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社会生活中的悖论”(十)——科举国考悖论

11-26 作者:陈宣章

闲话“社会生活中的悖论”(十)——科举国考悖论

陈宣章

十、科举国考悖论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完备而严密的制度体系,始于隋朝605年,于唐朝发展并成型,延续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持续1300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发生过深远的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 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并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过重要的作用。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后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管理。各阶层按伦常、血缘世袭。东周时,周礼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国君服务。

秦汉时,分封制度逐渐被废,加强中央集权。为管理国家,采用察举制提拔民间人材,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州推举秀才,郡推举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九品录用。两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改良察举制,将察举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两晋时,朝廷对所举孝廉、秀才逐步采取考试录用的方法。(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两科。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因隋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创殿试,开武科。九品中正制导致民间人才无法步入仕途;科举制给参加者作官吏的机会,当时主要考时务策(有关国家政治生活的论文,叫试策)。这样,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开创中国“取士”的新篇章。明清朝科举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文。

唐代科举仍有举察制影子。例如:考生应试前,流行把自己作品呈送社会名流,希望能向主考推荐,称为“行卷”。考官评卷时,考生名声是考虑因素之一。这样做不可避免地造成不公平,出现考生与考官之间的利益瓜葛。唐末吏治败坏时,弊病更甚。因科举并非唐代招纳人材的唯一方法,门荫入仕、杂色入流也是重要的入仕途径。唐代后期,科举入仕者渐多,与世族门荫入仕者形成两大官僚派系集团,互相倾轧,史称“牛李党争”。

宋代改良唐朝科举,确立相当完整的体制以免考生或考官作弊,公平性大幅提升。许多大臣的子孙未必考上科举,仅能担任中低级官员,当时还产生俗语:“富贵不过三代”。宋太祖开宝六年起,取录进士一律经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名次也由皇帝钦定。此后,进士不再是考官门生,都是“天子门生”。凡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再经吏部选试。

元朝前期有相当一段时间不举办科举。1311年仁宗即位,为整顿吏治,改革由吏入仕制度的弊端,主张以儒治国。延祐元年(1314年)八月全国举行乡试;次年二月在大都举行会试;三月在大都皇宫举行殿试,录取进士56人,史称“延祐复科”。至元元年(1335年)十一月,右丞相伯颜专权,使惠宗下诏停止科举取士,史称“至元废科”。1340年二月,伯颜去职,惠宗任命脱脱为知枢密院事,十月任命脱脱为右丞相,十二月惠宗下诏恢复科举取士。至正元年(1341年)八月,全国恢复乡试,次年会试、殿试相继在大都举行,史称“至正复科”。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最后一次举行会试、殿试。1368年八月,元朝退回草原后,不再有科举取士。

明朝科举改良、发展,但考核内容却开始僵化。清朝科举承袭明制。顺治年间两次分满、汉两榜取士;之后改为一榜,但不特别鼓励满人、蒙古人参加,把科举入士之途留给汉人。清初,满、蒙族较易考中,但最后殿试头三名习惯只授予汉人,即所谓“旗人不占鼎甲”。 清朝267年间开科112次,进士2.6万人;进士前三名仅三个满人(两人是顺治分榜时所取),一个蒙古人。明清科举与学校结合,入学途径:1.通过童试的县、府、院三级考试的正途。2.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其中有皇帝恩准的“恩监”;因长辈曾为国建功而特准的“荫监”;和最常见的“捐监”(透过捐献金钱财物)。

鸦片战争后,科举完全显现与现代世界脱节的窘况,加上西学东渐和学校教育的崛起,科举制度渐渐衰落。康有为、梁启超等举人建议改革科举,兴办新学。1901年,清政府废除考试用八股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公告:“着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度正式宣告废除。同时,清政府制订“留学生考试章程”,吸引归国的海外留学生通过考试进入政府(被称为“洋科举”)。

科举原来目的: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九品中正制等,科举考试无疑是较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一定作用。这种推动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使中国的文风得到一定提高。

科举的弊病:1.考试内容僵化,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以朱熹《四书集注》解释,后来以八股文为格式,以此禁锢人们思想。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2.学而优则仕,读书唯一目的为做官,光宗耀祖。3.限制人材的出路。唐宋八大家都是进士出身;到明清两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科场失意。科举埋没了各方面的杰出人物。4.科考舞弊(贿买、夹带、代考等)越演越烈,甚至遗毒至今。即使科举制度废除,其恶劣影响深远。5.造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风气。宋真宗赵恒《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6.科举制度政治化,导致官场腐败。天地君亲师的教育造成师门关系盛行,在官场中拉帮结派,官官相护,造成官场黑暗和社会混乱。7.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术落后。8.妇女被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

历来科场怪像很多。1.清代白发童生比比皆是,甚至已逾百岁。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科广东顺德百岁人瑞黄章仍千里迢迢进京赶考(《清稗类钞》)。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会试,陆云从已104岁。三场考毕,不第,道光帝钦赐他国子监司业的官衔(《清代科举考试述录》)。2.《聊斋志异》描写乡试考生:“入场提篮像乞丐,点名受呵责像囚犯,进入号房像秋后的冷蜂,出场后像出笼的病鸟,盼望报子时坐立不安像被捆住的猴子,得报没中像中了毒的苍蝇。”3.科考忌讳。唐律规定,若官称犯忌讳隐瞒不报,发现后官位不保并判刑一年。唐朝诗人李贺,因父名“晋”与“进”同音,一辈子不能考进士!最终,一代才子27岁郁郁而终!宋代科举考试,若试卷上有父亲或祖父的名讳,考生要向考官推说自己心口疼答不了卷子,考官心领神会允许离场。4.王维参加科考,无后门,听说公主喜欢音乐,就穿上花花绿绿的衣服,打扮成乐师,抱着琵琶去见公主,被公主相中,一举登第。5.清代陕西乡试,一位主考大人临行前拜访官至尚书的恩师。谈话间,尚书放了个屁,不好意思地移了移屁股。主考官以为有玄机,立马问有啥吩咐。尚书说:“无他,下气通耳!”(即“没啥,只是放了个屁。”)主考官理解错了,以为要录取一个叫夏器通的。结果,西安真有一名考生叫夏器通,阴差阳错使他得了第一名。6.嘉庆年间,皇宫举行接见新科进士大典,新科状元徐开业、探花梅万清因故没能赶到。嘉庆大怒,把两人名字从金榜上抹掉,煮熟的鸭子飞了。7.明朝成化年间,浙江学政李贤在省试时微服私访,看到两名考生在下棋。一考生大言不惭地说:“用不着复习,上榜没问题。他李贤总不能出道含有100个人名的怪题来刁难我们吧?”李贤无名火起,回去后真出一道含100个人名的怪题:“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结果无人能答全,李贤就一个都不录取。8.蒲松龄(《聊斋志异》作者)参加科考,因考题太简单,奋笔疾书。结果“越幅”(第一页做完直接翻到第三页做),无法补救,落榜。9.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等等都是科举制度的典型艺术写照。

但是,科举制度真的“为平民百姓提供公平公正公开、展现自己雄韬伟略、实现自己理想抱负、改变自己命运前途”的平台,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为官梦不再是空谈吗?非也。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大多是文盲,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哪里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为官梦?那些生员(更不用说监生)都是社会中上等人家,所谓“田舍郎”也是农村富裕人家出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广东谢启祚百岁时参加乡试,此人三妻二妾,子23人,女12人,孙29人,曾孙38人,玄孙2人(《清稗类钞》)。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评价科举制度的功过,研究其发生、发展、衰落、灭亡的历史是十分必要的。现代社会公务员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维基百科•科举》),对于“国考热”的种种争议,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予以剖析。

1994年开始的“国考”已走过20年。每年国考都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近10年来,国考成为中国诸多“热”中尤其引起关注的一个。现在进行时的国考,全国共有152万人通过报名资格审查,平均每个岗位有77人竞争, 37个招录职位的报名比例超过1000:1,最热岗位竞争比达7192:1。

尽管科举制度早已衰亡,对其大唱赞歌者一直不断。在尊孔和国学的潮流中,发生“国考热”是必然的。但是,“国考热”与科举一样是似是而非的悖论。

1.“国考热”的社会背景是社会岗位和公职岗位天壤之别。这种不正常现象正被全社会炮轰。30年前搞打破“铁饭碗”,就留下国家公务员这个“铁饭碗”。不少考生“前仆后继”,甚至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就是为了捧“铁饭碗”。尽管有社会保障不均衡、就业压力大、创业环境不佳等诱因,掩盖不了其本质。所以,国考又被称为“考碗”。

2.国考的基础也是“学而优则仕”。国人曾经经过,而且宪法党章现在仍然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唯一宗旨”。现今“国考热”者完全为了个人的公务员岗位“高地位、高稳定、高收入”。在追求“稳定”的背后,实际是热衷权力。“考碗”族就是考权族。热,就是心中已非正常东西。在官场大背景下,他们难免步贪官的后尘,成为腐朽思想的牺牲品。

3.“国考热”表面上看是为公务员队伍选拔人才,是给平民公正的机会。社会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大学生有各自的专业、特长,都去报考公务员,“千人竞一岗”,却却是盲目择业,浪费人才,不利于人才流动和发展,也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4.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向政府部门去竞争,回避价值创造部门,而向往财富的再分配部门,这样的经济将失去活力,这样的导向是错误价值观的体现。

5.近几年国考中,中央部委、海关、国税部门报考最热,而一些“清水衙门”却冷冷清清,无人报考,甚至被录取后不愿报到,足以解释“国考热”表象下值得深思的问题。

6.我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效率最低的公务员队伍。国家公务员网站的数据显示,2011年底和2012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分别是702.1万人和708.9万人。如果数据没有水分,再加上参考公务员待遇的人员、机关团体勤杂人员、编外人员、离退休公务员……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公务员数量更为庞大。

《百度百科•科举》:“‘公务员’不是一个广泛概念,而是专门指通过公务员考试,正式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员。在民间上,公务员通常不能和人民公仆画上等号。”

按理说,公务员应该“少而精”,效率高。可是,人浮于事的队伍,一年增加6.8万人。还有残疾人(视力障碍等)考公务员(理由是公民机会均等),还要不要效率?也许有人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作为根据,可是,这有可比性吗?

7.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尽管近年来发生经济危机,并没出现“国考热”。他们普遍采取严厉措施防治公务员腐败,对犯罪公务员的处罚力度大于普通百姓(例如:法国对公务员的量刑比百姓高出0.4-3倍;德国高出1倍;加拿大高出0.4倍)。

我国的反腐败,越反贪官越多,越反贪官越大。为什么呢?

8.“国考热”并没有抑制权力世袭,却可以掩盖之。国考录用一般都是初级职位。那些中高级官职中,权力世袭比例很高。有的人考不上大学,却塞进读研究生;考试一再不及格,却被取消该项学科,还大言不惭地说:“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

社会主义中国的公务员应该是五有新人:有理想(共产主义)、有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唯一宗旨)、有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相关科学知识)、有纪律(遵守党纪国法,慎独),还应该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五有新人应该是三大实践(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企图靠科举式的选拔(以入士为目的)绝对是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悖论。

呜呼!“国考热”还能持续多少年?2013.11.25.

共 1 条文章评论
  • 学习·推荐2013-12-30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