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百年,风雨石泉小江南

12-06 作者:墨染琉璃

曾多少次梦回江南,一袭轻纱罗曼与庭前花下轻捻微笑;走进一座江南古巷,沐一身唐风宋雨,执着一份千年等待。飞花小径,青墙黛瓦,乌篷船是我今生梦的眷念。不曾到过江南,江南的诗情画意却在脑海里耳熟能详,只因夜夜伴梦眠。

数日前,应朋友之邀,前去临县石泉游玩。石泉位于陕西南部,安康西部,南北向横跨汉江。很早便听闻石泉乃是一处小江南,依山傍水,水陆四海通达,仿古街更是当地一绝。慕景而来,圆梦而来,一行数人,下火车迫不及待直奔汉江河堤,倚廊漫步,行走与汉水之滨。潮湿而温软的河风迎面扑来,撩起额间发丝,荡起心间片片涟漪。河边那一丛丛高高的,绒绒的芦苇荡,随风起舞,阿罗多姿,白絮如飞。“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不正是眼前写照么?

举目远眺,一座宏伟水电大坝直压汉水西首,看不到源头,彷佛这盈盈汉水是一夜之间有地下涌泉而汇集。电坝下游,一座坚实而伟岸的钢筋水泥廊桥横跨江面,硬生生将汉江划分为东西两向。也不知历经多少年风雨洗礼,洪水猛击,听出租师父说,此桥已经历过多次修复,桥墩也曾两次加固。虽有修复,但为了安全起见。当地政府仍通告,禁止大体积车辆通行,桥面两端均筑有水泥墩,竟容纳小轿车或行人通过。 桥下,波光粼粼,河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一道道亮闪闪的银白之光, 真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汉水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河堤中段北侧有一处青石板台阶,大家顺台阶直上,经过一道城墙洞门,洞门顶端横刻着“雄临汉浒”字样。走进城门,映入眼帘的是另一番景象。一片洁净而空旷的场地,场地东面矗立着一栋三层白墙黛瓦古式建筑,西面与南面则连接着一幢低层小楼,也是青砖黛瓦,每间房屋过梁处都悬挂着一个红彤彤的大灯笼,墙壁上贴着一张石泉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字样宣传册,如若不是看到此宣传还以为自己走进了乔家大院呢!

场地南侧,一座气势恢宏的古牌坊赫然屹立于眼前,牌坊横梁上镌刻着“赏石听泉”字样,东西圆柱上也各镌刻着字,因未看真切,此处便不作详细记载。 每一道牌坊下面都有一段动人故事。抬头仰望,不禁感叹你宏伟的气势,典雅的风韵,殊不知你又曾参演过多少人的沧桑年华。

穿过牌坊,来到此次所游览目的之地——仿古街。 仿古街东西向,全长一千米,原石泉老街,历经百年风雨,是目前保护还算完善的老街。街面在保有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以现代技术,仿古标准等方式加以修复,成为一条及商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步行街。 古街西面尽头处有一座城门,城门顶端坐落着一栋巧而精的平顶小塔,四角八棱。城门正面有“秀挹西江”字样,相传是嘉庆年间旧题。城门内侧,青石板街道,街道两侧商铺林立节比,统一建筑风格,青砖灰瓦,飞檐吊角,戒尺宽木板拼装门面。对于大多数看惯了城市钢铁卷闸,自动玻璃门的都市青年来说,对这种板门感觉很是陌生。幸而我曾在一家古玩店看过类似门。它是由十三块或者十五块木板拼装而成,木板数一般均是单数,每块木板背侧都有一截套栓。中间数的木板作为定板,其余木板平均排在定板两侧,一板套一板,形成一扇强而实的大模板门。每间商铺侧面均插一面黑红相间的三角旌旗,上面印有“西门饭店”“西门商铺”“西门烧烤”“西门涮羊肉”等等字样。 漫步与青石板古巷,目光停滞与淋漓商铺间,眼前呈现出一排繁荣景象, 达官显贵们出没其间,处处是红烛摇曳,处处是笙歌曼舞。(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西街中部,一座古建筑明显高于其他两侧商铺,飞檐雕梁画栋,铜锁门环,门板上镶有金黄突出物。大门两侧有两根朱红色圆柱,圆柱与墙壁之间分别有一排朱红栅栏,栅栏内各自侧摆放着一只羊皮大鼓,雕梁顶端挂有“石泉县署”匾额,原来此处便是传说中的县衙。只见县衙门口屹然矗立着一对正气凌然的石狮,利齿微张,彷佛在诉说着人间正道是沧桑。

走过西街,行至东街。相比之下,东街少了西街那雄伟之势,多了几份文雅之气,钟灵毓秀。几间古玩店,木雕琴艺店穿插其中,其建筑格局与西街一致, 东西相辉映。 穿过东门,步出仿古街,由东门返回河堤。

百年风雨,汉水淼淼,这临水之都又曾历经过怎样的沧桑历程?百年风雨,你屹然挺立与众人眼前,不得不让人佩服你的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是石泉人民的勤劳善良,也是石泉人民的聪慧质朴。

共 13 条文章评论
  • 很美,有韵味2013-12-07 13:46
  • 写的好。对于江南的诠释较新2013-12-07 14:05
  • 赞!美文!2013-12-08 06:21
  • 欣赏好友的美文,学习拜读了,祝好!2013-12-08 11:50
  • 多谢大家支持,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前辈们多多指教。2013-12-09 19:46
  • 今日上网看到两篇文章的题目都是[沧桑百年,风雨石泉小江南],出于好奇,对这两篇同题目的文章认真进行了拜读,发现两篇文章的题目/內容等一摸一样,又认真看了发表时间和作者,而作者墨染琉璃于12月6日发表的,而作者梧桐雨下是12月12曰发表的,说明梧桐树下是照搬墨染琉璃的作品附上自已的名字,是窃取别人成果的剽窃行为。“剽窃”:“掠夺”为“剽”,“偷盗”为“窃”。这个在教育、新闻、文化等领域被视为最厚颜无耻的行为.在这里希望抱有不劳而获思想的人,要抛弃这种被人指责的行为,要通过诚实的劳动,辛勤耕耘,创作出属于自已的作品,不要再剽窃了,剽窃是死路! 2013-12-12 17:55
  • 好文章2013-12-12 20:30
  • 回复@心动:谢谢!2013-12-13 22:06
  • 欣赏2013-12-15 11:00
  • 回复@上善若水:多谢来访,请多多指教。2013-12-15 19:40
  • 回复@天街小雨:谢谢,请多指教。2013-12-15 19:40
  • 回复@淬火:谢谢!2013-12-15 19:41
  • 回复@浅玥无痕:谢谢!2013-12-15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