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先祖足迹

11-01 作者:苏州叶老师

今年清明,我回家乡宁波鸣鹤镇重修祖坟,祭扫祖父母之墓,拜访族内诸位长辈,走街穿巷,跋山涉水,遍游家乡鸣鹤古镇。归来参考叶氏宗谱,以鹤皋长街、盐仓大屋、白洋古迹为纲,撰写此文,以供披阅玩味。

古镇“鸣鹤”,其名始于唐代。唐名臣虞世南之重孙虞九皋(字鸣鹤)出生于此。九皋在长安进士及第后不幸病逝,乡人闻噩耗,悲恸不已,为追思虞氏家族之业绩,遂将故乡以“鸣鹤”称之。鸣鹤场之名至今已近千年。

古镇南靠山,东西临杜、白二湖,小桥、流水、人家,街河穿镇;廊棚、大屋、古刹,移步换景;国药、黄酒、诗风,繁华千载。

鸣鹤又名鹤皋,取鹤鸣九皋之意。古镇主要有三条长街组成,分别为上街、中街、下街,尤以中街最盛。

鸣鹤中街昔日是三北历史上的商贾繁华之地。宋代起形成集市,是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地。依河成街,店铺林立,人来人往,沿街有一里多长的廊棚,行人顾客,可免日晒雨淋。

清末民初之际,中街有经销美孚火油的同信孚,经销亚细亚火油的锦恒泰,有徽商经营生漆的永泰鸿号,以及经销酱制品的致和酱园、润和酱园、中存仁酱园,经营百货的张同德、叶隆泰,经营宁式糕点的永大昌、协成、万昌,经营国药业的天芝堂、滋德堂,经营水作的俞纪生、沈文祺、楼秀康,经营肉店的姚尚轩等,还有糖坊1家,典当1家,蜡烛店2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共有贸易行30多家,店铺80多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陡塘桥,是鸣鹤中街河上的第一古桥,拱型,长12米,跨径6米,面宽3米,有望柱、栏板。清人叶元垲有诗曰:“腰塘杨柳任风飘,抵拂寻春小女髫。五磊石湫游遍后,夕阳红近陡塘桥。”

陡塘桥西南,是叶氏大房居地,河旁的埠头边,以前有一座非常高大的牌坊。辉煌的叶氏祠堂在建国后被改为大会堂。现已被众多住宅所覆盖。

叶氏是鸣鹤的骄傲,为慈溪望族,在清代以药业和诗文闻名于江浙。《慈溪鸣鹤叶氏宗谱》云:“皇祖梦祥公为始迁鸣鹤之祖。公之先本永嘉郡松阳人,曾祖道传公于宋仁宗庆历时仕明州教授,后任慈溪县令,清誉上闻。因觇慈溪山水之胜,遂居金川之石步。而梦祥公遂由石步迁鸣鹤,……”可见鸣鹤叶氏是北宋仁宗时从永嘉郡松阳迁明州,后由石步迁鸣鹤。叶氏自宋季迁居以来,人才辈出,在清代以儒、商、仕而名闻乡里。

据《慈溪鸣鹤叶氏宗谱》云:叶天霖,康熙年间富商;叶炜,清嘉庆年间监生,官刑部安徽司主事,藏书数万卷,著有《鹤麓山房诗稿》六卷;叶燕,号白湖,嘉庆举人,擅长诗词,著有《白湖诗集》等10种16卷;叶焕,字春阳,号谱山,任刑部员外郎,以经营国药业著称。他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在杭州望仙桥直街,创办叶种德堂国药店,早于著名的胡庆余堂,是当时浙江规模最大、声誉最高的大药铺。著有《水石屋遗集》2卷;叶鸿年(1847-1919,享年72岁),晚清时由监生捐江苏候补道台,民国初,省府委为鸣鹤场盐事长、水利局总理,曾在杭州经营叶种德堂国药店,在苏州观前街创办叶受和糖果茶食店。他仗义疏财,热心公益,先后捐款万金,疏浚白洋湖,兴修水利。民间有“盐仓挖空,叶鸿年督工”之说。叶鸿年重视教化,创设敬乐学堂一所,1914年又创办柔强女校,获孙中山先生赠予的“年高德劭”匾额。

现今浙江省副省长的叶荣宝也是鸣鹤场叶氏后人。

叶氏宗祠照壁再往前,看见一排廊棚,旁边是一座拱桥。这里就是鸣鹤古镇最繁华热闹之地,这座桥叫运河桥,是鸣鹤镇标志,为清康熙八年(1669年)进士叶昌修建,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桥长12米,跨径6米,桥面宽3米,有栏板和望柱,望柱呈方形,头部雕饰莲花,台阶北12级,南13级,桥西南侧立清咸丰九年仲秋月捐资重修碑一方。清代诗人叶声闻曾作诗描绘当时运河桥畔的繁荣景象:“接水双河潋滟开,分疆两色青山隈。天明塘上声喧起,赶市农人续续来。今朝水市价如何,白虾青蟹一时贵。”重建于咸丰九年的运河桥如长虹饮涧,和河南岸十来间房屋共同形成四五十米的廊棚,构成一幅美仑美奂的图画。

鸣鹤场中心有盐仓基,古为产盐之地,唐时已具规模。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鸣鹤场盐仓基。鸣鹤大屋几乎都分布在盐仓山旁。现存大屋大多为清代建筑,最著名的是位于上街西路122号的盐仓叶氏廿四间走马楼,7间2进加厢房约10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共24间之多,还不包含旁边的灶间、柴房等一些附属房子,可见规模之盛。走进盐仓24间头走马楼,上下左右都有楼道可通。门窗,扶梯都用花格,墙上有砖制花窗、龙凤、蝙蝠图案。盐仓24间头走马楼是康熙年间温州叶同仁国药店创始人叶心培所建。

在廿四间走马楼东,集居叶氏六房族人。鸣鹤国药业始于康熙年间叶天霖,叶天霖出身书香世家,父亲在杭州教书。叶天霖在余姚一家国药店做店员,后往四川收购红花,赚了很多钱。以后叶天霖又到杭州、苏州、广东、福建等地做药材生意,后来发迹,拥有白银700万两,成为鸣鹤首屈一指的富商。他有6个儿子,为6个儿子分别建造了六幢用料上乘,结构考究,很有气派的深宅大院,有高耸的围墙,马头墙,门前有旗杆,照壁,石凳,石狮等。

光阴荏苒,沧桑变迁。

大房大屋在翁家凹一带,太平天国年代已付之一炬。

二房大屋在沙滩桥旁,占地十余亩,有屋前后三进,每进五间二厢,解放初期已改建为慈溪酒厂。二房主人为叶声闻,字镜炎,号艾庵,廪贡生。著有《守瓶斋诗稿》、《吾山集》等。

三房大屋在岳庙西,大屋坐北朝南临河,前后三进,中间是三进大堂前,二边为二排十多间的楼房,现大多已毁,但岳山庙河旁一长排半墙高的青石屋基还存,还是气派不减。三房主人叶燕,叶燕(1755—1816),字载之,号白湖,又号次庵,嘉庆三年举人。著有《白湖诗文集》、《林湖草》等。

四房大屋在三房以北,四房大屋主体坐北朝南,连后花园占地十余亩,大屋南北、东西各深有100多米,大门朝东,进入仪门甬道,正大门朝南开,前竖四根旗杆,一对石马,中间是一座数十平方的大明堂,正面是三间高大大厅屋,东西各有三个出入门头,分别为大记、秋记、晋记,和蕉记、树记、嘉记门头,每个门头之间的房子有五间二弄,都以四马山墙相隔,当时辉煌一时,现部分已毁。它西旁有池塘一方,占地一亩多,供当时房内数百人饮用。四房主人为叶焕,字春阳,号谱山,官刑部员外郎。著有《水石居遗稿》。

《杭州文史资料》载,叶种德堂创始人叶谱山,原在清廷刑部任职,精通医术,离职以后,在杭行医。清嘉庆十三年(1808),在杭州望仙桥直街开设叶德堂国药号,是杭州自制丸散膏丹,开设最早规模最大,闻名浙赣闽皖诸省的一家国药店。叶谱山创办杭州叶种德堂药店,免费供应行军散,辟温丹蝉酥丸等,招徕顾客,生意兴隆,一直延续了三代,兴盛时职工有100多人。百余年后,叶氏子孙后继乏人,1935年由第五代叶树贤掌管时,已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由于经营不善,遂为该店经理柴梅生所欺蒙,以低价盘出。经营了127年的百年老店产权从此易主,为柴梅生所有。值得一提的是,叶种德堂创办先于胡庆余堂若干年。

五房大屋在岳庙东,前有照壁,为七间二弄二厢房建筑,现马头墙已毁,据传为二边五马头墙。五房主人叶灿,字星若,号星五,国子监生,清时在山西做过抚台。著有《星五诗草》。

六房大屋位于上街西路106号,为七间二进楼屋加厢房格局,屋内建筑工艺、人像图案等均为上等。是现存鸣鹤大屋较宏大者,十分注重细节精化。六房大屋旁还有一幢小六房大屋,为一进五间楼屋,规模也颇大。六房主人叶炜,字允光,号意亭,官刑部主事。叶炜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卒于道光元年(1821),享年59岁。著有《鹤麓山房诗稿》、《叶氏一家言》等。

叶四房大屋还是当时名闻一时的白湖诗社旧址。白湖诗社,因畔白洋湖而名,活动始于清嘉庆年间,鼎盛于道光年间,闻名遐迩,独树一帜。由鸣鹤镇首富叶天霖的后代组成,是延续了三代的叶氏家族性的诗社。“风流文采,照耀一时”。

清乾隆年间,叶天霖六个儿子,其中叶炎(声闻),叶燕,叶焕(谱山),叶灿,叶炜五个儿子都爱好诗文,特别以四房叶谱山为盛。后又有其子孙叶元阶、叶元壁、叶元坊、叶元封、叶元基和叶金涧(筱兰)等十余人,都有诗集出版。尤其在道光年间,他们与甬上名家姚燮、厉自华、孙家毂等结社于白洋湖畔四房大屋,“姿意喜吟咏唱,相互搜讨砥砺 ”。创作诗词多达51种111卷,引人瞩目。观者赞誉为有李白遗风,一时传为美谈。由于年代久远,白湖诗社的诗词大多已经散失,现仅存60多首。白湖诗社从乾隆末年到道光二十年左右,前后活动了40多年。

白洋湖位于观海卫镇鸣鹤西南部。它像一块镶嵌在群山间的玉镜,烟波浩瀚,水鸟翔集。清嘉庆间,邑人叶天霖出资疏浚、修葺湖岸。清末和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加固修建,使白洋湖有西子般的风韵,璞玉般的无华。旧时有白洋十景,谓石塘樵唱、浮碧渔灯、东汀水波、西信梅烟、鸥阁梵音、禹亭夕照、隐山松籁、纱湾莲歌、挂雾残雪、望湖秋月。

白洋湖畔有千年古刹金仙寺,金仙寺背靠禹王山,南临白洋湖。初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5),至今已有1400余年。寺院几经毁建,明清已闻名于南方禅林。

据史载,弘一法师曾4次云游金仙寺,他的《清凉歌集》、《华严集联三百》即在金仙寺脱稿。1942年,我抗日革命武装在金仙寺成立了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寺院成为敌后抗日活动的重要场所。1989年,港胞姚云龙先生捐资重修寺院。“金仙禅寺”匾额为赵朴初题写。至今已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使望湖楼、望海亭、湖中七塔再现当年风采,千年古刹也成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在白洋湖上,有一湖心小岛,因植有竹荫,故名浮碧屿。清叶炜有《浮碧屿晚眺》诗:“小屿浮湖面,登临惬素衷。水分秋色白,霞借夕阳红。疏竹容栖鸟,归牛负牧童。回环看不厌,身在画图中。”

在金仙寺西首的白洋湖畔,是我国近代著名旅日爱国华侨吴锦堂先生墓地,墓座北朝南,庄严肃穆,古朴典雅,临湖面山,风景秀丽,至此参仰谒拜者甚多。原墓道毁于十年动乱中,一九八四年由县人民政府依原貌出资重建。墓呈圆锥形,墓碑正面刻“吴锦堂先生之墓”七个大字,其上以大理石雕刻先生小传。碑文左右分刻锦堂先生自撰一联;“为爱湖山堪埋骨,不论风水只凭心”。另外还刻有清代末科状元,我国近代大实业家张謇题词。墓道四周筑有花格水泥栏杆,并有花坛三十三个,内有石凳,石狮等。墓园整体建筑保存良好。

家乡古镇的鹤皋长街,浓缩了叶氏和诸多先民辛勤创业的硕果;五磊石湫白洋古迹,好山好水看不厌,犹如身在画图中;盐仓大屋更清晰地印记着父辈先祖的足迹,让我流连忘返,几度梦回萦绕……

作者介绍:

叶在壮,叶鸿年曾孙,现居苏州市,1952.07.28生,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共 2 条文章评论
  • 家乡古镇的鹤皋长街,浓缩了叶氏和诸多先民辛勤创业的硕果;五磊石湫白洋古迹,好山好水看不厌,犹如身在画图中;盐仓大屋更清晰地印记着父辈先祖的足迹,让我流连忘返,几度梦回萦绕…… 作者介绍: 叶在壮,叶鸿年曾孙,现居苏州市,1952.07.28生,小学语文高级教师2013-11-01 07:18
  • 谢谢老师的肯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谢谢对我关怀!2013-11-02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