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逃离

01-11 作者:欣庸

艾丽丝·罗门的小说里讲过“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是的,两种可能的表现都是对自己的肯定。但多数人是“穿新鞋走老路”,虽然人在天外行,而心无法突破自控。这是我们都已经历或正在经历的旅程。

且不说别人,就自己而言很想回避。人们都说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逆境才能长才干出智慧。我不敢肯定,大概这是现象给人的误导,理由并不给力,因为每个人的位置都安放在自己心里,别人的猜测大多携带臆想的成分,在客观上站不住脚。

我想回避,是因为自己的心一直想逃离。这是难以启齿的内心纠结,无法对别人声援的默默逆叛。一路走、一路看,总是在陌生的环境适应、实践尔后继续寻找,没有目标,没有过高的奢求,没有伟大的理想,没有大爱的慈肠,好不容易得到又匆匆放弃,好不容易丢掉又无意中捡起。跟着社会的主流意识东奔西窜,一总结沉淀的少泛滥的多,整个思维领域好像都写着:因为逃离你将一事无成!

逃离本身没有错,重新改变环境更不存在异议。

我一直怀疑群居模式和家庭式独立存在的保障力度会不会分解。当一种依附不能唤起奢求的欲望,当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真诚不能改变原有的状况,当高贵的生命被潜在的虚伪、卑鄙、龌龊所玷污,当正义的理由被强权的淫威所戏弄,如果这些有成为逃离理由的成分,那只能证明,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一种渴望、一种冲动、一种超越本身的正能量、一种无法淡定的美丽灵空。

美丽灵空就像崇高意识构建的梦境,而现实就像处处渗透的瘟疫。两种材料结构的组成就导致了运用的方向。每个人的思维很特殊,大致都有阶段性的生存方案和临时性的应急措施,很少在一处作长期滞留的准备,往往根据需要作相应的调整。调整就意味着意识和环境的装修,用潜在的努力打造新环境、营造新气氛,让自己的努力表现在突出的位置,证明一种价值的认可和存在。或许梦就是现实的影子,或许现实永远生活在梦里,但梦想永远牵着现实,无论你愿不愿意,再痛苦也会听从选择,只为感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一种潜伏的感觉被远处的风景所诱惑所迷恋,整个灵魂都在享受这种向往,欣赏这种美丽的色泽和璀璨以及带来的快慰。向往是生活的情趣,几乎人人都喜欢这种情趣。当人们的情趣一旦酿成眷恋,那逃离原有,跟随向往在所难免。通常人们讲喜欢没道理,但喜欢的理由很有说服力。然而多数人的喜欢是盲目的、模仿的、撇开自身天质的欣赏,也许多数人追随后又返回的经历告诉大家:人是需要自己独立展现的空间,欣赏只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最终要面对自己,给自己一个最真实的交代。

真实的交代是痛苦的。几乎人人都有欠缺和遗憾。我们都懂得事有顾此失彼之分。好不容易抛开了原来的环境,因为心里经常被曾经折磨,在感觉上有内疚不豁达的成分,故牵挂变成了阴影纠缠。好不容易看到一切努力彻底改变了环境,一旦这种环境不能产生新的欲望,刺激的眼神又开始转移,或许这种逃离的本真只有天知道。自己并不知道真正的需要,尽管接连失败一直伴随,同样一如既往。如果把这种经历勉为其难地染上悲情,那种真实会变得无处躲藏。

人性最大的弱点是可以说别人很少改变自己,最大的优点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看来说服和提醒都隐藏着危险,只能顺情鼓励,不然是困惑尴尬两难。

古人有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的人想走必然有的人想回,这是旅途体验的规律,是某处风景的感召力在示意。是的,人生处处是风景,我们一路选择丢失自己,原路返回又寻找自己。一直在问:路在何方,魂归何处,悬着的心哪里安放?

真是不好意思,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好像是圆的轨迹行走,我的逃离次次受挫,走了好多次又回到原点,但这并不意味自己从此就会安分守己。我笑自己,更多在体会之中。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