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孩子的记忆之水车

留给孩子的记忆之 水车

高速列车、豪华汽车以及被当成健身用的自行车……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对城里的孩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水车恐怕连听都不会听到。水车不是交通运输工具,从功能上可以说是古代的抽水机,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的水利一文对水车有详细的介绍并画有图例,我一看流泪了,这不是我家的水车吗?长得一模一样。

在我小时候是有抽水机的,不过这种抽水机极为笨重,需要很多人去抬,要抬进到田野里去抽水非常的困难,这么多人抬着沉重的机器在田埂小道上无法行走,只能在地上铺一些粗棍子,把抽水机放在木棍上利用杠杆原理往前撬,一点一点往前挪,后面挪出来的棍子再铺到前面去,如此反复,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不是要抽干水塘或者大面积的灌溉大家是绝不愿意用抽水机,通常的灌溉还得靠水车。我小时候只能见到大水车和小水车,没有宋应星介绍的那么多,也没有宋应星介绍的那么“先进”,借不了畜力、风力或水力,只能依靠人力。大水车有个架子,上面有三个位置,前面还有扶手,对应的有三副脚踏板。小水车简单一些,一个人就可以操作,是用手摇的。以前农村过的是集体生活,村民被编入到生产队里,大家一起干农活,各种收成交公 后全部分掉,很有些原始部落的感觉。江南水乡适合种水稻,水稻在生长时节是不能缺水的。用水车灌溉我们叫车水,大水车架在田野里无遮无拦,大太阳火辣辣地晒着,村民只戴了草帽,坐在大水车上缓缓地踩着踏板,转着大轴带动水车龙骨,每个龙骨都带有一块车板,随龙骨的转动,水被隔在两块车板之间和水车车厢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龙骨如履带般在水车的箱体循环转动,就这样一箱一箱的水源源不断地被从低处运送到高处的稻田里。水车全由木材打造,转轴直接放在木头支柱上,转起来的声音很有规律、不急不缓地响着。大水车靠脚力,坐在架子上两脚交替去踩踏板,犹如走路一般,三人一起显得比较轻松,甚至可以扒在扶手上打盹,这活一般只让年龄大一些的人做。面积不大不是很规则的稻田一般用小水车,小水车车水的原理和大水车是一样的,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用手摇总是比用脚费劲些,不过离村子近可以在偷懒,几个人凑在一起在树荫下“谈白”,多年后我才明白“谈白”是什么意思,与北京的侃大山不同,“谈白”是一个人在讲其他人听,谈的大概多是戏文的内容,“谈白”大体相当于讲故事。

小学一毕业就实行了分田到户,集体的地分到了各家各户由各家自己耕种。初中几年所有的农活都干过,车水当然免不了的。家里置的是小水车,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摇起来显得很费力,有时和父亲兄弟一起摇。暑假最暴热的时候也是家乡短暂的干旱季节,常要车水,毒辣的太阳下要穿厚衣服,薄衬衣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很不舒服,车上来的水稍微凉快些,双脚泡在水里,露出水面的部分被太阳晒得通红,辣辣的生痛,有时干脆不挽裤腿连同裤子一起浸在泥水里。小孩子总不那么安分,我们不大爱听水车有气无力的吱吱拗拗的声音,两人摇水车不时来一段快速的调节气氛,几个小时摇下来似乎没有觉得累过。村里的老人车水却更有情调一些,他们会哼着老调:“车水咯,赚钱哦,赚钱买耙 吃呀……”声音有些悠扬,从空旷的田野传到村子里。

上高中离家很远要住校,农活做得少了,那时已经有了小型抽水机,两个人就可以轻松抬起,后来改进为电动的,一个人就能搞定,村里人都是花钱用电动抽水机,古老的水车也得以正式退出了舞台。想拍个照片给孩子们看看,家里的水车却不知去向了,不过对我来说水车、车水、“谈白”、古老的歌谣……都深深地刻到了记忆里。

2013年5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