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是一种时尚
聚会是一种时尚
近几年,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同学、战友聚会的报道,聚会成了一种时尚。聚会得益于现在经济条件的提高和通讯的便利。由于职业的关系,我多次参加过学生聚会和同学聚会。对聚会有着初步的了解。
聚会规模有大有小,就我所知,大的能有十几万人之多,小的有十几人。听大学的一位同学讲,她曾参加过来自北京的,十万多当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云南举行的聚会。聚会场面令人感叹,当发言人回顾当年在云南的艰辛生活时,台下十多万人发自肺腑的失声痛哭。那时他们都是初中学生,一声令下,被发配到了云南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年龄尚小,从未离开过父母,在云南这个贫穷地区吃穿都解决不了。饱受的艰苦与磨难可想而知,如今几十年过去,人们再一次相聚此地,触景生情,怎能不痛哭呢?还有更催人泪下的,就是那些当时已在云南组建了家庭,有了儿女的那些人,他们接到可以回北京的通知后, 一度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留在云南将会终生不得翻身,回到北京就要撇下妻小,多数人经过再三考量,只身回了北京,又重新组建了家庭,此次重逢,好多人抱在一起,发出了撕心裂肺的痛苦。这是特殊时期造成的悲剧,再次相聚意义深远。
前天,我参加了我们高中班毕业后40年的第一次同学聚会。那天下着雨,大家认为 可能很多人因出行不便不参加了,但出乎意料 ,几乎全到场了。有的从东北赶来,有的从济南、潍坊赶来,当地的同学无人缺席。面对白头对白头的凝视,老脸对老脸的观望,握着的手亲切有力,终于认出来了,还是当年的印记,刻骨铭心的摸样。四十几年,半个世纪的等待,大家又见面了,大家共同回顾了当年的高中生活,回顾了背着瓜干面,提着咸菜罐子上学、自己蒸窝窝头、喝发了红的馏锅水的艰辛岁月,相互交流了毕业后经历的创业艰苦、贫穷的折磨,分享了经过不懈的奋斗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各自幸福美满的家庭。在这里没有官职的大小,没有贫富的区别,有的只是同窗好友的友情。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两点,桌子上的菜吃的不多,酒喝得不少。同学聚会总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喝不醉的酒。聚会是幸福的,聚会是短暂的,大家在恋恋不舍中结束了聚会,约定五年之后再聚首。是啊,六十多岁的人了,这样的聚会值得期待
前几年春节,我应邀参加了寿光一中七九级的全级同学聚会。二百多人汇聚在温泉大酒店的大厅内,场面异常壮观,大厅里挂着聚会的条幅,还有音响、照相设备等。多数同学毕业后第一次见面,心情万分激动,与同学们一一握手,倍感亲切。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当年在校刻苦学习的话题。那时生活条件不好,但同学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奋斗创造前途的动力十足,学习非常用功。老师们也是夜以继日地备课上课、自习辅导、编写试卷等。师生天天在一起,感情很深,聚会见面都很激动。这些学生现在正值壮年,都是单位的骨干力量,有大学教授、医院的知名大夫、企业经理、行政单位的领导等。都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们的共同感受是:当年在校苦读的经历,是他们终生受益的的一笔财富。这样的聚会,能使大家不忘同学情,激励每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创造出更大业绩。
聚会这种形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欢迎。它为大家分别多年后的联系搭建了一平台。增进了友谊, 促进了社会和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上一封 下一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