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嵏与九嵏文化的思考

01-08 作者:孙曦

近得两本嵕山文化研究会编的《嵕山人》,前有阎纲先生《“嵕山”薪火》序言,后有刘向武《〈嵕山人〉命名述评》、陈希胜《〈嵕山人〉命名感言〉》和刘吉华《九嵕山来历初探》等文章。我土生土长礼泉九嵏山下,读后引起我对九嵏山的兴趣,也引起我对九嵏与九嵏文化的思考

关于九嵏山

九嵏山在礼泉县东北部,是一座自然形成的小山,和一些大山、名山相比,既不崇峻,也不奇险,更不具备“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真可谓小巫见大巫。

关于“九嵏山的来历”,那是地质学的事情,不懂地质学的人还真的难搞清楚。要说九嵏山名的来历,倒是一般人特别是我们家乡人应当关心和需要了解的。

“九嵏山”之名古已有之。“嵏”,各种字典、词典大都解释是“数峰并峙的山”。所谓“九”,当然是泛指多的意思。如果在“九嵏”名下非得找够九座山的名称、或数够九道山梁、或在笔架形的三个山头上再加够九个小山尖,都是对“九嵏”山名的片面理解。九嵏山一名的正确用字是“嵏”,《正字通》中称嵏“俗譌作嵕”。唐宋以前的文献中,九嵏山未见写作“九嵕山”的,只在明清后才有见到,但“九嵕山”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也应当说是惯用的一种写法。

九嵏山的概念既有确指,亦有泛指。九嵏山确指就是以海拔1188米主峰为代表的与其周边相连续的一座群山,主峰是九嵏山的主体和象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九嵏山所处的北山,是陕北黄土高原的南沿,西从宝鸡的岐山、凤翔一带东至渭南的富平、蒲城一带。关中自古形胜之地,南有秦岭称为南山,北有北山形成南北屏障,乃有十三王朝建都。“北山”是因对应南山而直呼北山。北山山脉东西绵延数百里,在不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段亦有不同的名称,如扶风、岐山一带称为“岐山”,周人祖先曾经从古豳越过岐山定居周原是也;乾县一带称为“梁山”,秦人建都咸阳,曾在梁山修建“梁山宫”,梁山宫并未在今乾陵所在的梁山主峰可以为证;而礼泉一带的称为“九嵏山”,史籍记载唐太宗多次“猎于九嵏”,肯定不是在孤零零的九嵏山主峰一处地方打猎。那么岐山山脉、梁山山脉、九嵏山脉等不同地段怎样划界,恐怕也只有一个大体的范围。史籍载,咸阳因位于九嵏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其实,咸阳并不在九嵏山主峰之南,从南北方向上看应在泾阳的嵯峨山之南,可见这里的九嵏之南是泛指在九嵏山山脉之南。所以九嵏山的泛指,就是位于咸阳以北北山山脉中以九嵏山主峰为代表的东西连绵的一段山脉。

一般人认为九嵏山的“嵏”或“嵕”是个孤僻字,刘吉华先生在文章中说:“全国只有一个‘嵕山’就是九嵕山”,把九嵏山也当成了一个孤僻的专用地名。其实,全国同名同姓的人数多多,同名山水亦为数不少。湖北孝感就有同名的九嵏山,在孝感市城区东北45公里处。孝感的旅游景区双峰山简介中介绍说, 顺双峰山北坡而上有五大怪石聚集一处,颇似群猴。主峰西侧有一条山脉名为九嵏山,层峦叠嶂,林壑幽香,大坳横前,景色秀美,峭壁悬崖,迤俪起伏,俨似横屏。《古代诗人咏孝感》中,在清代诗人顾龙裳的《游九嵏》中解释说:九嵏山又叫上界山,现在叫大悟山。九嵏山不但在《方舆纪要》、《守城录》、《孝感县志》等典籍文献有记载,在当地还被称为“诗山”,宋代范雍、清代顾炎武、程正揆等名人都有关于孝感九嵏山的诗词留存。山上寺院众多,当地人叫九嵏山寺,佛教文化颇盛。有一本文学作品《赤月江湖》就是以孝感九嵏山为背景,在序章中第一节是“魂断九嵏山”,第二节是“九嵏山朝元洞”,以下各个章节的故事内容都产生在这九嵏山和朝元洞。与九嵏山名字近似的还有山西屯留县的三嵏山,《淮南子》记载“尧使羿射九乌于三嵏之山,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三嵏之山”即三嵏山,三嵏山至少在唐代的时候已很出名。《新唐书·地理志》中就写得很清楚,讲“屯留,有三嵏山”。《古今图书集成》、《潞安府志》都明确记载:“三嵏山,在(屯留)县西北四十五里,递高三十里,周三十余里,三峰巍峻,一名徐陵山,一名麟山,一名灵山.相传羿射九乌之所”。以九嵏命名的还有安州的九嵏山等,在《景德传灯录》中有记载:“安州九嵏山和尚。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即汝是。问远闻九嵏及至到来只见一嵏。师曰,阇梨只见一嵏不见九嵏。曰如何是九嵏。师曰,水急浪华粗”。又记曰:“安州九嵏敬慧禅师(第二世住)僧问,解脱深坑如何过得。师曰,不求过。僧曰,如何过得。师曰,求过亦非”。既然有“九嵏山和尚”和二世住持“九嵏敬慧禅师”,就应有九嵏山。安州在河北,当与孝感的九嵏山、礼泉的九嵏山、屯留的三嵏山无关,起码“九嵏山和尚”一名中的九嵏山是有其自己的来历的。礼泉的九嵏山并不孤独。

九嵏山和五台山、六盘山、九嶷山、九华山、昆仑山等山名一样,是专用名词。一般情况下这些山可以简称为五台、六盘、九嶷、九华、昆仑等,九嵏山也应当简称为“九嵏”才合乎语言文字的规范和习惯。如果再要从史籍中找出依据,可以肯定地说:从清末的宋伯鲁往上,不管是汉唐典籍,还是昭陵诗词,是没有“嵏山”一说的,宋伯鲁的字画手迹中就写着“九嵏山樵夫”。当然九嵏山简称“嵏山”也没有什么大不可,不是当地群众口头中就有“嵏山玉”的说法吗?但我总觉得不能以此为依据解释“嵕山”之简称的合理性。作为“嵏山文化研究会”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专门用语,就应当更合乎语言文字的用词规范。群众的口头语言因有与其所指对象的方位、距离、习惯等特定因素影响,可以少受语言文字规范的约束。例如九嵏山脚下的住户可以省略九嵏直呼为山,为了区别九嵏山的主峰和其他山头,还可以把主峰称作“陵山”,西边的称为西山,东边的称为东山,南边的称为前山,北边的称为后山等。我们礼泉县城以南的人还把九嵏山称为“北山”。把九嵏山以北的地方称为“山上边”等等。“嵏山玉”是当地群众叫起来的,由于玉的知名度不高,在社会上影响区域有限,也没有人去关心或者专门研究该叫什么玉,任由群众去叫吧。但作为文化研究团体命名就要比群众口头语言斟酌地更为严谨,“嵕山文化研究会”如果改名为“九嵏文化研究会”岂不更好?

关于“九嵏文化”

九嵏山从秦孝公定都咸阳开始就带上了文化色彩。秦都咸阳以九嵏山为坐标,九嵏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表南山为阙,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秦都咸阳,南有南山秦岭,北有北山九嵏,渭水穿城而过,体现了秦咸阳的恢弘气派,从而使九嵏山和秦王朝的建国史和秦咸阳的建城史密不可分。

九嵏山地处中国封建社会十多个王朝国都长安的京畿近郊,汉唐皇室的皇亲国戚常常在此活动,使其文化色彩愈来愈浓。司马相如在 《上林赋》中描述“九嵕嶻嶭,南山峨峨”;班固在《两都赋》里记载“其阳则崇山隐天,幽林穹谷。陆海珍藏,蓝田美玉。商洛缘其隈,鄠杜滨其足。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其阴则冠以九嵕,陪以甘泉,乃有灵宫起乎其中。秦汉之所极观,渊云之所颂叹,于是乎存焉”。这些彪炳千秋的文辞诗赋使九嵏山的文脉凸显,正像阎纲先生在《“嵕山”薪火》中所说的“九嵕屹立千千年,风脉永存”。

唐太宗慧眼识九嵏,选择其孤耸高绝之势建昭陵,悬宫高踞,卜尽风脉灵气。《兰亭序》深藏秘宫,六骏马御驾驰骋,十四国酋长永久侍立,群臣陪葬拱卫北辰,碑石墓志承载文化史迹,壁画三彩映射艺术绚丽。柏城郁郁,古冢累累,苍松叠翠,五云氤氲。有功者祈愿昭陵陪葬,有屈者期颐贞观归来。杜牧乐游原上远眺,杜甫山下悲凄凭吊。历代官方修葺保护,名人骚客诗文感怀,六骏故事,金石碑拓……,真乃是巍巍九嵏,天下名陵,悠悠千年,文化高标。昭陵文物,九嵏文化之核心也。

有宋以来,金石学兴起,从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开始,到明赵崡的《石墨镌华》、苟好善的《醴泉县志》、清朱枫的《雍州金石记》等都把昭陵碑文作为重要内容,罗振玉的《昭陵碑录》则集昭陵碑文之大全,从此使昭陵碑文成为金石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九嵏山巍峨,烟霞洞清幽。郑子贞躬耕高隐不仕,刘古愚办学传授新知,一代精英为科技爱国奔忙,一批栋梁为革命走上疆场。变法义士宋伯鲁的诗句“茫茫浩劫谁能救,那有地下长明灯?”向封建帝制发问;革命家、外交家符浩登上昭陵大声疾呼,“一上昭陵千古恨,肢离六骏添新仇”,“文章未必医贫病,宝剑应能解国忧”,一改历代昭陵诗词中哀叹封建盛世、呼唤封建明君的思想,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千年九嵏传统文化自始展开胸怀,吸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

美国盗运昭陵六骏,不但引起文化界人士舆论哗然,更加激起民众的爱国热情,礼泉籍爱国人士曹骥观参与过截阻美国盗运其余四骏的爱国行动,他的《昭陵六骏歌》既是爱国主义思想的表述,也是对昭陵文物惋伤和对九嵏文化哀叹的代表。以昭陵文物为底蕴的九嵏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思想密切相连。

从宋代游师雄勘察昭陵、绘制昭陵陪葬名位图、镌刻昭陵六骏碑、在醴泉县城修建唐太宗庙开始,把昭陵从历代皇家专门祭祀的社稷宗庙性质转化成民间民俗的普通庙宇,至今留下了礼泉县骏马乡的地名。清末,礼泉人士邢廷荚邀请刘古愚结庐“烟霞草堂”,他说:“此地四望累累,褒(国公段志玄)、鄂(国公尉迟恭)、英(国公徐懋功)、卫(国公李靖)其魂魄宅于兹,是皆中原之杰特也,伴吾师朝夕讲诵,著书立说,以为后世取法之资”。精英们的魂魄不是鬼神,而是一种文化精神。在刘古愚的主持下,“烟霞草堂”培养了李敷仁、李仪祉等许多爱国主义仁人志士。解放前1940年,礼泉县以昭陵命名,成立了礼泉县昭陵中学,学校有力地保护过党的地下组织,掩护过许多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九嵏昭陵成为文化教育、传授进步思想的重要阵地。

解放后,以九嵏、昭陵、骏马命名的各种商标或字号比比皆是。如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有骏马乡、昭陵乡、魏(征)陵村、皇城村、昭陵小学、昭陵中学等;企业团体或经营门店有昭陵集团公司、昭陵饭店、贞观大酒店等;商品商标或牌号有骏马牌火柴、骏马牌砂纸、骏马牌香烟、昭陵六骏浴巾、九嵏牌水泥、骏牌电动车等等,显示了九嵏文化的普及和繁盛。

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礼泉县联合成立“昭陵唐墓发掘小组”,1972年,经陕西省文化厅批准,礼泉县成立了昭陵文物管理所,1978年陕西省文化厅批准,在昭陵文管所的基础上成立昭陵博物馆。改革开放,国内外旅游观众络绎不绝,千年昭陵传统文化大展风采。祭坛发掘修整,六骏神奇复原,国人研习,外宾赞叹,旅游带动了系列产业,地域经济发展,百姓收入增加,烟霞镇因昭陵博物馆的带动由一个荒无人烟的“三冢凹”发展成礼泉县第二区域中心城镇,九嵏文化在促进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九嵏文化的等等特质与精神,阎纲先生在《“嵕山”薪火》序言中已阐述得十分深刻,毋须一一重新归纳。

关于“九嵏文化”研究

刘向武先生在《<嵕山人>命名述评》中考得九嵏山“从西周迄今三千余年从未易名”。《春秋說辭》曰:“山之為言,宣也。”是说山具有象征的意义。秦建都咸阳,选择“九嵏之阳”;汉长安封畿之内,“其阴则冠以九嵏山,陪以甘泉”;唐太宗选择九嵏山“孤耸回绝”营建昭陵,乃为“出云导风,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山”也。九嵏文化产生于秦,发展与汉,完成于唐,以昭陵驰名中外为标志,而九嵏不彰。

九嵏英姿,具有秦汉雄风之气势;昭陵文物,饱含盛唐文化之底蕴。秦人敢为天下先,第一个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国,汉人愿承秦制度,第一次拓展疆域与周边民族共同求发展。唐太宗与昭陵、李世民于“贞观之治”;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贞观君臣与昭陵陵园的陪葬墓,君臣相依,休戚与共。昭陵,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繁荣的一个象征。昭陵文物传千古,九嵏文化耀古今。在礼泉几乎每个村子都会有与汉、与唐史迹相关的传说或故事流传,阎纲先生《序言》中列举的九嵏人物都可以在这些文物故事、古贤名人中找到一点儿影子。

九嵏文化传承于诗赋,不朽于碑石。以北宋游师雄勘查昭陵建唐太宗庙、立《昭陵六骏碑》、明代醴泉县令范文光刊《唐太宗像碑》、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建《昭陵防护碑》、清末邑人邢廷荚邀请刘古愚草堂办学、1940年赵斌生筹办昭陵中学等为标志,是九嵏文化的弘扬时期。一代一代人口传诉说,一辈一辈人行为楷模,九嵏人不但从九嵏文化中素养不断提高,而且又在继承中对九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后起之明代“硬头王”王锦执法如山、苟好善“为民请命”、清代宋伯鲁以支持“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而《望昭陵有感》“茫茫浩劫谁能救,哪有长明地下灯”、符浩胸怀革命“一上昭陵千古恨,肢离六骏添新仇”、阎纲“我本嵕山郎,信爱走四方”的家乡情结等,都是九嵏文化灿烂星空中的一颗颗明星。

自从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昭陵博物馆建立,代表九嵏文化进入了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旅游发展,文化兴盛,经济繁荣。文化向经济渗透,经济与文化互动,各种以九嵏文化为特色的经济现象耀人眼帘,各种以九嵏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社团相继诞生。1994年成立的“嵕山书画学会”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以九嵏山名字命名的文化学术团体,标志着“九嵏文化”这一专门学术名称的正式诞生。2003年,一批礼泉乡党民间集智酝酿编辑《嵕山人》时,成立了由符浩及时任礼泉县书记、县长和一些离退休的老干部等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和编委会,具体从事联络、协调、编辑等工作,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时署名“嵕山文化研究会编”,并于2009年出版了《“嵕山人”·续1》,从而,“九嵏文化”以“嵕山文化研究会”的形式得到了官方或半官方、学术的或民间的普遍的认可,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让我借用阎纲先生在《序言》中的几句话。

“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集中地体现在本地区代表性的人物身上。让我们轻轻地翻开眼前这部《嵕山人》吧。”

“《嵕山人》登录者凡二百七十余名。”

《嵕山人·续1》登录者凡二百四十三名。

“让我们按照这个思路继续探讨下去。”

“九嵏文化”不仅仅只有“嵕山人”。

2010年12月18日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