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何处?乡关何处?魂归何处?(二)

11-21 作者:公孙强子

我们从小生活在那乡土里,无论我们走向哪里,依然抹不去我们那片土地的印记,改不了的乡音,改不了的乡土所带来的生活习惯。

我们生长于乡村,我们自小就生活在那礼俗的乡土社会中,在这礼俗的乡土生活,彼此尊重,彼此关心。大家自有约定俗成的“乡约”,乡土的伦理观念也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从生下来就决定了你将会称呼和你同岁或者比你年龄还小孩子为“叔”,甚至为“爷”,没办法谁让你的辈分低。在这样地乡土中即使你再才能也会有人称呼你,改叫的称谓还必须叫。我们自小就习惯了那种乡土伦理,我们甚至在这其中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我们在乡村里,不仅有家族的大家庭,还有邻里的关心,也就衍生了“远不如近邻”的佳话。

我们在乡土生活中的互动是频繁的,我们在这频繁的互动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不信你想想小时侯和小伙伴的嬉戏玩闹。我们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我们,而且我们生活的范围就那么大,头顶同一片天,一草一木总关情,何况是人。我在这礼俗的乡村生活之中,我们享受着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积极互动的极大乐趣,我们不是孤立的自我。

乡土的伦理,彼此尊重,以及在这礼俗的社会中获得的精神满足,也在这乡土伦理的“存在感”。乡土生活的习惯,乡亲的勤俭、朴实、忠厚以及“你对我好,我会对你更好”的品质,都是我们对乡土的怀念。

在这血缘和地缘交织的乡土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网上是我们的归属,因而我们也不会感到孤单,我们有我们的乡亲。倘若跨入陌生的地域,总感觉到不踏实,有点惶恐。所以总会感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若是有一个老乡,我们便又会放心起来,大胆起来。因为我们有“自己人”。“我们”有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风俗,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思维逻辑,我们有着共同的语言,自然我们是“自己人”。

即使我们生活在都市,倘若非生存的压力,我们也不愿意进入城市讨生活在城市虽有鳞次栉比的楼房、繁华的街市、方便的交通等等。但我们还是不习惯,因为我们生长于乡土,生长与自然之中。有着大自然赋予我们从乡土来的人的灵性,若是生活在这水泥森林的都市,我们会感到压抑。当然土生土长的城市人除外。(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们生长于乡土的人儿,因各种原因背井离乡,暂别故土,他们还会按照自己原来的生活在都市里生活。不信你看看寒衣节,多少都市化的地方还有人烧纸。他们的念想没变。难怪梁鸿说在京郊形成了“河南村”把原有的乡土关系有复制到了城里。我想不仅是那里,我在我们学校大门外的巷子里发现那些小贩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也相互搭腔,甚至隔着街,我经常去的那家面馆老板,我曾看到他端着面满巷子跑,见人就问。他们相互帮助,和睦相处。他们又是一个怎样的乡土情结。我想他们在乡土生活中养成的那种重人伦亲情的关系吧。他们这些人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农”(此语不含歧义,因暂未找到合适词语)。他们受着乡土的习惯影响更深,所以他们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而不像城市人的利益至上,重利轻义。“民至老死无相往来”。

现代化给我们带来了现今的科技,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我们的生活变得方便,我们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乐趣。但是现代化也使得人们变成金钱、机器、物质的奴隶,人被高度异质化,失去了人特有的精神,变得萎靡、迷茫、无意义,带来了精神的枯萎。这种精神的荒芜与失落,我们的精神追求去哪里寻呢?中国传统就是乡土的传统,山水田园的的传统,这些构成了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现在的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大都来自乡土,至少当过知青。他们对于人的精神的失落的填补,也自然回归到了传统,那就是他们的乡土情怀。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大自然是最具灵性的,在哪里人也最容易显得又生气。古代的书院大都建在山上,武林帮派也建在山上,我们时常看到这样场景,某某在后山读书,某某在后山练剑。正因为山水具有灵气,那么生长在那山水田园之间的人儿怎么会不具有灵气。我们来自于乡土的人的人文精神的回归第一念就回到了故土,那种故乡感,我们的精神家园便又鲜活了起来,那里是我们的精神归宿。

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一是我们想念我们曾经发生在那里的故事,我们从乡土来的生活习惯,生活记忆是无法抹去的,我们恋旧了。

二是因为我们在都市里的生活太快了,快的让我们感到压抑窒息,我们向往那种清淡恬静的慢生活,勾引起我们对田园乡土的思念向往。

三是正因为那种田园生活是充满感召,唤醒者人对自然的向往,而那确有极难的得到,不易实现,但却有很容易实现,因为自己宿世的事太多,我们没勇气下决心走开,去回归田园。所以很是向往着。

有人说乡土给予了我们生活的理想,恬淡宁静闲适。可是教育却给了我们事业理想,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我们不甘于回去。

这句话说得很好,说到了大部分人的心上。可是又有多少人懂得这种人文精神?

我想对于我们来自乡土的人儿来说,我们身在都市,因为我们有着自己别与乡土的事业,但我们的乡关总是萦绕在我们的心间,我相信我们到老了还是想回去,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会叶落归根的,魂归那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同样的这篇文章写给你,写给我,更写给未来的我。

2013.11.10晚 公孙强子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