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留在大山皱褶里的刚毅(原创)
又一次想起回到我的关山,不由自主的。
那横亘在华亭西部的莽苍苍的关山,成了我心中难以淡漠的图腾,随着年龄的递增,愈加的魂牵梦绕。
每当我苦闷彷徨,心绪浮躁,一蹶不振的时候,就会立马回到生我养我的关山,没有任何目的的随意游走一天或者半天,浸淫在先辈们百折不挠的气场里,任关山的山水濯洗我日渐污浊的灵魂,感觉接上了故土的地气,心绪宁静如水之后,再回到急功近利的现实,独守自己的一份淡泊。
家乡村头那棵上了百年的红桦树记录着祖先辈们的刚毅。大约在百年之前,我的家乡还是关山林海里的一条荒凉的沟壑,和那些数以万计的沟壑并无二致。是我们的先辈们陆续来到了这里,他们当中有为躲避政治争斗而来,有为逃荒求生而来,有为依赖山林讨生活而来,当然还有一些负罪在身的人也瞅准了这块远离尘嚣的净土......总之先辈们陆续的到来,使得这个僻静的山沟有了第一缕人烟,有了第一座茅屋,有了第一个出生在关山的孩子。先辈们之所以选中这个藏在深山里的沟壑,就是为了远离嘈杂,独处一隅,安静地过日子,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制造出了一个村子,为县级行政区域图上增添了一个芝麻大的黑点。
垒灶建屋,刀耕火种。我的先辈们依靠最简单的工具,凭借自己的力气,合伙互助,修建茅屋,垦荒播种,使流浪的家稳定了下来,使没有家的人有了家。陆续诞生的新一代,使父辈们肩上的负荷更增添了砝码——因为他们不仅仅要喂饱我们的肚子,更重要的是要喂饱我们的脑袋呢!父辈们聚集在一起,经过商议,集资修建学校,再由承头的人到公社去争取老师,经历过好多的周折之后,大山的皱褶里终于有了琅琅的读书声,听着这美妙如天籁的读书声,父辈们被艰辛压弯的脊柱似乎一下子挺直了起来。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应该是我的父辈们的版权。为了我们的读书,父辈们不仅自己出钱出力修建学校,还把老师奉若上宾,真正是天地君亲师般的敬重。每逢大小节令,老师就成了争相邀请的对象。也是因为如此,在这里任教的老师一连好多年都不愿调动,和其他林区没有老师愿意去任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们读完了启蒙教育之后,在父辈们的鼓励下走出了大山,到远离家乡的镇上去读中学,然后再去读中专、大学......父辈们用他们弓起的脊梁,用他们一生的力量,把我们射出了山外。一个不足300口人的小山村,走出了四十多个大中专学生,有了四十多个吃国家饭的干部、医生和教师,这在数千里关山林海里的数百个村庄里,是绝无仅有的!凡是知道这个情况的人,在肃然起敬之后,都认为这是个奇迹。这确实是个奇迹,是我的父辈们用他们一生的精力创造的奇迹!因为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尤其是我们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农户,家家户户饔飧不继,却能叫儿女们坚持在学校读书,那不是常人的毅力所能坚持下来的啊!
父辈们除过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之外,就是利用阴雨天和农闲时节割毛竹,采野药,编竹席......凡是能变成钱的方式,他们都做过尝试,而这些方式,全靠的是浑身的力气。我不会忘记,为了凑足我们每学期的学费,父亲不知多少次冒着毛毛雨进林割毛竹,每次回来一进门,地下就是一个亮亮的水洼,整个人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换身干衣服,匆匆扒拉几口饭,又要在煤油灯下忙着扎扫把,因为天晴了还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无数次进林割毛竹、采野药,给父亲的身上留下了数十块大大小小的疤痕,这些疤痕就是那段艰辛日子的印记啊!其实,父亲的辛劳只是父辈们辛劳的一个缩影,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是在困窘中煎熬过来的呢。
在我们少小的日子里,大家都过着极其窘迫的日子,但是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没有父辈们愁苦悲伤的记忆,即就是端着一碗清汤寡水的野菜糊汤,一家人在一起总是欢声笑语的。关山的山水,赋予了父辈们超强的刚毅,在隐晦的日子里他们心中永远闪烁着光亮,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不识字,饱尝了没文化的苦涩,所以在供娃娃念书方面,谁家都不含糊。那个娃娃没有学费了,大家你一角他五分的凑,决不能叫娃娃辍学。闲暇聚集的时候,父辈们谈论最多的也是娃娃的读书。在那温饱都不能保证的年代,我们村子里没有一个因为穷而辍学的学生,正因为如此,我的父辈们才创造了一个深山老林里的童话。
时如白驹过隙,父辈们的故事已经成了过去。我的家乡也是人去屋空,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村庄,成了供后人追忆的一个象征。在莽苍苍的关山腹地,我的家乡在茂盛的树木、葳蕤的蒿草和众多鸟兽的护卫之下,静静地憩息着,宛如生产之后疲惫的母亲。但是只要你置身其中,看着那一座座粗陋的土坯房,聆听风中的故事,就会感受到一种刚强坚毅的力量在吸引着你,感化着你,哪怕是骨质再缺钙的人,都会一下子挺直了身子。
这也是我心里始终不能脱离故土的缘故了,因为在那大山皱褶里弥留的那一缕刚毅之气,始终是我不能缺少的。
- 喜欢2014-01-20 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