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社会生活中的悖论”(十七)——婆媳关系悖论

12-22 作者:陈宣章

闲话“社会生活中的悖论”(十七)——婆媳关系悖论

陈宣章

十七、婆媳关系悖论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就有“婆媳关系经”。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十分复杂,就是一个难题。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她们除了神权、皇权、族权以外,还受到夫权的压迫。孔子曰:“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中国古代因观念而不支持妇女接受教育,而且整个社会风气也不允许女性接受教育。传统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明•陈继儒(眉公):“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陈眉公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其实,许多现代男人认可这种观念,但没人敢像以前那样明确反对妇女接受教育,因宪法、婚姻法都规定男女平等的权利。

封建社会为妇女设立的道德标准是“三从四德”。《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即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商代甲骨文中,“女”字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除了夫权,媳妇在家庭中往往还受到婆婆的虐待。中国俗话:“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媳妇娶进门后,每日在婆婆管束和统领下含辛茹苦地劳作,承担家务活中的苦活累活,不仅饱受体力劳苦,还时常要忍受婆婆的挑剔、审视、责备、呵斥等等感情折磨。婆婆健在,媳妇永无出头之日。家务事婆婆说了算,对与不对都得听婆婆的。因为自己丈夫孝顺在身,总是对公公婆婆唯唯诺诺。经济大权、决策大权在公婆手里,媳妇只能忍气吞声苦熬!一旦婆婆公公离世,多年媳妇熬成了婆,她孩子也长大成家、娶进儿媳妇,原先的媳妇现在终于顺理成章地熬成了婆婆,成了家中事务的老大,说话算数的人!而她却扬眉吐气、颐指气使地对待儿媳妇,全然是历史的重演。有人以皇太后、《红楼梦》贾母、孟子之母为例说“封建社会女性地位并不低”,这是曲解,因为与夫权相比,孝道是次要的。

解放后,提倡男女平等。改革开放后,女人地位不断升高,婆媳矛盾也随之升级。现代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最明显、最常见的是婆媳关系。婆媳不合,使不少人提起来就摇头叹息,这也是对现代男人极有挑战性的课题。因此,许多有关的婆媳影视剧热演,例如:《我的野蛮婆婆》、《媳妇的眼泪》、《媳妇是怎样炼成的》、《麻辣婆媳》、《婆家娘家》、《媳妇的全盛时代》、《媳妇的美好时代》、《野蛮奶奶大战戈师奶》等等。也有许多人研究如何很好处理婆媳关系?怎样念好“婆媳关系经”?但是,这些高论中有种种悖论。

一、孝道衰弱论。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能独处。人际关系最密切者是“五伦”: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父子关系中,对于父母来说最主要的是“慈”,对于子女来说最主要的是“孝”。孝是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称“百善孝为先”。孝顺指为回报父母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指点和命令,按父母意愿行事。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其实,老辈和小辈对“孝顺”的理解不一样。传统文化中的孝顺,不仅指赡养义务,还包括对长辈(尤其是父母)意志的顺从。过去,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从大家族中得到好处,也要服从家庭大局。老辈这种传统的家庭主义逻辑思维影响,家庭利益至上,个人服从家庭大局。现今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多数家庭是媳妇“执政”,她对“孝顺”理解的逻辑是:“你对我没有投入,没有帮助,就不要指望我对你有回报。”除非是一些仍由老一代负担家庭重任的大家庭,公婆早就没有了权威。网上曾流传过一封《媳妇写给婆婆的信》,很能说明两代人的理解差异。“执政”媳妇对“孝顺”的这种逻辑会引起冲突。今天,很多老人如希望在年老生病时得到尤其是媳妇或女婿的经济支持和照顾,就必须为小家庭服务。许多老人帮忙带孙辈是为了将来儿子媳妇能照顾自己,而很多年轻夫妇在控诉对方父母的过分之处时,不帮带孩子是最重要的“罪证”。如今的年轻夫妇之间是平等的,他们会各自孝顺自己父母;而是否对配偶的父母孝顺,则取决于老辈对年轻辈有无直接帮助。

更有甚者,古训“养儿防老”现已发展到“啃老”。除了“啃老族”,子女们婚房、婚礼等等都希望老辈资助,老辈的月收入不少而且比较节俭,还有一套房子,银行里还有存款……这些都是子女们的目标。如果子女多个,就会引发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即使兄弟姐妹比较和睦,妯娌连襟之间也难以摆平)。

即使老人帮忙带孙辈,如今的“执政”媳妇还希望自己婆婆“少说话,多做事,不做主”。因为社会已经“发展”,现今的年轻夫妻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两人世界”:没有孩子时,双方父母围绕小夫妻转;怀孕以后,双方父母围绕孙辈转,而且“执政”媳妇还要婆婆“懂事”。有人说:“婆媳关系首先是做媳妇的要尊重、关心婆婆。解决婆媳矛盾中,媳妇负有首要的责任。”这是一厢情愿。婆婆为了孙辈,大多数是退让。

二、娘家婆家平衡论。

封建社会大家庭(尤其是富裕家庭)中,婚姻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历来就有“门当户对”一说。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依照资产阶级的理解,婚姻是一种契约,是一种法权行为,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种契约,,因为它决定了两个人终身的肉体及精神的命运。”“婚姻依然是阶级的婚姻,但在阶级的限度以内则承认当事者均有某种程度的选择自由。”(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不管是包办婚姻、恋爱婚姻,女家最担忧的是女儿嫁过去后受欺负,所以要用嫁妆给女儿“托底”撑腰。在现代婚姻中,年轻女性除了贪图男方地位、财产,在娘家婆家之间总是偏向娘家,所以有“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男孩是娶了媳妇忘了娘”一说。虽然从哲理上说,新的家庭是新的社会细胞,但是大多数夫妻之间从婚前就开始“勾心斗角”,年轻女性及其父母自始至终维护女方利益,而男青年在婚前退让较多,为婚后争吵埋下隐患。这就是当今离婚率越来越高的原因。

固然,年轻女性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无可辩驳,但是丈夫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也无可辩驳,而且更重要的是丈夫必须维持新家庭的正常运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现今,能够自觉进行“娘家婆家平衡”的媳妇已经算好的了;为了娘家而与婆家争吵或者搞小动作的媳妇不少。

有人说:“做媳妇的要注意尊重、关心婆婆,遇事多和老人商量,尽量做到‘经济公开’,并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婆婆一些零用钱。每逢时节,或婆婆生日,要记着给婆婆准备点礼物。平时媳妇给自己的母亲送吃的、用的,最好同时给婆婆准备一份。要照顾到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经常做一些婆婆爱吃的食物,一家人同桌吃,要注意先把好菜给婆婆,不能只顾自己的孩子和丈夫。”这种说教理论上正确但很难实施,因为:1.媳妇认为:母亲与自己有养育之恩,而婆婆没有。2.代购引起的生活理念不同。婆婆的大多生活习惯来源于旧社会,思想、生活、理念有时难免带些旧痕迹。3.媳妇即使有了孩子,面临巨大的育儿压力,很少有年轻父母认为自己能独立带大孩子,即便是全职太太也需要公婆的帮助。但是,她认为:“这是公婆的责任,因为孩子是他们的孙辈。”4.做全职太太没有了经济收入,会影响自己的家庭地位,而且家务和育儿很容易产生厌倦。对于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常常难以忍受。5.如果请保姆,既不放心,又要增加经济负担。所以,媳妇们希望婆婆既要努力做家务,又要少说话,不做主。6.大多数独生女对自己的父母也会撒娇、顶撞,他们对婆婆的“看不惯”较难以克制,尤其是认为自己完全有理的时候,要她迁就婆婆难上加难。

三、儿子两面夹板论。

婆婆有了烦恼,就找儿子诉说;媳妇受了委屈,要向丈夫倾吐。婆婆靠“养育之恩”施加压力;媳妇靠“夫妻之爱”硬泡软磨,于是就有儿子两面夹板论。很早就有“母亲与妻子都掉入河中,先救谁”的难题。按照封建社会理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兄弟是手足,妻子如衣服”,当然应该先救母亲。可是,现代人已经抛弃了封建社会理念,在阴盛阳衰的家庭中,媳妇企图逼着丈夫说“先救妻子”。

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婆媳矛盾时,儿子的作用确实很重要。但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却又十分困难,因为事情起因都是鸡毛蒜皮,既不能只听一面词,信一面理,偏袒一方,指责另一方,又无法两面讨好,因为在一个屋檐下,必须面对。要既不使母亲感到失望,也不让妻子有苦无处诉确实很困难。如果儿子提出“各自多做自我批评”,结果大概就是:母亲感到失望,妻子有苦无处诉,两头生气。

由于保障制度缺失,独生子女这一代人实际一点都不独立。他们要权利,但又想尽可能少地承担义务。这就是现今年轻媳妇的状态。对此,丈夫应该清楚,才能正确处理婆媳矛盾。遇母亲数落媳妇不是时,儿子应尽量替妻子承担责任,缓和母亲情绪;遇妻子诉婆婆不是时,应向妻子多做解释和安慰,要她看在夫妻情份原谅老人,使她消去怨气。儿子应充当调解人,作好缓冲工作,婆媳矛盾才能日益好转,家庭和睦才能实现。如果不明就里,自己也埋怨受“两面夹板气”,就无法处理好婆媳关系。

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1.婆媳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整个家庭中其他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祖孙关系。2.婆媳关系是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最微妙、最难处的一种关系,也是中国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的传统难题。封建社会中,婆媳关系是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媳妇必须俯首听命于婆母,没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这是旧社会做媳妇艰难的生动写照。同时,“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形成妇女压迫妇女的恶性循环。现今,这种不良传统已被摈弃,年轻媳妇有独立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婆媳关系基本成为平等的人际关系;但也应看到,相处融洽的婆媳关系并不十分普遍,其中原因诸多,所以应该不同情况不同处理,没有标准答案。

四、换位思考论。

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其他关系(婆媳、祖孙、兄弟姐妹、姑嫂等等)都是派生出来的。但是,婆媳关系十分特殊,既不是婚姻关系,也无直接血缘联系;既无亲子关系的稳定性,也无婚姻关系的密切性。它是母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交叉而成。处理得好,婆婆因爱儿子而爱媳妇,媳妇因爱丈夫而爱婆婆;处理不好,婆媳裂痕难以弥补,从而派生出种种家庭悲剧。于是有人提出“换位思考论”:婆婆站在媳妇位子思考,媳妇站在婆婆位子思考。但是,这是理论,难以做到,关键在于利益分歧。

社会上人际关系发生冲突,根源也是利益分歧,而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强权一方。老板如果站在农民工位子思考,还会出现拖延工资、扣克工资、霸王条款等等吗?公务员如果站在人民位子思考,还会出现贪污、腐化、不作为等等吗?

按理说,人际关系双方有共同经济利益一面,例如:工厂发达,老板和农民工都有好处;国家兴旺,公务员和人民都有盼头。但是,实际上共同经济利益发生了背离,老板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加紧对农民工的盘剥,而农民工无可奈何;公务员忘了是谁养活自己,不顾党纪国法,养尊处优,贪污腐化,而人民无可奈何。

婆媳有共同经济利益,希望家庭兴旺发达。但在家庭事务管理权、支配权等方面常发生分歧常,出现矛盾,甚至明争暗斗。传统文化有“男治外、女治内”的习惯,婆婆对媳妇掌握家庭经济大权往往不适应,其中既有隔代观念不同,也有实际利益不同,还有考虑问题角度不同、需要不同等等,极易产生分歧和矛盾。任何一方不甘让步,都会导致矛盾激化。

现今男女恋爱期间,就围绕将来的家庭事务管理权、支配权发生明争暗斗,例如:婚房写入未婚妻名字等等,怎么能希望婚后婆媳“换位思考”呢?婆媳原来各自生活在不同家庭中,经济利益完全不同。婚前,年轻媳妇对娘家婆家的天平从来没有平衡过,婚后与婆婆就经济利益怎么会不发生矛盾?怎么会对婆婆企图维持家庭事务管理权、支配权让步?

儿子在婆媳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既要看儿子的经济实力,又要看媳妇的素质修养。如果媳妇经济实力强大,又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婆婆除了敬而远之,唯一的办法就是“少说话,多做事,不做主”,否则,家庭内部的战火难以平息。

五、母子情深论。

传统文化提倡母子情深,但是,现实社会的母子情深已经“一边倒”:大多数独生子只有向母亲伸手(要婚房、要资助、要求带孩子),而对于父母很少关爱。现今社会,许多孤老处境很差,其中原因很多,但是,母子情深论的弱化是主要原因。

在婆媳矛盾中,母子情深论已经越来越无能。1.婆媳隔阂,尤其是婆婆失去资助、帮助能力后。2.多子女的父母没有一碗水端平,产生子媳抱怨。3.经济利益直接冲突。4.儿子婚后关系变得复杂,夫妻之间在活动、打算、开支以及交往等方面有更多的共同点,夫妻观点。一致性往往超过母子观点一致性。5.隔代心理差异造成儿子中介作用失衡。6.传统文化的弱化,子女已经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母亲不理解就产生“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心态,而迁怒于儿媳。7.国人有一种劣根性:窝里斗。对外没有魄力争取自己的利益,对内斤斤计较、勾心斗角。8.老辈自己身上的旧意识作怪。

六、家庭无原则问题论。

有人说:“家庭内部都是繁琐小事,无原则问题。”这也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悖论。家庭内部虽然大多是繁琐小事,但是有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即使是小是小非问题,也有是非,所以,儿子的中介作用也应该分清:什么是繁琐小事?什么是小是小非?什么是大是大非?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上的大是大非怎么会与家庭无关?许多贪官,就是没有贤内助的抵制。在党纪国法面前,家庭成员必须一致。

小是小非不但有是非,处理不当也会转化成为大是大非。最近发生的伯母挖眼、伯母杀侄、父亲对亲生儿女下毒手事件,就是家庭内部小是小非问题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的结果。1.山西汾西犯罪嫌疑人张会英的动机为瘫痪公公赡养问题。此前,郭家兄弟的父亲一直在郭志平家赡养,张会英丈夫郭志成参与赡养。两个家庭曾因赡养老人的问题发生过矛盾。8月24日案发;8月25日张会英及其丈夫领着瘫痪的父亲回到村里,因县城里的弟弟家出了事情,所以将父亲接回村里照顾。2.上海松江区失踪婴儿的伯母雷某交代了犯罪事实。原来,因为家庭纠纷,雷某心理失衡,于11月24日上午将4个月大的侄子杀害并藏匿在洗衣机中。原因是马家两个儿子结婚时,老人给雷某和大儿子的婚礼礼金比二儿子结婚时少很多。此外,雷某生下一个孙女,二儿子则让老人抱上了孙子,老两口对孙子疼爱有加,更加剧了家庭矛盾。3.9月11日浙江海宁30岁男子女儿仍在医院抢救。高某因家庭纠纷突生怨恨,对自己一双亲生儿女下毒手,致2岁儿子死亡,6岁女儿仍在医院抢救。

家庭人际关系(尤其是婆媳关系)处理,必须要承认是平等的人际关系,对方有独立的人格和经济地位,而不是一方依从另一方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缺乏这种认识引起的言行就有是非,处理时不管用何种技巧,都不应该不分是非。只有在繁琐小事上才能和稀泥。

婆媳之间相互尊重与谅解,要求双方有事全家协商处理,如:经济开支、涉及全家的事务等要共同商量,养成民主家风;而属于个人的“私事”,则应互不干涉,个人享有“自主权”。媳妇尊敬婆婆,婆婆尊重媳妇敬也要分是非,小事可以糊涂,大事应该清楚。

婆媳之间出现分歧、产生矛盾时,双方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克制自己情绪。避免争吵,进行冷处理可以防止冲突升级,防止成见扩大,还切忌婆媳矛盾向邻居、同事或朋友乱讲,传来传去,面目全非,只会加剧矛盾。

七、婆婆任劳任怨论。

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今天,怎样的婆婆受欢迎》:“年轻夫妇,尤其是中产阶级家庭,他们希望家庭里再有一个‘妻子’的角色。这时候,任劳任怨的父母来了,他们做掉了绝大部分家务,放弃了绝大部分权利,扮演了完美‘妻子’形象。”“权利和义务永远是对等的,但今天的年轻女性,之所以能从繁重的家务劳作中解脱出来,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有了老人的帮助,老人成了家里的妻子,补充了劳动力,承担了妻子的家庭义务,才使女性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某种角度来说,媳妇们剥夺了老人的劳动力,她们在家拥有最多的权利,承担相对少的义务。是老人的贡献让媳妇获得了较高的家庭地位。”“巧的是,这一辈的老年人都极富有牺牲精神,他们很多人也乐于抚养第三代。于是大家各取所需,年轻一带尽可能多地利用传统中对他们有利的因素,来缓解生存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压力。”“显然,是女老人把家庭的权利让渡给了媳妇。”

这是社会现实,也说明了当今婆媳关系中,婆婆属于正能量,而媳妇往往是负能量。除了社会道德整体滑坡,独生女的坏毛病也是重要原因。

八、培养感情论。

沈奕斐说:“人心肉长成,在抚育第三代的过程中,媳妇和婆婆完全有可能培养出感情。所以,不论是婆婆还是媳妇,你们都要有信心。”“我常常会这样提醒媳妇们。你永远不要再指望世界上再有人像亲身父母那样爱你,但婆婆是有可能的,因为她是世界上和你利益最接近的人。虽然第三代引发了不少婆媳矛盾,但也因孩子的出现才让你和这个本来无血缘关系的人有机会成为真正的亲人。”(《今天,怎样的婆婆受欢迎》)

问题是,培养出感情是要有基础的;感情也会随时间、情况发生变化。为什么有不少几十年的夫妇劳燕分飞?贪官、明星、老板一旦变成暴发户,第一件事就是换老婆、养情人、包二奶,难道几十年的夫妇没有培养出感情?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利益至上。当婆媳发生根本利益冲突时,心理沟通、感情交流何用?各自利益会把过去培养出的感情一笔勾销。

上海东方电视台娱乐频道《新老娘舅》节目中,各自家庭纠纷都因根本利益冲突。人民调解员的作用除了宣传法律、道德、人际关系,防止矛盾激化,主要是调解利益关系。在一个利益至上的社会中,感情的作用大大削弱。现今,为了房产可以父子反目成仇、夫妻分道扬镳、兄弟勾心斗角,更不用说姑嫂、妯娌、连襟关系。所以,婆媳关系和谐的根本措施是改变现今社会利益至上的劣根性。在拜金主义的毒害下,社会上任何人际关系都不可能和谐。你看,《孙子兵法》已经从战场发展到商场,乃至一切人际关系。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同志,唯有自己一己私利,还谈什么亲情、感情?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其中最难的就是婆媳关系。道理易说,实践难办。有人提出年轻媳妇预防婆媳关系恶化的八项措施:1.不管婆婆多么无理,也不要跟婆婆吵架。2.不要在老公面前说婆婆的坏话。3.不要在外人面前说婆婆的坏话。4.如果和婆婆同住,不要因为生气动不动就跑回娘家。5.像爱老妈一样尊重婆婆,但不要以回报为基础。6.有时要学着在婆婆面前撒娇。7.在婆婆面前不要和老公亲热。8.在婆婆面前要时刻站在婆婆的一面。

这里有三点:1.八项措施针对的是媳妇。2.八项措施有实践难度。3.不要受那些悖论影响。2013.12.22.

共 1 条文章评论
  • 雨燕双飞:理论充分,知识渊博2013-12-27 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