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社会生活中的悖论”(三)——汉字听写悖论

11-11 作者:陈宣章

闲话“社会生活中的悖论”(三)——汉字听写悖论

陈宣章

三、汉字听写悖论

央视《汉字听写大会》遭《咬文嚼字》“挑刺”写错字后,针对节目组之后的辩驳,《咬文嚼字》编辑部再发声明,指出节目组声称的“‘鸡枞’是现代通行写法”的解释“不顾事实也不讲逻辑”。声明之余,《咬文嚼字》还颇有火药味地为节目组的“辩驳辞”挑起刺来,指其把“酌古准今”误写成了“酌古难今”,“语音”误写成了“语言”,是篇“奇文”。(2003.11.9.《新闻晨报》)文化节目《文化中国》主持人今波及学者钱文忠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汉字听写大会》打起圆场。

《咬文嚼字》这番誓要辩个明白的做法对不对呢?这个问题涉及汉字听写的规范化与发展(包括“俗成”、“创新”等等)的矛盾(对立统一)。这个问题历来已久,贯穿整个汉语发展全过程。对于“鸡枞菌”是否错误的问题,《咬文嚼字》认定“枞”字的偏旁只能是“土”,用“木”就是错误。《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认为:1.“鸡枞”成为现代通行的写法;2.“土”旁加“从”,在电脑字库中查不到。“酌古准今”未始不可。

汉字听写规范化包括语音、书写(以楷书为准,笔画正确、笔顺正确)。本次《汉字听写大会》对笔画、笔顺、连笔、字体美观的要求降低,只要书写结果基本正确就行。因题目涉及较多生僻字,使现场观众席成人体验团和许多电视观众成了“半文盲”。就这一点来说,正是《汉字听写大会》举办的目的:引起国人对汉语教育的重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至于汉字听写规范化,这与时代发展相关。我们小时候,语文老师说“报道”是错别字,应该是“报导”。但是,古文、古诗词中有“报道”一词。唐•李涉《山居送僧》诗:“若逢城邑人相问,报道花时也不闻。”唐•释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元•王修甫《八声甘州》套曲:“正心焦,梅香低报,报道晚粧楼外月儿高。”《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管席者传板报道:‘客齐!’范雎出堂相见,叙礼已毕,送盏定位;两庑下鼓乐交作,竟不呼召须贾。”现今“报道”、“报导”是等义词,人们倾向于用“报道”,两者读音不同,注意别误读。有人说:“报道:媒体对于事件的直接阐述。报导:引用其他媒体的报道,或者对于其他途径宣传、传播的引用。”也有人说:“《现代汉语词典》对‘报道’的解释是:‘1.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2.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对‘报导’的解释是:‘报道。’很明显这样解释是有问题的,从词典里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近义词,但看不出它们的区别。而且现在‘报导’用的(得)越来越少了,为什么?陈丙甫:‘报道’‘报导’的消长所反映的是社会集体下意识进步。我觉得:‘报导’有主动引导读者和舆论的意思。而‘报道’是纯客观的报道,由读者自己去判断价值。后者更符合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因此现在用的(得)越来越多。这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可能是下意识的,但却也反映了观念的进步。”

人类历史上,语言先于文字;而文字的语音、书写也是发展的。鲁迅:“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许多汉字、汉词就如地上的路,用的人多了,也就“俗成”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很多。汉字“浒”[hǔ],水边:水浒。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误读浒[xǔ]墅关、浒[xǔ] 浦(均为江苏省地名)。因为皇帝“一言九鼎”,将错就错误读至今。这种读法也就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这种误读现今是正读,如果读[hǔ],反而是误读。所以说,“俗成”的不一定错;“俗成”的也不一定对。问题的关键是:“俗成”的是否已经纳入“规范”?如果尚未纳入“规范”,还是要算错。“鸡枞菌”就是尚未纳入“规范”,应该算错。

在封建社会中,对父母名讳书写时要“缺笔”,否则是“不敬”;对皇帝名讳书写时更要“缺笔”,否则是“大不敬”(轻则降职,重则死刑,株连九族)。忌讳也表现于读音。以《红楼梦》第二回文字为证:

子兴道: “不然。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日所生,故名元春,余者方从了‘春'字。上一辈的,却也是从兄弟而来的。现有对证: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

如果古书原稿出现类似的“缺笔”,算不算错别字呢?

还有,古代有许多异体字。鲁迅《孔乙己》:“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回字通常只有三种写法: 回、囘、囬;第四种写法〔外“囗”内“目”〕(见《康熙字典•备考》),极少见。现今,异体字经过规范,基本不用了。

语言、文字使用有一个通俗化、大众化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我们的文艺,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那末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我们应该尊重专门家,专门家对于我们的事业是很可宝贵的。但是我们应该告诉他们说,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鲁迅曾说:“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目的为必要条件的。……我们战线不能统一,就证明我们的目的不能一致,或者只为了小团体,或者还其实只为了个人。如果目的都在工农大众,那当然战线也就统一了。”

汉语规范化不仅在语音、书写范畴,还有错别字、用词不当、语义歧义、自造成语、语法错误、逻辑错误、概念关系处置等等;还包括推广普通话、简体字。推广普通话十分重要。现今有些地方(例如:广东、上海)推广本地话,这是错误的。汉字最大的发展就是简体字。许多简体字在法定之前,民间已经广泛使用;许多繁体字有多种简体字流行,法定时予以统一。现今,大陆以外地区还用繁体字,有少量简体字也是不统一的。将来如何统一汉字,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有人(主要是书法界和少数学者)提出恢复繁体字,这也是错误的。文字是人民的,不是文人的专利。难道还要取消白话文,恢复文言文?

《咬文嚼字》认为:汉字有固有结构,什么是声符,什么是义符,由汉字结构规律决定,岂能随意“重新分析”。这种“古典决不能改动”的态度也是值得商榷的。例如:四川地名“丰都”,原来一直是“酆都”。这是一个特殊的地名,指鬼城。现今规范为“丰都”,的确有点含义不清。可是,这个“酆”字笔画太多,含义单一。汉字中,这种生僻字很多。在电脑普及后,过多的生僻字会造成字库过大。如果像规范异体字那样对待生僻字,也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把《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对“‘鸡枞’是现代通行写法”的解释提高到“不顾事实也不讲逻辑”的高度,是否有点“无限上纲”?至少有点书生气十足。

《咬文嚼字》承认民间确实有写作“鸡枞菌”的,那是因为现有输入法打不出“土从”字造成的。他们认为:《汉字听写大会》理应以规范工具书为准,怎能以“民间自然选择”为依据?但是,为了一些生僻字,让所有电脑永远服从规范工具书,不能变通,也是思想僵化。现今,报刊讨论“鸡枞菌”,大多只能打成“鸡‘土从’菌”。这是何苦?再说,许多繁体字在电脑输出较小字号时,往往缺笔画,例如:“具”字在五号字时,中间缺一横。读者并不认为是错别字。

有人说:“《汉字听写大会》共13期节目中,出现了不少常人难以想象的生僻字,而决赛中仅因为一字之差惨遭诟病,是否过于严苛?”对此,参与了《汉字听写大会》录制的学者钱文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现场录制节目时,有好多字也都不认得,有的甚至连见都没见过,就算跟他解释了也不会写。难怪现场观众席成人体验团和许多电视观众成了“半文盲”。这里也反映了一个问题:文字回归人民,通俗化、大众化。

钱文忠说:“我不觉得有什么难为情的,所以首先要感谢《咬文嚼字》指出这个错误,也欢迎大家对这个节目有各种批评,但如果大家冷静去思考的话,其实这个节目本身是功德无量的,谁要都能把(文化)节目办成这样,那中国文化早就繁荣了,即便它出了一点失误,我想大家都能理解,而且大家都应该宽容,不要影响大家对这个节目的赞美。”

我认为:1.《咬文嚼字》指出的是“鸡枞菌”的古典写法。仅此才是“感谢”的原因。2.《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指出的是如何容纳其现代通行写法。3.如果为了更加通俗,也可使用更加简单的写法。只要“纳入规范”,就是写成“鸡从菌”也未尝不可。这就像小孩出生后取名一样,只是一种符号而已。古人取名就永远不能改动吗?4.《汉字听写大会》最难的就是古人名、古地名。这是不可更改的。可是,“酆都”因为现今还在,所以就改了。(“酆都”也是《汉字听写大会》中的一题)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康熙字典》是我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难道现代汉语教学中还需要向学生讲解某汉字在古代是怎么造字的吗?《咬文嚼字》的作为就在此;当然还有一个目的:显示自己高于别人。6.现今新生儿取名时,为了减少重名,常常采取生僻字,办理户口时发现电脑无法打印。所以,应该加以法律阻止。减少重名的好办法是:父姓+母姓+两字。7.对于媒体的不规范汉语,应该加以指责,并给以处罚。对于媒体人,应该在定期述职时考核汉语规范业绩。8.对于商家乱造、篡改成语,应予以制止和处罚。

文化类节目制作的主持人今波说:“文化本来就可能存在很多的可能性,有时如果不是主动的、愚蠢的失误的话,希望观众对失误抱宽容的态度。当然,与此同时,作为大众媒体,在传播传统文化时一定要练好内功,避免不该出现的错误。”但是,文化是随着时代发展的。只要不是像武则天造字那样,仅为了标新立异,应该允许新字、新词出现并及时规范。然而,前一段时期,一些媒体跟着起哄,鼓吹“火星文”(火星人的文字;地球人看不懂的文字)。火星文最先源起于台湾,因仓颉、注音等繁体输入法出现,一些网民在打字时会频繁出现一些错别字,久而久之,大家都能明白常见错别字的意思,就默认使用了。“火星文”为缩短打字时间采用符号+错别字+方言。有些“火星汉字”仅在《康熙字典》或《辞海》才能查到,一般的《新华字典》查不到。这与汉语规范化是背道而驰的,绝不是汉语发展的科学方向。

汉语规范和发展是事物的对立统一。用“规范”限制发展,用“发展”制造混乱,都是似是而非的悖论。主观思维的形而上学、形式逻辑化,都是“歪曲了的真理”。因此,汉字听写悖论是形式矛盾,不可能直接反映事物的辩证性质。2013.11.11.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