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社会生活中的悖论”(七)——双轨制悖论

11-20 作者:陈宣章

闲话“社会生活中的悖论”(七)——双轨制悖论

陈宣章

七、双轨制悖论

最近网上流传《万众炮轰“退休双轨制”》(新华网)、《就退休双轨制三十问人社部》(人民网)。其实,涉及“双轨制”的悖论很多,有的似是而非,有的佯谬。

一、“双轨制”的概念:一般指并行的两套不同的制度。例如:“退休双轨制”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企业职工实行由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国拨”制)。也就是说:两种制度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道。但是,从“双轨制”字面上看,却是同一辆火车在双轨上跑,比单轨制更加稳定,用俗话说,就是“两条腿走路”。

另外,《百度百科•双轨制》:“所谓‘双轨制’只是一种组织架构。即每个经销商只需开发两个销售市场:以A经销商为代表的A市场和以B经销商为代表的B市场。如此发展下去,形成一个销售网络体系。”说白了,这种组织架构就是“传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双轨制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倍增学(又称网络学、“几何倍增”),据说有九大优点,比传统直销公司的阶梯制度更有优势。实际上,这种组织架构的结果却是少数人暴富,多数人受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引发社会刑事案件上升、家破人亡等社会骚乱。传销的本质在于通过发展下线实现财务的非法转移与聚集,并未创造社会价值。

“传销”的双轨制与一般指的“并行的两套不同的制度”完全是两回事。

二、中国“双轨制”的内容不仅是退休金双轨制,还有价格双轨制、经济双轨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药品双轨制、医疗双轨制、户籍双轨制、教育双轨制、住房双轨制、股权双轨制、用工双轨制、婚姻生育双轨制、足球双轨制(职业与半职业)、公司法双轨制(外资与内资)、公务员选拔双轨制(国考热与权力世袭)、新闻媒体双轨制、计划生育双轨制(城市与农村)、土地供应双轨制、国家审计双轨制、法律政策双轨制……中国已经成为“双轨制大国”。中国甚至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提出双轨制,最后的框架公约将参加国分为:1.工业化国家以1990年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如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2.发达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对于不同的双轨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否定;许多双轨制只是过渡性措施;有些双轨制是负能量,一开始就是错误。

三、双轨制古已有之。例如:“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

原始社会中,人就有等级。私有制产生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从来都是双轨制。“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仅说说而已,因为皇帝“金口玉牙”可以随心所欲修改法律条文。例如:曹丕运用各种计谋与弟弟曹植争夺继承权,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获胜。曹丕受禅称帝后,担心留曹植和曹熊(曹操第四子)会有后患,便以在其父亡故时没来看望为由,追问逼迫他俩。曹熊因害怕,自杀了。曹植被押进朝廷,因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给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杀无赦。曹植作了《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孔子曰:“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后被董仲舒演变成三纲(君臣、父子、夫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四、改革开放后,首先出现的是价格双轨制,指同一商品实行两种不同的定价机制:1.计划的垄断性定价;2.市场定价。这种价格双轨制最早是针对紧缺商品。1979-1984年价格改革初级阶段,“调放结合以调为主”:一方面调整(提升)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开放小商品价格的市场调节。1985-1988年价格改革第二阶段,“调放结合”,开放的商品价格扩大,形成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双轨并行格局。

中国经历了三次价格双轨制向单轨制的并轨:1.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在1979年价格改革以来逐步发生与发展的。1981年批准对超过基数生产的原油允许按国际市场价格出口;1983年批准对石油、煤炭超产部分实行加价出售;1984年批准工业生产资料的超产部分可加价20%以内出售;1985年取消原订不高于20%的规定,超产部分允许按市场价格出售;1988年对主要工业生产资料规定最高限价;1989年对橡胶、炭黑等工业生产资料的双轨价格“并轨”,有的商品并入国家定价,有的商品并入市场调节价。2.人民币对外币汇率(牌价)。3.资本市场的价格双轨制:非流通股的场外转让价格与流通股的市场价格的并轨,也即非流通股在统一的市场上实现全流通。

改革开放前属于“平均主义”,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搞了价格双轨制。“人性天然具有套利本能,大量得到以较低价格获得商品之商人尤其国营企业内的资本家,以较低价格购买,且以较高价格在市场放售,从中获利。”(《维基百科•价格双轨制》)结果是严重通货膨胀和恐慌性抢购潮(1988年城乡零售物价上涨18.5%),还出现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尤其是一些官二代趁机倒卖批文大发其财。许多皮包公司就是利用官二代“空麻袋背米”,暴富起来。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赚取差价,产生“官倒”、“倒爷”。这种寻租活动获得巨额垄断租金,摧生出中国第一批“权贵资本”;官商结合、倒卖物资,不断将计划内物资倒到计划外,此后的两极分化、贫富扩大、权力腐败都能从这里找到源头。今天,当人们讲到“资本”原罪时,总离不开“价格双轨”。

十三届三中全会赵紫阳讲话:“目前,发生在某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的贪污、受贿、勒索、倒买倒卖紧俏物资,以及挥霍公款、奢侈浪费等等,是群众最痛恨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失掉人心。”他特别提到:不能等新秩序建立起来后才去清除腐败现象,必须在改革开放的同时防止腐败现象滋长、蔓延。

价格双轨制、权力货币化及权力世袭是八九风波的导火线,而价格双轨制是权力货币化、权力世袭的根源之一。为了缓和官民冲突,化解可能发生的社会抗争事件(例如:八六学潮),十三大决定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落实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理念最具突破性的实例是改革工会:把“为职工说话,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定为工会工作方针。另一突破是大学设置协商对话渠道,避免民怨无法宣泄,酿成校园抗争事件并扩散到社会上。

20世纪90年代向市场经济转轨后,价格双轨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却“名亡实存”,改头换面地出现在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

五、双轨制是谁提出来的?据说,价格双轨制最早提出者叫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现任院长)。有人说:退休双轨制是“当时大权在握的朱总理提出的,他还特意到新加坡访问,借鉴所谓新加坡经验,提出了这个所谓的双轨制,造成中国目前贫富不均的难看局面。”其实,“双轨制是谁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就像“就退休双轨制三十问人社部”一样,人社部只是执行机构。

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是几千年文明史的普遍现象。问题是:解放后实行物价稳定政策(计划经济),要搞市场经济又不能“一步到位”,就用价格双轨制过渡。接着,五花八门的双轨制都在“改革”的名义下出台。

劳动力价格的双轨制普遍存在,甚至已成为社会矛盾新的集结点。此外,土地、资本、国有企业产权等生产要素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双轨”(“新双轨制”)。以土地为例,中国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拍挂”,而非经营性工业建设用地采取“协议出让”方式(非经营性土地供给和需求是纯粹的行政行为,并不按市场规律运作)。“新双轨制”不但成为腐败乐土,也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据报道,许多开发区工业用地常被转手用作经营性用地,为此,国家每年损失数百亿元。价格扭曲的背后是利益分配的扭曲。行政力量对要素价格的控制,已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

生产要素价格“双轨制”,还衍生出更多的“价格双轨”现象,典型例子就是司法领域的“同命不同价”。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对死者或伤残者赔偿,是以其户口所在地居民可支配收入来确定。因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死亡赔偿金也相差遥远。“同命不同价”与“同工不同酬”异曲同工,都是人为体制造成的。在城乡二元分割下,在户籍双轨制指导下,因编制体制划分,同样的人却被划分成不同等级。同一场交通事故中的死者,因为户籍不同,赔偿金完全不同。

六、现今,民意沸腾,万炮齐轰的焦点是退休双轨制、医疗双轨制。对此,网络世界的不平之声都有道理,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对其进行愤怒声讨与批判。当社会贫富差距超过警戒线引起民愤时,进入两难境地:向“高薪养老”并轨不可能;向“低薪活命”并轨更不可能。“退休金双轨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公务员不仅退休金起点极高,而且在长达30年时间内全部让纳税人为其缴纳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只能拿公务员退休金的两三成,却要多缴纳十几万养老保险。双轨差距达3-5倍!2000-2005年,全国机关退休金年均增长13.07%,同期企业退休金仅增长6.92%;尤其是2006年7月1日公务员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后,退休金大幅增长。尽管企业退休人员“连涨三年”,但涨幅过小,与机关退休金差距反而越拉越大。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报告》数据:中国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用于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另据监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40万干部长期占据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疗养院,每年开支约500亿元。有人戏说:“医院高价病房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干部疗养大楼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病房和走廊加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社会的问题恰恰就在于:一些公共政策在制订出发点上,就不是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是保护垄断权力、财富的特权阶层。

问题是,退休双轨制、医疗双轨制会不会并轨?能不能并轨?说到底,人与人会不会绝对平等?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所有制下,人与人也不会绝对平等:既有敌我矛盾,又有人民内部矛盾;既有个人收入分配的高低,也有职业职位待遇的差距。但是,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地位相同、人格一致,没有贵贱之分。人民内部都是“同志”,他们都知道:各种差异都是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中必然存在的暂时现象,这种差异只能逐步缩小。

退休双轨制、医疗双轨制之所以引起民众海潮般的咆哮,是因为近十多年来,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2012年12月初,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在京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2013年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公布了过去十年中国基尼系数,2012年中国为0.474。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在0和1之间。按国际惯例,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说明贫富差距过大,容易出现社会动荡。

七、个税征收双轨制。个税征收的初衷是“社会公平、调节收入水平”,但是实际情况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老板们至今仍然上演着“收一漏十”的“老鼠逗猫”游戏。所以,个税征收的初衷在其后20年实践中基本已被颠覆。

在很长时间里,个税征收时每月减除费用800元。到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1993年提高60%,消费支出明显增长,减除标准不变,导致工薪阶层(3亿人左右)税负明显加重。工薪阶层收入来源单一、实行代扣代缴制,完税率最高;而高收入者收入来源多元化,享有多元扣除,逃税和漏税现象较多。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个人所得税收入1700亿元,其中65%来源于工薪阶层,这与个税征收促进社会公平、调节贫富差距的初衷完全相悖。

相反,纳税人的税收用在何处?如今城镇到处是高楼大厦、楼堂馆所。许多县政府机关大楼修得比欧美等发达国家还要豪华阔气。各级官员不仅暗地权力寻租,而且工资一调再调、灰色、黑色收入剧增。他们吃喝玩乐、公费疗养、公费旅游、各地考察、出国观光,甚至保养二奶、情妇;即使疗养、养病、养老都由国家统包,大把花钱,从不受纳税人制约。

即使是反腐没收的亿万赃银,一入国库,与百姓无缘。澳门特区政府直接向民众发钱(历史可追溯至2008年,向每名澳门永久性居民发放5000元,非永久性居民发放3000元。今年8000元,明年将会领到9000元的现金补助)。内地砖家岳经纶:“这是一个懒政的方法,一定程度意在讨好市民,但不是长期民生改善的办法。”特区政府有钱了,首先惠及于民,何错之有?中央政府倒是富了,普通百姓有几人分得改革红利,谁才是真正的既得利益者?

八、社会分配制度双轨制。

社会分配制度: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分配原则: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悬殊,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分配制度双轨制实际结果:

1.工薪阶层的经济收入有基本工资、奖金、津贴、提成(合法收入。还要减去个税、三金或五金);公务员还有福利;奸商有盈利和暴利。合法收入还有各种投资收入。非法收入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大多数农民工只有最低工资,还常常被拖延、扣发。

2.所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质上反映出劳动、管理、资本、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都按贡献参与了收益分配。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反映了劳动要素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受重视的部分。”情况怎么样呢?

国企代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可是大多数国企股份制了,机构、高管成为大股东;工人都下岗了,用的合同工大多数只有最低工资;高管可以给自己定高薪。高管们的管理“贡献”有目共睹。2012年年报披露:20家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按规定披星戴帽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而央企上市公司居然占了13家,占比居然高达65%,其中还包括鞍钢、中国远洋一类驰名中外的大央企。同时有6家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上市,央企*ST长油(600087)、*ST锌业(000751)赫然在目。这是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十年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央企何以成为*ST板块主力军?因为央企仅是大股东的提款机。

众所周知:央企都是国企,而国企未必是央企。国企是全国所有制企业的简称,包括央企在内。央企是中央直属企业的简称,全国目前央企一共157家,都是各行业的领军企业,例如:中石化、中石油、中航等。国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对GDP的贡献率约占30%左右,而央企是国企的主力军。按国有资产的用途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前者分为央企和地方企业。央企又分:⑴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企业,包括:①提供公共产品,如军工、电信;②提供自然垄断产品,如石油;③提供竞争性产品,如一般工业、建筑、贸易。⑵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管理的企业,即金融行业。⑶国务院其他部门或群众团体管理的企业,包括烟草、黄金、铁路客货运、港口、机场、广播、电视、文化、出版等行业。目前央企控制的上市公司已超过300家(不包括金融股、下同),尽管在2500家上市公司中家数仅占1成多,但总资产规模接近4成。但是,粗放式的投资拉动一旦收缩,名声、业绩、市值全部泡汤。

中国股市第一大功能就是“国企解困”。自从“国企不如集体;集体不如个体”之风狂扫经济领域后,国企绝大多数成为解困对象;化妆上市大肆圈钱后,还是“一年绩优,两年绩差,三年亏损”。其中的奥秘,下岗工人明白。国企的当家人不是人民,而是官员。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口袋,亏损的是国资。而“国蛀完”与当家人无关,毫无责任。一棵大树怎么经得起一大群白蚁天天蛀?央企当家人来头更大,谁敢管?2003年1月至2004年,中国10位上市公司高管外逃,卷走资金或造成资金黑洞近百亿。就十八大以来,又有多少央企高管落网?国企(尤其是央企)的漏洞有多少、有多大?天晓得!

2012年十大“败家”上市公司数据:*ST远洋亏损95.5916亿元(全球第二大综合性航运公司),蝉联第一大亏损王;中国铝业亏损82.3375亿元(全球第二大氧化铝生产商);中国中冶亏损69.5150亿元(全球最大的工程承包公司之一,也是中国经营历史最久、专业设计和建设能力最强的冶金工程承包商);*ST鞍钢亏损41.5700亿元;马钢股份亏损38.6323亿元;山东钢铁亏损38.3651亿元;安阳钢铁亏损34.9784亿元;华菱钢铁亏损32.5447亿元;中兴通讯亏损28.4096亿元;*ST韶钢亏损19.5159亿元。这就是“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享受高薪)的管理(生产要素之一)。

3.在外资、合资、私营的企业中,“资本家养活工人”已经成为法则。那里没有“按劳分配”的基础,只有按资分配。

社会始终处于恶性循环中:权贵阶层凭借权力挤占下层民众的权益,公正分配与调节社会资源的机制失衡,权贵的贪婪与下层民众之间形成强烈的官民对立、贫富对立格局,外部性制约因素导致大量贫困人口处于生存难境。这就是一切双轨制悖论的根源。2013.11.20.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