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糗糕

01-08 作者:长剑似雪

腊八·糗糕

糗,把米、豆之类原粮熬制为浓稠的粥。比一般的粥要稠厚。这里是一个方言词,常用的词语有糗糕、糗粘粥。另一个义项是煮熟的粥类、面食等时间一长,冷凝成坨叫糗。如“面条都糗了”。然而这正是糗的古义。《说文解字》释为“熬米麦也。”段玉裁《注》引:郑司农云,糗,熬大豆与米也。糗的引申义挺多,木头或木制器具等因为潮湿风蚀朽烂了叫糗烂;人因为烦恼生气而闷闷的什么也不说不做,叫糗鬼、糗持。本来认识“糗”字的人很少,近几年识得的年轻人忽而多起来,皆因网上使用此词频数,有了“糗事”一词。此外还有“囧”等许多生僻字,给予新意,网出来忽悠,迅速普及,网之功也。

“腊七腊八,冻煞叫花儿”,这是乡村的俗谣,道出了腊月的苦寒。腊八日时值数九寒天,一般在二九、三九之交,处在小寒向大寒过渡之时,系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古代此时,常有乞丐因无衣无食而被冻死街头,是以有此乡谣。

腊八日是我国农耕时代的一个节日----腊八节,时为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日,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其实,古代的腊日和腊八是两个节。腊日是古代的祭祀节日, 始于伊耆氏。腊日节的祭祀主要有两个,即蜡祭和腊祭。腊日节有时一天,有时几天,不过举行腊祭的那天称为腊日。蜡、腊二祭是两种不同的祭祀。蜡,,音乍。蜡祭是岁终对八位农神的祭祀。《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郑玄注: 蜡祭有八神,先蔷一、司蔷二、农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祭祀有关农事方面的八位神灵,先啬即神农;司啬即后稷,稷乃百谷之长,奉为谷神;农乃农神,古之田畯也,是管农事的官;邮表畷神是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管理井田屋宇、百姓住宅的官;猫虎神乃除田鼠田豕之神;六坊即坊神,是蓄水与阻挡洪水的坝神;水庸神即排水之水沟,既能受水又可泄水;八却是昆虫神。蜡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报答诸神对农业生产所做的贡献。“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腊祭是岁终对祖先的祭祀,目的是为了祈求来年收成和“息农”。《月令》:“孟冬之月······是月也,大饮蒸。天子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最初“蜡”和“腊”的区别是很明显的,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革,礼仪秩序逐渐衰微,又由于“蜡”和“腊”皆在岁末举行,逐渐被后世混为一谈。东汉应劭《风俗通》云: “夏曰嘉平, 殷曰清祀, 周曰大蜡, 汉改曰臈。臈者腊也。”由此可见秦汉以降,人们已把二者视为同一个祭祀了。

秦汉以前,腊日具体指哪一天史书上无记载。秦汉以后,腊日则是依据五德制定的。汉朝以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后人误认为自南北朝以后,腊日就固定在了腊月八日,多称腊日节为腊八节。其实不然,腊日和腊八是不同的,腊八节是佛教节日,主要节俗是浴佛和喝腊八粥,后为佛教和传统腊日相结合的产物;而腊日节是一个祭祀节日,主要节俗是“祭先祖”、“报百神”,并且梁以后腊日也并没有固定在腊月八日,后周是以十月蜡祭神农、伊耆诸神于五郊的。宋火德,故宋吴自牧《梦梁录》:“自冬至后,戌日数至第三戌便是腊日, 谓之君王腊。······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由此可见,在宋代腊日和腊八节还是不同的。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唐代腊八已初露端倪,不过还只局限于敦煌地区,敦煌寺院有腊八日煮药食的习俗。据载腊八粥盛于宋代,宋时以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以诸果品、五谷等制七宝五味粥,称为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载:“是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吴自牧《梦粱录》:“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周密《武林旧事》:“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梅、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佛前,游历印度名川大山,寻奇,访长者,刻苦修行。一天,他来到摩揭陀国,又饥又渴又累,昏倒在尼连禅河畔。后被一位牧羊女发现,她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救醒释迦牟尼。释迦感到粥味无比甘美,在菩提树下苦思,终于得道成佛。这一天是夏历十二月初八。后来每到这一天,僧众们诵经演法,取香谷及果实等煮粥供佛,以此纪念释迦牟尼成佛,这一供佛之粥,叫做腊八粥。到了宋代, 佛教为了进一步发展,在腊八那天,各寺大兴浴佛会,广施腊八粥。借助腊八粥来吸引人们前去烧香拜佛。民以食为天,又由于腊八和腊日都在腊月, 时间上挨得很近,渐渐地,人们只过腊八节,而不过腊日了。久而积习,成为我国民间风俗之一。

陶渊明,杜甫,苏东坡都有腊日诗歌,而宋诗多有腊八粥之咏。大诗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一诗里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写隆冬腊月,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远望,草烟漠漠,原野水畔,耕牛闲荡。腊日里,人们互相馈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益发觉出江畔乡村新的节候气息。

诗人王洋腊八日早起,在书斋读书,南邻送来腊八粥,其时方雪,天寒,欣然尽之。因成小诗曰:“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金仟吒言成道时,不认饕馋借称目。谁谓毗耶清净身,何有尘埃更须浴。今晨雪屋梳白头,南邻与馈如素求。未须怊怅思往昔,坐变劲峭同春柔。铺排短韵一作戏,为君姑续岁时记。”诗中道出喝腊八粥沿习南朝之俗,琐记腊八粥的材料,道喝粥之快:未须怊怅思往昔,坐变劲峭同春柔。

赵万年有《腊八危家饷粥有感》:“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赵万年是南宋抗金将领。应武举试得中,任襄阳制置司干办官。开禧二年(1206年)冬,金兵渡江南下,以二十万大军围襄阳城。时襄阳城守军仅万余,强敌压境,宣招司官员相继逃遁。赵万年修造武器,储备粮食,力劝新任招抚使赵淳死守襄阳。襄阳城被围九十多天,大战二十多次,水陆攻城三十四次;赵以万余守卒,抗金人二十万大军,城得以全,围得以解。守城期间,赵万年著成《襄阳守城录》和《禅幄集》二书。《腊八危家饷粥有感》一诗就是在守城大战间写的。可见赵万年的是一位风神潇洒的儒将。战时城池被困围,人们依然熬喝“腊八粥”,显抗敌之志坚,兵民之气壮。亦足见宋代喝腊八粥之盛,传统悠远,风气蔚然。

喝腊八粥的习俗历久不断,但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用意。因为地方不同,腊八粥的食材和熬煮方式也丰富多彩,呈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成了有趣的饮食习俗。

腊八日,我的家乡却独独是糗腊八糕。吃了腊八糕,可以驱邪纳福,得吉祥。上世纪中叶,那是人民公社时期,依稀记得虽然缺衣少粮,但腊八日仍然有糗糕之习。一进腊月,人们特别是孩童就不时诉告:腊八日了!腊八日了!腊八日一大早,家家就添火糗糕。人口多,灶上置一口大铁锅,糗上满满一锅糕。糗糕主要用黍谷米,佐以葩豆、黄豆、南瓜等杂属。糕糗熟了,黄灿灿的一锅,溢着甜香。舀起一勺,黏黏的,糕滴沥着不断。一勺一勺,一碗一碗,一家人聚在一起,像喝粥一样,嘘溜着,渐渐地周身俱暖,驱走了寒冬的凓冽。主妇则忙着一碗碗送给邻舍家,远亲近邻都歆享这腊八糕。村子里家家皆如此,真有“隔篱呼取尽馀杯”“家家扶得醉人归”的馀趣淳风。

而今,生活节奏快了,腊八粥却须慢熬。文火徐煮,粥中的米豆融融泄泄,物物调和。大家因腊八粥聚在一起,慢慢嘘溜着,慢些,再慢些,将身心放松,自在自然。品尝田野的四季,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回味人生的甘苦,品味那久远食文化的内涵。喝出平和,平静,喝出悠远的人生。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