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绝代之善沽者藏

01-07 作者:逆风的香

秦国求贤令一石击水,引来山东士子纷纷入秦,法家名士卫鞅便是其中之一。

入秦之初,百里老人希望通过友人举荐而使卫鞅及早涉政,以免去其间不必要的奔波周折。不料,老先生一番美意竟被卫鞅婉言拒绝。大道贵公。其坦荡磊落的大阳精神令后世钻营舞弊者汗颜。待见到秦君以踏勘秦国山川民情来考校士子的任职能力时,卫鞅感佩秦公行事之周严朴实,不务虚华。此所谓见微知著。

与秦公三会而述治国长策,首说以王道德治,次之仁政无为,最后才端出其看家货色——法家强国。以鞅之犀利明快,何不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反而避实就虚委婉迂回? 曰:所图者至大,所行者甚艰。

战国初期,经过李悝变法后的魏国,其综合国力已跃居列国之首。至中期,群雄纷争,名士辈出,第二波变法浪潮骤然涌起,已成为历史必然。从强国范式上讲,魏国范式,在于财货甲兵之强;齐国范式,明君吏治之强;楚国范式,山河广袤之强。然而魏齐楚三国变法之不足处在于,只强一时,不强长远。如此邦国起伏震荡不定,无法长期凝聚国力,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就其变法之深广度而言,不可与秦国同日而语。

商鞅变法,大要有五:废井田、开阡陌,肯定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中央集权,建立郡县,编制户口;奖励农耕,发展经济;“平斗桶、权衡、丈尺”,颁布标准度量衡器。其中,仅以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一则,已深刻触及世族利益,招其怨恨。《史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由此可见,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之所以艰难受阻的真正原因。

首见秦公与朝堂,元老世族聚集,倘若直言快语摆明变法宗旨措施,庙堂哗变,臣工元老必合力反对。届时变法意见尚未统一,而变法之启动实施已成泡影。秦国变法不是虚应故事,元老世族树大根深,所以要文火细蒸,从而给国君以梳理周旋的机会,给贵族势力以接受平复的时间。卫鞅以傲慢神色、浮夸手势说之以迂阔之论,使得朝臣由惊异到不屑,秦君以国事繁巨为由拂袖而去,友人景监恨铁不成钢以致破口大骂。凡此种种,皆在探察一国庙堂,审视变法大局。朝臣惊异,在于德政王道与强秦之路南辕北辙,其所鄙夷不屑者,如此雕虫小技也敢班门弄斧,真个不自量力。国君愠怒,足见其对强国正道极其渴求。经此一探,大局已明:老秦人渴望变革图强;老秦人朴实厚重不尚空谈而务求实效;庙堂议事没有公然尖锐的对立挑衅,老秦人担得来轻重。如此邦国,变法大业必能起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二会秦公,在于阅人。身为一国之君,孝公所图者何?鞅说之以小国寡民男耕女织的无为之道,诱之以国君名动天下。秦公断然呵责:“身为一国之君,不念国破家亡而只顾渔猎一己之名,还妄谈什么治国大道!”两人再次不欢而散。卫鞅深感欣慰者,秦公以国事为重,正是天职所在。景监气恼之极,卫鞅以“怀揣稀世珍品者当先示劣货后出珍奇”的论断使其信服。故曰:善沽者藏。

以秦公之明慧宏阔,应该说,他已经洞晓卫鞅的良苦用心,君子成人之美,只好将计就计。于是,就有了两人的第三次会面。

秦公沿渭水西巡,两人于船舱叙话。至此,法家名士终于拨云散雾,显山露水。于是,就有了全剧文气最为充沛的经典台词:

关中土地平坦沃野千里,为何在秦这数百年却荒芜薄收人烟稀少?渭水汤汤,在秦无险,可谓天赐佳水,可为何秦居渭水数百年却坐失渔盐航运之利,府库财货日见空空?老秦人朴实厚重,尚武之风深植朝野,可为何秦国就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强大新军?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居山川形胜而沦丧,就在于秦国没有形成综合混一的强大国力......

两人相谈甚欢,以至取消西巡转回栎阳,一抒胸中块垒。

昔日辩士张仪被楚相鞭挞数百,而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幽默诙谐的背后不难看出,对于辩士,口舌就是他们扬名立业的利器。伴君如伴虎,说之得当,可抵百万雄师;轻言显摆锋芒毕现,则祸从口出。后世如杨修者,恃才放旷,漫言犯忌,终招杀身之祸。鬼谷有言:口乃心之门户,不可不察。身为名士,这也是卫鞅说秦时代的职业坏境。

大争之世,凡有血气,皆有争心。一介布衣士子能和国君虚与周旋,在于其对自己所学所持自信甚强。观今之学子,竞聘面试时,或低眉顺眼倾说自己所长所能,或急吼吼直奔主题,索问薪金待遇。惶急如漏网之鱼者,在于无所操持。自信尚难,何以信人!君子之心似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故有卫鞅三次索见以剖明心迹;然君子之才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故有其委蛇应付以投石问路、审势度人。世事皆虚实相生环环相扣,临大事而能如此作为,方可用之不勤,以至于无穷。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