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
常常抱着同情与不理解的态度看着现在的孩子,在一根网线连着的一台显示器前消磨着生命的时光。
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我的少年时光是在打弹弓、踢毽子、斗鸡、跳房、滚铁环、打陀螺、跳绳中消磨的,已经记不清它们出现在我那充满活力的生命中的顺序了,只记得每痴迷于其中一样时,课堂的时光是那么的难挨,而吃饭也只是那么三刨二扒拉,嘴里还嚼着饭粒,人已窜出家门。
踢毽子的乐趣首先在做毽子的过程,那时的商店里是绝对买不到成品毽子的,要踢就得自己动手做。
要做毽子首先要有两块中间带着方孔的圆形铜板。已记不得那时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只是觉得那时两个黄澄澄的铜板虽然难得,可也并非没有获得的途径,只是无论是换来的还是别的小伙伴送的,得到了,心里就会高兴好一阵子;其次是要有插鸡毛的管子,最好是鹅毛管,鸭毛管就有杂色了,不像鹅毛管白的晶莹剔透,让人爱不释手;最重要的是鸡毛,那时村子里不乏昂首阔步、冠首通红、遍身锦绣的大公鸡,只是要捉到需颇费一翻周折,非得二、三个小伙伴合力,几面包围,再加上扑、跃、腾、飞等高难度动作,非得弄得鸡毛与稻草齐飞、鸡叫与狗吠四起才能最后得手。
有了铜板、鹅毛管和鸡毛,就可以自己动手做毽子了。
把鹅毛管剪下寸半左右长,将其中大约一半用小刀劈出4片或6片并向外对折,一块铜板衬底,另一块铜板从鹅毛管穿过,把对折的部分压紧,然后用一块布从鹅毛管穿过,把铜板包裹并缝制起来,毽子的底座就做成了。剩下的事就很简单了,把公鸡毛插进鹅毛管,长的插中间,短的插外沿,尽力插紧,一个毽子就做成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没有竞技就没有输赢,而没有输赢也就没了玩的乐趣,因踢毽子,我不知多少次忘记了吃饭的时间,又有多少次是在父母有真有假的呵斥声中跑回家的。
踢毽子比赛输赢有两种踢法。
一种是左脚着地右脚踢,这种踢法现在仍很常见,以一次不“死”所踢出的数量作为输赢的评判。
另一种是花式踢法,大致有“跳、寸、弯(kuan)、剪”四种花式。所谓“跳”,就是左脚跳起,右脚在左脚跳起的间隙跳起并把毽子踢起来;“寸”,是左腿提起,右脚在向左边跳起的同时踢起毽子,因此时人的身体呈“寸”形状,所以叫“寸”;“弯(kuan)”和“寸”类似,区别在于左腿是弯曲的,“弯(kuan)”是土音,“弯”要求左腿弯曲,右腿跳起并用脚踢起毽子,因右脚要将毽子绕过弯曲的左腿踢向正上方,这个动作难度是很大的;“剪”则是两腿朝前,左腿在上右腿在下,用右脚的背部把毽子踢起来。这种花式踢法要依次踢出“跳、寸、弯(kuan)、剪”,再循环往复直到毽子落地,也可以赛前约好只“跳”。
上小学时,有一次一位高年级的男同学在操场上连“跳”30多下,全操场的男女同学一起停下自己玩的,围在他身边,他跳到哪,大家就移动到哪,一边为他欢呼、为他数数,一边尽可能的为他腾出起跳的空间,整个操场就如同推来荡去的波浪,那场面真是壮观。
炎炎夏日,数不清的飞蛾、蝼蛄围着昏暗的路灯乱飞,一群男孩围着一只毽子变着花样踢着、跳着,尽情的张扬个性、宣泄快乐,飞蛾、蝼蛄不时击打在脸上、脖子上,那又痛又痒的感觉已然穿越世纪的钟声,却依旧那么的悠远、那样的绵长,那群男孩中的我直到现在还常常奇怪:那时的夏天是怎么过来的,怎么时间的年轮就从没有留下过火热难耐的印记呢?
- 回复@丫丫:谢谢,新年快乐!2014-01-02 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