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浒,您好

11-13 作者:瑶台望月

问我故乡在何处,鸣条岗下是东浒。

从故乡诞生,我想我注定,属于那个熟悉的乡村。总难从心头,抹去那个呼唤了千万次的名字。一如村北的那道鸣条岗,满脸皱纹,依然在守望中迎送晨昏。柔情万缕,难抒故乡情怀。那里有我童年快乐的故事,有我亲朋扯不断的情谊,有我祖先不老的生活影像……

【名字由来】

白沙河、青龙河、马道河,一路蜿蜒而来,在此约会融合,漫滩成泊。而今纵然是河水淡去,但依然不改沧桑故道。循着河道的流向,踩着岁月的影子,寻找时光的记忆。遥想当年,我的先民们,临水而居,衍化村庄,拓荒垦殖,春耘秋获,繁衍子孙,延续宗脉……

家园,总该有个称呼的符号,抑或共有的名字吧!因聚居湖泊之东,就叫“东浒”吧!有人质疑,缘何不谓之“东湖”?《诗经·尔雅》曰:“浒,岸上平地,距水稍远者。”名之东浒,其意自明。据史记载,明·嘉靖年间,我的先民们,就将生存之地的名号叫响了。至于何时建村,有人说更早,也并非空穴来风,无稽之谈,这方土地毗邻当年的夏禹都城,想必定有人居住,抑或活动了。

王朝兴替,岁月不居,一代代东浒人老去了,但村庄名字刻在了黄土地,刻在了子孙心里,刻在了回家的方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苇席岁月】

当年,村庄周围的河滩地,滋生了郁郁葱葱的芦苇丛,也在滋养着这方土地上人,滋养着曾经苦难的岁月。不知从何时起,我勤劳智慧的先祖们,就开始了苇席编织。在村里,大家习惯称之为“打席”。乡亲们靠着打席,养家糊口,东浒,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苇席村。

编织苇席,先后要经过选料、捋苇、破篾、择篾、碾篾、编织、扦席等多道工序,是个体力加技术的活,免不了吃苦受罪。数九寒冬,推碌碡碾篾,最是苦差事。篾子不洒水碾不好,洒了水,即便是热水,也很快结了冰。碾篾时,冰凌茬茬就会粘到碌碡上。碾篾的人就这么用手推着冰冷的碌碡,那种滋味可想而知了。

谁家一天打了三个席,谁家两天打了七个席,街头巷尾谝着这样的话题。那些能工巧匠们明争暗赛,较着劲儿,谁也不服谁。踩角、席心、收边,把柔软灵活的篾子舞弄得翻转飞花,就这样,四边齐整,席花紧密,尺寸足够的苇席大功告成了。

那些卖席的乡亲,起早贪黑,肩挑背扛,人拉车推,走村串乡,上集赶会,吆喝着:“卖席嘞!卖席嘞……"那一页页上好的苇席,走进千家万户,不知温暖了多少庄户汉子和婆娘的热炕头,躺过多少夏夜院子里乘凉数星星的孩子……只是现在年轻人对此并不感兴趣,那些编席的老人们,也一个个离去了,只有闲置在路边的大碌碡,默默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言话缘起】

在祖辈居住的村庄里,我的乡亲,犁着那块地,趟着那条河,编织叫卖着苇席,走过一个个晨昏交替的光阴。风吹岁月,人终老去,唯一不变的是那世代相袭的乡音,尤其是那诙谐睿智的东浒言话了。

言话来自生活,来自对外的苇席买卖交易,在明朝中叶就已经盛行了。先辈们使用外人不懂的语言――“言话”,亦称“隐语”,相互沟通行情,捕捉商机,确定成交与否。言话,经过积累、提炼、归纳、约定成俗,富含情趣哲理,千百年口口相传。它是生动鲜活的文字符码,带着清新淳朴的田园风格,跃动着先祖们智慧的脉搏,传递着“崇义气、赢商利、求人和”的行业谋略和道德操守。

也许我的先祖不懂得何为商道,但娴熟地运用言话来服务民生、富家足业,也算是晋商之鼻祖了。承继先祖的基因,而今的东浒人,讲着自己的言话,演绎着自己的快乐,方便着别人的生活,在运城方圆,乃至更远,只要有村庄的地方,总能听到东浒人做买卖那特有的吆喝声……

【古会记忆】

古会在每年正月十二和腊月二十五,是件热闹非凡的盛事。起源于何时,谁人倡导,无人得知。这样的乡村古会,不需要发请柬,不需要张贴广告,早已烙印在百姓的心中。

古会,就像一帧发黄的老照片,沾满故乡的泥土味,记录着这方土地的欢乐与幸福。在曾经落后贫穷的土地上,古会温暖着油盐酱醋的日子。割上几斤豆腐,砍上一吊肉,买几挂喜庆的鞭炮,选几张“土地爷、财神爷”之类吉祥图符,再给孩子挑件过年的新衣裳……乡下人这一辈子,就这样跟着古会走过来了!

茫茫人世间,我的乡亲们,就像脚下的黄土一样朴实。那一张张年老或年轻的面容,在无情的风吹日晒中变得干涩、粗糙、黝黑、皲裂,但他们卯足劲儿地追求着幸福生活。那一群群涌动的人流,那一声声悠长的吆喝,那一幕幕讨价还价的场景,鲜活在我记忆的底版上,鲜活在那狭窄逼仄的街巷间……

【枣乡味道】

提起枣儿,东浒人的心里就甜得流蜜。“桃三李四杏五年,枣树当年能换钱。”这里已成了名符其实的十里枣乡。不知是人的偏爱选择了枣树,还是枣树情有独钟这片沃土,抑或上苍不忍东浒人四处奔波,赐予他们这“树下粮仓,树上银行”的枣树。

君不见,院里院外,房前屋后,坡地平野,田边地头,犄角旮旯,目之所及,凡有空隙之处,皆有枣树生长!尤其是枣树成熟季节,一颗颗、一串串鲜红宝石,压得这枝弯弯那枝颤颤,诱得人眼睛伸出了小手,嘴角拱出了馋虫。就连风中,都是扑鼻而来的甜甜味儿,引得外地的客商趋之若鹜,唯恐落后。田因枣秀,村因枣名,人因枣实。这红彤彤的枣儿,红火了丰盈的日子,甜美了生活的味道……

东浒,您好!

喊一声故乡的名字,如同依偎着慈祥可亲的母亲,又如远望老父艰辛劳作的背影。怀乡的那一缕情愫,总会情不自禁地,打开故乡那扇虚掩的门……

共 24 条文章评论
  • 问我故乡在何处,鸣条岗下是东浒。2013-11-13 12:42
  • 真挚感人,记忆中的美好,但没看出是哪里来,只能回味曾经的美好。2013-11-13 13:47
  • 念着故乡的名字:东浒,您好!怀乡的那一缕情愫,总会瞬即操着家乡的言话,问候那杨柳叠翠的秀美村庄,缭绕在那炊烟袅袅的农家院落,甜美在那红枣飘香的田野方圆……2013-11-13 17:55
  • 欣赏,赞!2013-11-13 18:08
  • 欣赏美文,学习2013-11-13 18:59
  • 回复@南极冰文:谢谢来访,遥祝安好2013-11-13 19:56
  • 回复@丫丫:谢谢来访,遥祝安好2013-11-13 19:56
  • 回复@汉茂油桃:谢谢来访,遥祝安好2013-11-13 19:56
  • 回复@曾陌儿:谢谢来访,遥祝安好2013-11-13 19:56
  • 回复@孟杨:谢谢来访,遥祝安好2013-11-13 19:56
  • 欣赏,学习!2013-11-13 19:59
  • 回复@鹿城飞侠:谢谢来访,遥祝安好2013-11-13 20:11
  • 悠悠故乡情,牵动游子心。推荐!2013-11-13 21:29
  • 烟火就是生活。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生活感叹号。有了炊烟心里就踏实了。有了炊烟就有了家人的晚餐,有了家人的团聚,有了家族的希望。东浒人杰地灵,赞一个。2013-11-13 21:32
  • 回复@龙飘飘:谢谢来访,遥祝安好2013-11-13 21:45
  • 回复@将之所得:谢谢来访,遥祝安好2013-11-13 21:46
  • 好作品必须顶,不但我欣赏,也推荐给更多的人欣赏!2013-11-13 22:44
  • 回复@如一:谢谢来访,遥祝安好2013-11-13 23:10
  • 拜读了!问好!2013-11-14 16:03
  • 回复@红彤彤的曙光:谢谢来访,遥祝安好2013-11-14 20:19
  • 已拜读,推荐。 2013-11-15 13:25
  • 回复@浪里百跳:谢谢来访,遥祝安好2013-11-15 15:12
  • 喊一声故乡的名字,如同依偎着慈祥可亲的母亲,又如远望老父艰辛劳作的背影。怀乡的那一缕情愫,总会情不自禁地,打开故乡那扇虚掩的门…… 2013-11-23 18:49
  • 回复@爱我非你莫属:谢谢来访,遥祝安好2013-11-26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