声如潮,整个场面蔚为壮观。

黄旗海除了迷人的景色,还有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海域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原,因干旱缺水,草木枯萎,土地干裂,牧人们拜天拜地,希望这里水草丰盛。一天,突然从天上降下一匹又高又大的神马来,它落在荒原的低洼处,仰头长啸三声,随即产下一匹雪白如玉的小马驹,它分娩时的胎胞水一个劲地往外流,流呀流,整整流了七七四十九天,于是洼地里积满了水,就变成了一个硕大的海子,即今日的黄旗海。自从有了这片海子,周围风调雨顺,牧草旺盛,牧民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原来,那匹神马是东海龙王的三公主,她奉玉皇旨意下界为民造福,不但解决了救民之水,还留下了后代,繁衍成群。所产白马驹当然也属龙,非常有灵气,人们都喜欢它。说也奇怪,此后凡出生在当地属马的人,也都很有才气,不少人后来都做了朝廷大官。

黄旗海的神秘和美丽令人神往,吸引着古今游人。其中“揽辔行吟日欲斜,忽惊峦间现海碧。”的诗句,便是清代诗人虞山途径黄旗海时的有感之作;“黄旗海面平如镜,高唱渔歌捕鳇鱼。”的诗句,则是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赫视察察右前旗时挥毫写下的赞美诗篇。外地人来察右前旗观光,首选之地当属黄旗海。这不仅是因为黄旗海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也是因为人对水天然的存有依赖,水洗涤人、陶冶人、塑造人,黄旗海水亦如此。黄旗海犹如察右前旗的一颗明珠,在它的点缀下变得神采飞扬。

在亲历者的记忆中,黄旗海是他们的乐园和宝地。

昔日的黄旗海边,打渔的、割草的、放牧的、护海的,人们你来我往,十分繁荣和热闹。海里,机船卷起滚滚巨浪前行,小木船滑行在湖面上,几只洁白的水鸟飞来飞去,悠然自得。就连那远处黛色的山,也似乎因了水的灵性变得柔和而妩媚起来。那时的黄旗海在孩子的眼里就是最美、最壮观的地方。偶尔下海玩玩水、偷着捕捕鱼,或是在岸边嘻戏追逐、在海滩上采地皮菜,让他们着实过足了有海就是好的瘾,黄旗海成了他们儿时的天堂。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受灾,没有粮食,黄旗海就是周边村民的命根子,给他们源源不断地献上了海滩上生长的食物,输送了鱼类,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延续了他们的生命,帮助他们度过了那段饥饿时期,是他们引以为荣的聚宝盆。

从宏观方面讲,黄旗海还是当地的资源库。它为鱼类、鸟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提供了重要场所,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它既能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又能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它还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稳定其本身自然属性,增强降解污染能力,净化环境。

进入七十年代,由于干旱少雨、工业污染和生态恶化,黄旗海蓄水总量锐减,水质矿化度增高,鱼类开始死亡。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尽管人们往海里投放了鱼苗,但终因气候干旱、河流断补和海水污染而收效甚微。二十一世纪以来,黄旗海干涸的时候多,有水的时候少,成为时令湖。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局部地区,就全国范围来讲,近5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有近20个天然湖泊消亡。形势不容乐观,黄旗海由兴而衰在所难免。黄旗海不复,某些人有深刻的痛在里面……乌兰察布诗词学会会长赵文亮感慨道:“潋滟秋波转眼枯,悲哀塞外失明珠。”。内蒙古诗词学会会会员石良先叹曰:“黄旗海秀隐城东,多少情怀烟雨中。”网上,一个笔名叫楚袖扬眉的家乡人发出了《哭黄旗海枯》的文章。行进在达尔登大道,望着原先一洼活水变成白花花一片碱滩,路人不免发出一声长叹。

鉴于湖泊湿地是地球生命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多年来,察右前旗各届决策者将黄旗海湿地保护作为维系绿色家园的重中之重来抓,以黑鹳、大鸨、遗鸥及草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黄旗海湿地2003年已晋升为内蒙古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近年,察右前旗积极争取国家对黄旗海湿地保护立项,努力使湿地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2012年,旗政府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了《黄旗海湿地保护恢复规划》,旨在通过大力实施湿地保护和综合治理方略,促进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湿地调供蓄水能力,并使之进入良性循环,保护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实现流域内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福当代,惠及子孙。“黄旗海有水了,海水比往年多了!”2013年由于是个丰水年,黄旗海蓄水面积剧增,渐焕生机,这让察右前旗人喜出望外。更为可喜的是,十一月封冻期间,黄旗海水面上聚集了近千只白天鹅,天鹅的到来,为许多观赏、摄影者提供了绝好的素材,也为寂寥的黄旗海增添了无限情趣。2014年春季,近万只白天鹅、鸿雁等候鸟迁徙飞临到黄旗海,栖息觅食。它们或漂浮、或低飞、或嬉戏……构成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有局部的动感,有整体的气势,甚是壮观。碧波荡漾的黄旗海湖,水草丰美的平阔草原及优越的区位交通及新石器时代庙子沟遗址、元代集宁路遗址等众多景点都给黄旗海旅游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两级政府已把黄旗海旅游开发列为“十二五”旅游业重点建设项目,将黄旗海打造为国家4A级旅游区、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核心旅游区,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黄旗海我们的家,但愿你的魅力能早日再现!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