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孩子的记忆之炒螺蛳

留给孩子的记忆之 炒螺蛳

吃炒螺蛳要用嘴吸才有趣,对着螺蛳一吸舌尖一顶螺蛳肉进到嘴里肠子还留在壳中。其实吃螺蛳需要一些的技巧,吸了几下还吸不出来,有人憋红了脸非要吸出来不可,有人用牙签去挑,有人恨不能丢在地上用脚剁上几下……各人的脾性显露无遗。

小时候吃螺蛳是另一种吃法,把螺蛳煮了用针将肉挑出来炒韭菜,一大堆螺蛳挑半天才能挑出一小盘,弟兄几个端起盘子往自己碗里一拨,一会儿盘子就空了。我很喜欢摸螺蛳,看着太阳西斜了,拿个盆挽起裤腿沿着水塘边去摸螺蛳,那时螺蛳是极多的,掀开一片浮在水面的荷叶,底下吸满了螺蛳,荷叶的茎也吸满螺蛳,从下往上一捋就是一大把。水塘里也有很多,两只手分别抚着泥底,摸到一个小硬物就是一个螺蛳,等双手合到一起就是一把。盆浮在水面随手拽在身边,不出五十米,盆就装满了。上中学时有个老家是浙江的同学教我新的吃法,将螺蛳用钳子剪掉屁股加上生姜、大蒜、辣椒像炒菜一样在锅里爆炒再焖煮一会就好了,吃起来也很简单,直接吸就是。这种做法不久在县里流行起来,夏天太阳下山后就有人在街道上支起小摊,摆开了排挡,主打的就是炒螺蛳,大家三五一群,点盘螺蛳,来上几瓶冰啤酒,纳凉消夏好不惬意,小摊生意很好,不到后半夜收不了摊。炒螺蛳很多地方都爱吃,在北京也可以吃到这道菜,不过各地方的做法有些不同,有的是炒熟的,有的是煮熟的,不过味道倒是差不多,吃法也一样,螺蛳端上来一般都放一些牙签,吸着吃还是用牙签挑各自随便。

做这道菜其实是相当讲究的,螺蛳生长在泥水中,壳上长满了绿苔,肚子里有很多的泥和小螺蛳仔。捞上来的螺蛳要反复搓洗螺蛳壳,利用螺蛳的硬壳相互去搓掉其他螺蛳壳上的绿苔和泥。小时候我是装进竹篮子在水塘里搓,将竹篮子浸入水中,两手捞起一把螺蛳用力搓,手中螺蛳都掉进篮子,再捞起一把,反反复复地搓,然后将篮子快速提起来,泥水从缝里扩散出去,再将篮子放进水里,稍稍用力让篮子快些入水,利用水的冲力将搓出的脏水淘出去,左右转动篮子柄,泥水向篮子四周漫开,这叫淘洗。淘洗后再搓、上下提左右转篮子,再淘洗,反复十几遍直到淘洗后的水变清才能将螺蛳外壳搓洗干净。外壳搓洗干净后,还要让螺蛳吐出肚子的泥和小螺蛳仔,在大木盆装满了清水,将螺蛳放进去养,过不了多久,螺蛳就会吐出很多的泥,这些泥粘着螺蛳的粘液一缕一缕的,这时要换清水了。换清水需要再进行搓洗,搓洗干净的螺蛳捞起来放到另外周转的盆里,将大木盆洗干净把螺蛳再放进来,放清水养,这样一遍一遍搓洗、换水,每一遍螺蛳吐出来的泥比上一遍少,换水间隔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要用好几天的时间。等螺蛳吐干净肚子里的泥再往盆里滴几滴食用油,仍用清水养着螺蛳肚子里的小螺蛳才会吐出来。等螺蛳里里外外都洗干净了,再剪屁股,剪掉屁股是为了容易吸出螺蛳肉,不过有些地方好像是不剪屁股的,所以吸起来费劲一些。螺蛳的屁股是硬壳需要用老虎钳子剪,南方的餐馆会置备专门的工具,在钢板上车出一个洞,大小正好将螺蛳的屁股放进去,钢板设一个底座立着,左手将螺蛳的屁股放进去,右手用钝刀贴着钢板另一边一剁,干净利索快速而安全,比用钳子剪效率高出许多倍。剪了屁股的螺蛳还要滴油再养一会,然后才可以下锅做菜。螺蛳没有脚但是却可以用吸盘一点一点盆里跑出来,所以养螺蛳的时候还要注意将跑出来的螺蛳放回水里。淘洗螺蛳非常费工夫,也相当的费水,还要耐心等好几天的时间,饭店未必肯这样用功去洗,换水这么勤,用心去养。盆里养的螺蛳太多,跑出来的螺蛳没有及时放回水中,未免有死的,死的会发臭不能吃,不过混在新鲜的螺蛳之间难以挑出来,吃到臭的会坏了兴致。市场上也有活的螺蛳卖,买回来自己去养,自家里做,和家人一起享用,就着啤酒小酌不失为一乐事。

2013年5月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