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漂泊江南客
风雨漂泊江南客
电视剧《嘉庆皇帝》中,有一位曾官居二品的江南河道总督名叫徐端,关乎徐端的故事情节,除与嘉庆皇帝的爱妃瓜儿的情感故事纯属虚构外,其他历史线索基本属实。这里的徐端就是清道光年间为官陕西,后落居商州的一支徐氏的十世先祖。
根据《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列传一百四十七《徐端》记载:徐端,字肇之,浙江德清人。父振甲,官江苏清河知县。端少随任,习於河事。入赀为通判。乾隆中,河决青龙冈。振甲知涉县,分挑引河,端佐役,大学士阿桂督工,见而器之,留东河任用,授兰仪通判。寻升缺为同知,调睢宁,又调开封下南河。嘉庆三年,署山东沂曹道。睢州河决,端预筑曹州堤,得无害。四年,擢江西饶州知府,未之任,调江苏淮安。七年,擢淮徐道,丁父忧,与假治丧,仍回任。九年,加三品顶戴,护理东河河道总督。时衡家楼甫塞决,诏以前官王秉韬惜费,嵇承志年衰,修防多疏,责端通筹全河为未雨绸缪之计。端疏陈临河埽工固紧要,无工之地尤须慎防,仁宗韪之。冬,清口水浅阻漕船,端偕尚书姜晟等往视,请展引河,启祥符五瑞坝,分河水入洪湖助清敌黄,清口乃通。寻授江南河道总督。十年,请疏治云梯关沙淤,培筑桃源以下堤工;又请移建河口束清坝於迤南湖水汇出之处,以资节制;挑清坝外筑束清东坝,对岸张家庄增筑西坝,留口门二十丈,视湖水大小为束展:诏允行。秋,筑义坝。时命侍郎戴均元会筹蓄黄济运,端与合疏请濬王营减坝以下盐河,遇盛涨,相机启放,庶黄减淮强,湖水畅出,堰工亦免著重,从之。十一年,洪湖异涨,高堰赖新筑子堰抵御,不为害。俄黄水并涨,决盐河民堰,运河东岸荷花塘亦决。以功过相抵,免议。旧制,南河设正副总河,后裁其副;至是授戴均元为河道总督,端副之。秋,河决周家楼,上游郭家房堤蛰,命端专治郭家房堵口,四阅月工竣。时黄水由减坝六塘河入海,正河断流,群议改道,上颁示御制黄河改道记,命端视察海口。寻以六塘河下游水势散漫,难施工作,复颁示御制治旧河记,命端专驻减坝督工。十二年春,工竣,河循故道,加太子少保。秋,海潮上漾,河由陈家浦旁溢入射阳湖归海,请於黄泥嘴建坝,择要疏淤,俾仍故道。十三年,署正总河。先是端屡言河淤由於海口流缓,宜接筑云梯关外长堤,束水攻沙,未及举。至是两江总督铁保疏申前议,并请培高堰土坡,修补智、礼二坝,以备湖涨;复毛城铺石堤、王营减坝,以节宣黄水:端赞其议。命协办大学士长麟、戴衢亨察视,惟辍毛城铺坝工,改建徐州十八里屯双闸,馀依原议行。夏,湖水涨,端启智、信二坝,不敷宣泄,坏砖工百馀丈,褫翎顶,降三级留任。寻堵合,复之。时黄水由马港口分流,经灌河口归海,命尚书吴璥、侍郎托津会勘,以荷花塘坝工垂成复蛰,降端为副总河。十五年,复授河道总督,裁副总河。端始终主复旧海口堵马港,命尚书马慧裕会同督治。两江总督松筠劾端於河流逢湾取直,以致停淤,上不直其奏,端疏辨,诏松筠无预河务,责端与慧裕速施工,勿游移。寻以洪湖风汛,坏高堰、山盱两厅工甚钜,革职留任。松筠复密陈端祗知工程,不晓机宜,糜帑千万,迄无成功,且恐有浮冒之弊。诏斥端不胜河督之任,革职留工,专任堵筑义坝。十六年,命以通判用,复命治李家楼引河。十七年,工甫竣,病卒。
徐端为北宋变革派人物忠愍公徐禧后人的一个分支,宋高宗南渡时寄居浙江奉化。谱载渊源为:祖籍上虞,随迁余姚,于明成化年间入赘德清之新塘村,尊徐昂为始祖。德清新塘徐氏明清时期,一门先后有九人考取进士,五世荣登翰林,在位官员多达二百九十多位,位列德清四大家族之首,这在中国家族官宦史上也不多见。
翻开民国版《续修陕西通志》职官卷,祖籍浙江德清的徐鐄,名字赫然其中。徐鐄道光年间入陕为官,先后担任蓝田、宜君、富平、韩城县知县,咸丰十一年署任直隶商州知州,相关州、县志都有详细记载。这里的徐鐄,就是清乾嘉时期朝廷重臣,江南河道总督加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徐端的次子,也就是商州徐氏(德清·长安)一支的始迁祖。
根据东海堂《徐氏宗谱》记载:徐端共抚育二子八女,长子徐鎕授正定府知府。次子徐鐄,字应春,号蕉池,监生。因筹饷例授知县,签发陕西。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起,历任陕西蓝田县、宜君县、富平县、韩城县知县,咸丰十一年(1860)加同知衔,署任直隶州商州知州,诰授奉政大夫,以子敦瀚诰封朝议大夫。(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徐鐄祖籍浙江德清县士林乡南部,曾祖父徐志丙,清雍正甲寅(1734)年,举贤良方正被授予碾伯县知县,擢岷州知州,后“丁母忧,值征准噶尔,上官挽留,使之办治储胥,以劳卒”。祖父徐振甲,历任清河县令,河南涉县知县,候补同知,“有政绩,卒于任”。父亲徐端,任职江南河道总督,“在任期间,深入治河工地,调查考察,与役夫同甘共苦。为政清廉,贫寒终生,嘉庆十七年积劳病卒,赖人膊赠,始毕丧葬。”。徐鐄为官陕西后,经过几代人的艰苦漂泊,回归故乡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最后几经碾转,其后人落居到商州区沙河子镇一带,已历经一百七十多年,传十二世。
“自古北漂多苦难”,从入陕的第一代徐鐄开始,这支徐氏就经历了艰苦漫长的北漂历程,徐鐄十五岁时父亲徐端病逝于治河一线,按照清期入监规定,荫监国子监就读,直到一八四零年“庚子赔款”筹响时才捐纳了一个七品小县官,分发陕西蓝田县署任。
这时的徐鐄,已经四十三岁,到了不惑之年,他带着家眷及子女,随着任职地的变迁而不断奔波,足迹遍布蓝田、宜君、富平、韩城、商州、西安等地。虽然远隔故乡千里,但对于徐鐄来说,故乡有他难以割舍的情感。怀着对家乡的眷恋,他先后将两个儿子送回原籍,并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同期同朝为官的浙江籍官宦人家,始终没有打消返乡的念头。咸丰十一(1861)年,徐鐄结发妻子陈夫人病逝,四年后,徐鐄在无尽的忧伤中“疽疮发背,竟于同治乙丑(1865)年春辞世”,把自己的骸骨抛在了故乡的千里之外。
咸同年间,全国正处于严重的战乱年代,持续二十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起义也是商州大地饱受战乱之苦,清政府连年的剿灭加重了社会最底层民众的苦难,就连大清王朝的下级官员也难以幸免。根据宣统版《徐氏宗谱》徐敦瀚题拔记载:“未几,府君以劫案去任,嗣虽权商州、富平、宜君、韩城事,而寇乱频仍,军差络绎,致负公逋累四千金。且母氏陈夫人、余室许恭人相继以疾终,家既多难,四方告警,叠至实重,府君忧疽发背,竟于同知乙丑春辞世。是时道梗不克,归而烽燹偏郊县,榇堪处,乃厝于长安县之木塔寨”。这段叙述充分反映了徐鐄北漂历程的无比艰辛和悲伤,再现了一个北漂老人终老无归的悲惨结局。
到了徐敦瀚这一代,徐家的北漂生活虽然从内容上发生了改变,但生活处境更加艰难。根据《徐氏宗谱》记载:徐敦瀚,字紫润,号芷生,嘉庆乙丑(1819)年二月二十日未时生,光绪辛卯(1891)年四月二十二日戌时卒,享年七十三岁。由藩经历改优先从九品,指发陕西洛南县三要司巡检,回避调甘肃中卫县曲宁巡检,复调伊犁霍尔果斯巡检,捐升通判并加提举衔补砖坪厅通判,保升知州补乾州直隶州知州,加四品衔,诰授朝议大夫。
徐鐄病逝时,作为入陕徐氏的第二代,徐敦瀚已过不惑之年,在安顿父亲后事时,身为长子,理应独当一面,尽力化解老人的一世心结,实现临终意愿。但作为清朝时期的一个下级官员,徐敦瀚显得十分无奈,最终也没能完成父亲落叶归根的夙愿,把老人的遗骨留在了异域他乡。背负着这样一个沉重的心理包袱,徐敦瀚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这支徐氏的入陕踪迹以《宗谱》的形式记载下来。据《徐氏宗谱》题跋介绍:“先府君议修未果,族人议修而又未果。府君每一家乘久未续修惓惓于怀”。时年,“粤寇陷浙,谱牒灰烬,既旧印成书者,亦仅剰孤本。余深惧,新谱未出,而旧谱先湮也”。最终,徐敦瀚克服了重重困难,把府君留下的“诗稿十卷书致族人,祈以完善谱本”。“请并冀与族人筹修谱事”。几年后“侄孙思义自南来,并镌宗谱示余,余喜不胜尽,余府君有志未逮,又余数十年来梦寐縏之者也。即付剞劂”。就在徐敦瀚人生步入古稀之年后,光绪版清溪《徐氏宗谱》徐敦瀚陕西省寓重木刻活字印本告竣,第二年,徐敦瀚就撒手人寰,结束了他痛苦的北漂生活。
徐敦瀚的一生充满者悔恨和忧伤,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巨大的。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长期遵崇封建礼义的官宦子弟,终生背负着祖先的辉煌和荣耀,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念笃信无疑。可是就在这样一个家庭,徐敦瀚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元配许恭人为钱塘任甘肃安西直隶州知州许玉年女,中年病逝,没有给徐家留下一个子嗣。侧室李氏、唐氏、吴氏虽生有子女,但承继香火的三个嗣子都先后夭折。直到他五十三岁后侧室吕氏才为徐家延续了香火,花甲之年新添了第二个儿子,古稀之年看到了孙子。这些对于徐敦瀚来说,心灵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他先后娶过五个夫人,许恭人、吴夫人病逝时年龄刚刚进入四十岁,唐夫人、吕夫人病逝时一个年龄三十岁,一个不到二十七岁,加之失去三个儿子的痛苦,对徐敦瀚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
同时,徐敦瀚二十一岁随父入陕为官,虽为官宦家庭,但其个人的仕途经历也十分艰难。根据《徐氏宗谱》记载,徐敦瀚是由藩经历开始步入官场,只取得一个从九品的乡间小吏,被指发洛南县三要司任巡检。由于清朝时期的回避制度,后来被调往甘肃中卫县曲宁任巡检,随后又调伊犁霍尔果斯任巡检,长年坚守在荒凉的大西北边境口岸。这些经历,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徐敦瀚在那里整整度过了他大半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困苦。直到徐敦瀚五十七岁时才捐纳到一个通判,调往砖坪厅任职。
当时的砖坪厅大致为现在的岚皋县镜,如今也是全国级贫困县,那时的情景可想而知。徐敦瀚在这里任职也很清苦,据光绪版《砖坪厅志》记载:“清光绪三年,通判徐敦瀚,奉文劝捐义谷,城乡共捐存京斗稻谷一千九百七十五石三斗有余;六年,又续捐京斗义谷一千零五十三石五斗”。又据民国版《砖坪县志》记载:“光绪丁丑岁旱,低山流民逃亡入境者接撞,公赈抚兼施,全活甚众,故父老称惠焉”。徐敦瀚在这里先后两次任职通判,颇有政声,二零一零年,他的事迹被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录入《安康历史名人录》一书。光绪十年(1884),徐敦瀚六十四岁时,擢升直隶州乾州知州,诰授朝议大夫,他的仕途生涯达到了人生的顶点。
入陕徐氏的第三代情况,历史记载不多,难以形成完整的史实资料,只能仅就家谱内容做一简单介绍。根据宣统版《徐氏宗谱》记载,徐敦瀚身后有两个儿子,长子徐本枝,字子尉,号百卿,同治壬申(1872)年3月12日申时生,行四。海防同授县丞,分发陕西临潼关山县丞加五品衔,诰授奉直大夫。元配费氏,江苏武进任陕西府谷县知县焕堂公女,同治庚午(1870)年10月11日卯时生,诰授宜人,生有一子思忻。另据《大清宣统政纪卷之五》一百一十记载“临潼县丞徐本枝、轻率任意。久旷职守。著一并革职”。说明徐本枝的仕途生涯从这里已经宣告终结。次子徐本植,字子培,号幼芷,光绪丁丑(1877)年7月25日辰时生,行五。新海防例授县丞,指发陕西补周至祖庵县丞,蓝翎五品衔,诰授奉直大夫。元配施氏,海宁任陕西孝义厅同知朂臣公女,诰授宜人。以上记载,已无法全面反映入陕徐氏第三代人的生活情况,但从另一个层面充分说明了这支徐氏随着历史的演变,已经完全走向了没落。
随后,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支徐氏再没有续谱。虽然历代先祖的名字都遵从谱字,昭穆分明,但没有一个完整的文字记载资料。综合情况分析,这支徐氏从道光二十(1840)年入陕为官以来,主要居住地先后为长安木塔寨村,商州拉林子、徐家沟村。根据宣统版《徐氏宗谱》总谱第二十二页坟图所示,在长安县大雁塔西,木塔寨村东,有徐鐄夫妻的合葬墓和徐敦瀚元配许恭人墓,同时建有徐氏祠堂。虽然这部家谱记载有明显的遗漏,不能完全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但可以推测,从入陕徐氏的第一、二世,甚至第三世先祖,可能都以木塔在村东为中心,任职于周边州县。
第二个居住地应为现商州区沙河子镇拉林子村。由于徐鐄于咸丰十一(1861)年署任商州知州,同年五月元配陈太恭人病逝,第二年二月儿子徐敦瀚元配许恭人病逝,三年后的同治四(1865)年二月,徐鐄病逝,同年九月,儿子徐敦瀚的侧室唐夫人病逝。五年之内,先后有四人可能病逝于商州,要处理好这些有一定身份的人的后事,这在封建社会里,难度巨大。据民国版《续修商县志稿》记载,从咸丰十一年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余部入商,一直袭扰商州多年,几次州城告急。由于州城是起义军争夺的重点,因此,有一定能力的人,只能在乡下置田买地,以保平安,拉林子村具备这样的条件。另据家谱记载分析,当时战乱不断,长安距商州近三百余里,要连续长途搬运安葬四位老人,十分困难。很有可能棺材就临时停放在拉林子村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紧接着,光绪初年商州的特大饥荒,终于又迫使这支徐氏族人迁徙到了商州碾子凹乡徐家沟一带。
原碾子凹乡徐家沟徐氏源于拉林子村,脉络清晰,实物佐证充分,关于这支徐氏的故事也流传很广。徐世儒为这支徐氏的五世先祖,“官职比县官大,比州官小”。据此推测,徐世儒可能为州同知或通判一级官员。根据现存的墓葬分析,徐世儒墓从修建风格和建筑材料看,都明显高于同期墓葬,应为官墓无疑。据当地人讲,“文革”中,徐家多座墓葬被毁,由于墓葬十分坚固,用材讲究,让那些挖墓的人还真费了一番功夫。
另外,据当地老年人讲,徐家在民国初期,仅徐家沟一支就有住房一栋十间。“徐家过事时的淘米水流到董墹(十里之外)也不变颜色”。从这些传说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徐家当时确实富甲一方。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值得一提:民国末年,有一位原张村乡董墹村的董姓农民,在上山砍柴时进入徐家祖坟砍了一些柴火,后来被徐家人知道后不依不饶,怎么也不作让步,后来董家只好答应把自己的一个姑娘嫁给了徐家的徐照发,姑娘名叫董引娃,直到解放后她才脱离了这桩荒唐的婚姻关系,嫁给了沙河子乡柴湾村一个农民,可见徐家人当时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视。
徐家沟徐氏现在分为两支,一支为三世徐本枝后人,共有四房,分别定居徐家沟、拉林子、祖爷岭、半岭四地。另一支为三世徐本植后人,定居先马坪。民国时期,这支徐氏先后有三支改迁大荔县、三原县、咸阳市居住。现有户族人口约三百余人,五十多户。二零零三年春,根据先祖留下的两本光绪版《宗谱》残本,参照当地老人的回忆,历经十年研究整理,这支徐氏重新续修了家谱,弥补了家谱断修所带来的困难。二零一二年春,东海徐氏(德清·长安)一支《宗谱》胜利圆谱,年底正式出版,现已被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陕西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收藏,圆了这支徐氏的百年梦想。
综观这一支徐氏族人的迁徙历程,可谓悲壮而凄惨。从光绪版《徐氏宗谱》徐敦瀚的一段题跋记载可见一斑。“余齿垂垂老矣,班定远顾得生,还疏太傅乞归骸骨。今既不得,恐无归日矣。爰依府君墓侧,茸祠数楹,置薄田数十亩,以为远计。然余幼随侍秦,长官秦,因家于秦,是越人而秦人也,脱无无记载,以贻后来将见,世远人遥,陌路视之,且秦越视之矣,可胜惧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异地为官者,依附皇命、常年漂泊、居无定所、骨肉分离、病老无归、客死他乡的苦难生活,折射出所有天涯游子,热切期盼回归故里的强烈情怀。(原创作品,剽窃必究)
《德清县续志》卷八·人物志·十六。
《德清县新志》卷八·人物志·八。
《互动百科》徐端·具体生平介绍及《历史人物传》·徐端。
- 回复@丫丫:谢谢!2013-11-27 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