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
言为心声
——读冯天敏散文的感受
草苗
冯天敏的散文有丝绸的华丽又有棉布的朴素,适合品读,适合吃着茶品读。读冯天敏的散文集《邂逅一棵树》是一种享受。
电视上播放国民党连战先生到达上海的新闻,老眼昏花的母亲看了以后,连连问我,国民党又回来了?我说是啊,老母亲不相信,说,是打回来的?我说是请回来的,老母亲说,那当年你老汉打的仗就白打了?我也解释不清楚,就说,亲兄弟有时还要打架嘢,老母亲感慨的说,打来打去,死了多少人啊。——《浮光掠影的上海滩》
我喜欢他这样轻描淡写,这样隐忍内敛的表达。把母亲的善意表达得令人感动、令人思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同样我们也可以认为脱离了感受感知的孤立的文字,其价值也等于零。纠缠于语言文字的文学作品都是本末倒置,甚至我希望写作是一块梦境般自由的时间,有限的技巧在那儿死去,无限的心思从那儿流露无限的欣赏角度在那儿生长。写作就是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倾诉与倾听。心魂彻底裸露,文字像衣服失去保暖和遮羞的功能,让心思如月光一样轻轻地、慢慢地、静静地流泻在温柔而又冷硬的天地里。我们阅读一篇好的作品的时候,读的不是这篇作品,而是读着一个人的生命,一个作者生命里流动的血泪。
冯天敏在散文写作上,大都随缘放旷,任性逍遥,在语言文字上言为心声,自然流露,绽放生命的火花,倾诉朴素的感知,每一个文字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只有躬耕人方能“苦乐自知。”
一次我问同事三岁多一点的小女儿:“春天来了,你都看到了什么呢?”她的眼睛扑闪扑闪地告诉我:“春天来了,我心里的花全都开了。”回家后我把她的回答用作题目想写一篇春天的散文,可是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孩子已经把我心里的话全写完了,我的心被全部抽空了一般,于是只好陪着家人到春天里邀请春天回驻到我的心里来。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写春天,我的心没有春天美,没有春天里成长的孩子的心灵美。
漫山遍野的牛羊,迎着太阳奔去,太阳已经笑嘻嘻的站在藏北草原地平线上,看着黑夜消失,看着牛羊活蹦乱跳地吃草,万物在他的照耀下苏醒并茁壮成长。——《藏北草原》
以白桦林为主体,以冷杉、雪松以及各类灌木相呼应的植被,一丛丛地在崇山峻岭层叠展开。被秋色染成五彩缤纷,像是给山们穿的彩色衣裳。以金黄色为主体,红色和绿色以及其它杂色为陪衬,在兰得透明的天空下,嫩黄、鸭黄、橙黄、金黄、次第展开,黄得气宇轩昂,红得酣畅淋漓、绿得苍翠欲滴。树林的色彩鲜亮夺目,山脉的状态大气磅礴,恣意展现大自然超过人类想象力一千倍的审美情趣。——《禾木印象》
美景在心,心美才能写出景美来。冯天敏的心灵是美的,美得让人羡慕、让人嫉妒。
登长城的一刹那间,我突然脚下一个踉跄,直直地跪在了烽火台下,膝盖磕在古长城的千年砖石上,硬生生地疼到心里去。……这一脆,跪出了我心里的长城。——《京都思绪》
这样有质感的文字铮铮作响:
——钢铁长城!我虔诚地跪拜在心中的长城脚下。
一个赤诚至真而又蓬勃至美的生命跃然纸上。
写作是一个不断丢失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回到自己的过程。在有我里丢失自我,在无我里又回到自我。冯天敏在《生命的意思》里喟叹:人生苦短,喜欢文学,寄托精神,仅此而已。走上文学创作的路程是一个付出的过程,就像我们身边款款流逝的河流,付出的是一江春水,收获的只是岸上的沙粒。然而这些微不足道的沙粒却是文学躬耕者精神的家园。
家园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为了生活,我追寻灵魂,穿越尘世,四处漂泊,唯有回望家园让疲惫的心在这里静静地歇息……
有水和土地的地方就会有村庄,就会生长生命,家园是生命的根,谁不热恋他的家园他就不属于人类。人生有许多种选择,但是你永远不要选择丢掉家;人生会遇上很多次失败,但是只要家在,你就不会到达绝境。在《回望家园》这辑里,描述了《父亲》、《二爹》、《外婆》、《四妹》等家族人物悲欢离合的生存命运,文笔质朴、情感浓郁、气息生动、意蕴厚重,呈现出了那个特殊年代里生活的历史和诗歌。是散文的难度和高度的写作。
读冯天敏的散文,不仅是一种闲适的享受,同时还让我庆幸自己邂逅了一位良师益友。
(2014.1.18初稿)
- 自己顶一个。2014-01-23 15:53
- 很好的读后感。推荐阅读。2014-01-23 16:48
- 欣赏!2014-01-23 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