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不能忘却的人生足迹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上山下乡运动。
一千多万知青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中断了正常的教育,绝大多数知青在农村耗尽青春岁月,并没有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种损失,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发展,都是无可弥补的。它在客观上使我国的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出现了整整一代人的断层,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当然,知青中后来涌现出大量的艺术家、作家、金融家、社会学家等等,但绝少科技精英,而这一点也是拉大原本与处在科技革命中的先进国家差距的原因之一。
上山下乡,有不少年轻人是自愿的,但绝大多数都是被逼无奈的。与城市生活相比较,普遍感觉农村生活的艰苦,也无法接受正常的知识教育,文化生活也几乎空白,宝贵青春的荒废,美好理想的破灭,生活信心的动摇,使知青们对前途充满了迷惘。
当然,农村生活的经历,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和正直善良的品质,赋予了我们勇敢坚定、百折不饶,说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并不为过,我们也正是从这点上来理解青春无悔的。但绝不是认同当知青是幸福的。
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磨练,使得绝大多数知青在返城后能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但由于青春蹉跎,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努力来学习,来追赶时代的步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七七年恢复高考,绝大多数老三届出自各自家庭、个人情况的考虑都未参加,但大家的求知欲望在随后的自学考试中强烈的表现出来,通过自考实现自己接受教育的宿愿。
那时的自考并不像现在这样带有功利性而被人不屑。我所经历的自考和各种高级培训都是相当严肃的,绝少有人想到弄虚作假,其严格程度不亚于高考,成绩单的含金量是很高的。我也正是在那时候学到了一点真正有用的东西。
知青中的不少人在返城后取得了令人尊敬的成就,但大多数普通知青的命运依然让人感慨,只要看从下乡到下岗就可以概括他们的坎坷人生。 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但改革中的阵痛,要我们这代人来承受,是令人唏嘘的。
老三届和知青们整整一代人的喜悦与痛苦、汗水与眼泪、苦涩与艰辛、希望与憧憬,都永远留在了那个一去不复返的年代。知青们特有的人性、心性和共同的磨难、阅历,自然凝成了特殊的情结,这就是知青情结。
正是由于这种情结,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年投身于这场运动的许许多多知青,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写下了无数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记实、报告文学和大量的小说,记录了那段时光不可磨灭的记忆,沉淀出历史的真谛和思考,写出了人性深层的东西,引起广泛的社会性反思。
这些用文学来反思历史的作品,能使人的心灵经受洗礼和净化,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唤起人们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读后产生感动,产生思考,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十多年过去,我们这些老三届,曾经的知青,又重新聚集在自己的网站,共同缅怀不能忘却的人生足迹,未了的知青情结,该是多么令人唏嘘不已啊。
- 向老三届的下放知青致敬!是你们那一代人谱写了时代浑厚的音符,为我们的中国演奏春的序曲。2013-12-24 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