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禅
骡.禅
重读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真不忍快读,生怕这种洗涤心灵的感觉过得太快。于是,我真把小说当散文了,一点一点地看。
其实,这部小说的美,又何曾不像散文呢?
这一次读,真的与前两次不同。第一次是在广州读书的时候。那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刚刚热播,《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就跟着出来了,然后再等着第二部、第三部。
少年时路灯下的苦读,加之对于农村艰苦的切实感受,让我觉得自己就是小说中的人物。所以,这部小说融入了我的成长。
第二次苦读,是因为碰到了一些困难,觉得这部小说可以给我一种本初的力量。读着读着,果真心灵慢慢充实起来,困难也在不知不觉中消解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一次,人到中年,再次读《平凡的世界》,是想做一些小结,体悟,也期待心灵和力量的重生、升华。
于是,读之如参禅。
今夜看了一段,主人公孙少安由同学介绍,买了一头三岁口的铁青骡子到县城中学拉砖。这头骡子,买的时候九百多,拉完砖卖出去一千六。再加上拉砖的收入,孙少安第一次出外总共赚了两千五百多元。
这是个什么数字?据小说里写,是可以“排排场场地箍几孔石窑洞”的。当然,孙少安最后是用来办了一个家庭小砖厂。
80年代初,在闽粤交界的大埕镇,我们家买了一间房地,花了四百五十元。二千五百元,可以买五间半,按现在的价,要五六十万了。
可以想像,这在当时的大西北,是怎样的一笔巨款!
而这笔巨款,全靠这头铁青大骡子。
它是孙家的大功臣,孙家的命运就此转变,孙少安成为第一代有了副业的农村人,孙少平得以离开古老而落后的村庄,小说的宏大背景就此开始。――――可以说,这头铁青大骡子也成就了这部小说。
我掩卷而思。
人们总说,众生平等。这样看,这头骡子就是与人平等的生灵。我进而这样想:如果是个人,从与孙少安不相干的地方来,一无所求,付出比孙家任何一个壮劳力都大的力气,一个月为孙家创造出远高于孙家此前几十年的收入总和的价值,然后临别之际又“出卖”了自己,让孙家再取得一笔不薄的收入,而且不要求也不必要由孙家担待任何人情和回报。
那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有多高的修养和德行啊!
他就是神仙大佛!
然而,人要成为这样的大德,要读多少书,要经多少修为。而且,要实践这件事,又要经过多少思想斗争,经过多少现实中的动摇和考验!
小说中的孙少安是纯粹的,他爱润叶,但他最后却和一个与他一样纯粹、善良而厚重的女人恩爱地生活在一起,并处处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觉得教育了自己,洗涤了心灵,让我们心里充满了感恩和力量。他高尚但现实,然而人们已经深深感动了,并将随着名著的流传,流芳后世,鼓舞后生。
然而,孙少安不是大德。人们也多半是忽略这头大青骡子的,而且读时多半理所当然地认为骡子之生为骡子,不这样,反而是不正常、不本份。
这对骡子来说,不,我们已经假设他为人了,又是如何的巨大冤枉!然而,他不计较,他还可能去了李少安、王少安家做起了更加巨大的功德,然后人们又再心安理得,直至他老死,成为十分丰盛且有足够份量的台上之物,人们在享用之间大力地夸奖厨师的技艺和主人的热情,顺便带一句骡肉的入味和有嚼头。
啊,骡子,圣洁之骡子!
正好昨天去了中山大学的小凡餐厅,席间见到广州大佛寺编的佛教刊物《雨林》,里面有一篇短文,讲有一个和尚,憨厚到寺里的人们捉弄他去晒蜡烛而使蜡烛融成一大片蜡他都认为大凡晒蜡烛都是这样。后来,寺里的主持为打发他而称他有大智慧必须到更高的法寺学法。他信以为真,到了学法的寺里,大法师问他,他说人们说他有大智慧要来学法。大法师无法就让他在禅房打杂并顺带背诵金刚经和众多经书。谁知这个和尚,真如晒蜡烛一样做了下来。后来,由于精通佛法,成为佛堂的副主讲。但人们常常找不到他,原来他认为讲佛法使他的杂活怎么干也干不完,于是时常在禅房忙到最后一刻才去佛堂讲学。最后,原来戏弄过他的和尚都十分惭愧并归于他的门下学法。憨和尚最后圆寂在打杂的禅房,皈于西天,得到了佛家最好归宿。
我又想起去年,我在中山图书馆请教过前来讲佛的西北大学的教授:如何理解作为哲学的佛教和作为宗教的佛教?先生半天没答,并认真地说,这是个难题?我继而又问,作为哲学来学习的人怎样修为?先生一时忙于旁人的采访,来不及回答。但我那时并不觉察,反而顺着自己打开的思路问:真有六道轮回吗?先生当然也没答。后来,我说,很长一段时间,常读佛经,也不深究信与不信,反而常常能很清晰地预见很多事,这与修为有关吗?这回,先生抛开旁人,有力而坚持地直视我:“有!”并要我留下邮箱慢慢谈!
今夜,我不再问六道轮回了。
象这头大青骡子。生而为骡。与前世今生何干,生而为骡,又有何妨。
禅意如此。人们苦问六道而要用今生的努力改之,岂不荒唐?
其实,西北大学的教授一直在回答我的,只是我不觉。
感恩《平凡的世界》,感恩路先生在天之灵,感恩大青骡子!
- 试一下,这样写行不行。2013-12-08 12:32
- 回复@丫丫:多谢。试一试这种写法和题材。好象节奏慢了点。初稿。2013-12-08 15:29
- 欣赏 2013-12-12 21:28
- 前几天,到光孝寺,又读了一些六祖的故事。愈加觉得这骡子是多么的有禅的悟性啊。王阳明青年时曾参竹,要格物以致知。在我看来,参竹如参禅,参禅才能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很难。明心见性则容易得多,因为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可以做到,时时可以做到。2014-01-07 13:47
- 行成于思! 读书在于悟,书愈读愈多趣!欣赏!2014-02-09 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