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广场话协和

02-25 作者:竹子

我们在香榭丽舍大街上走着,一抬头就可看见远处有一通高高的碑矗立着。

当我们走近协和广场的时候,首先迎接我们的则是大街尽头,也就是广场入口处两边的两座骏马的雕像。两匹骏马都蹲在高高的台基上。右边(西南边)那骏马前蹄一高一低奋起,后蹄微曲,马头昂起,似欲长啸飞驰。左边(东北边)那骏马也是前蹄奋起,后蹄微曲,似欲飞驰,马颈伸长而马头并不扬得高高,马尾巴拖着,马的那一边有一只人的屈着的手臂在前蹄下露出。其实两匹骏马的边上都有一位勇士在。马需要人来驾驭,人需要马来增速加威。据介绍这两匹骏马原立于路易十四在马利乐华小城的离宫花园里,1794年这两座雕像才离开马利乐华的宫廷花园,被运送到巴黎,而后被安放在协和广场上。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两匹骏马雕像不是真品,而是复制品。原来的雕像真品是雕塑家库斯图(Coustou)的作品,现保存在罗浮宫。其实,我们看到的这复制品也是很好的,这里也浸透着复制者的劳动,也体现了复制者的智慧和水准。

进入广场,我们首先来观瞻远远就看见了的高高的碑。其实这碑是方的,其顶端是尖尖的,而且闪着金黄的光。她叫方尖塔。据介绍,这方尖碑乃是埃及的古文物,估计这碑是公元前12世纪的作品,因为碑身纵向刻有三行古埃及象形文字,记述了拉美西斯二世及拉美西斯三世法老的故事。塔高23米,随着地球的转动,太阳位置的变化使碑在广场上的影子的位置和长短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这碑还起到日晷的作用。埃及的文物之所以竖在法国的广场上,那是友谊的结晶,因为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于1831年把这碑赠送给了法国。这样的碑本来有两座,分立于卢克索的底比斯神殿门口的两侧。现在两个孪生的兄弟已经天各一方了。虽然这是赠品,但是要把这样一块完整的又长又重的花岗石雕刻成的碑从埃及的卢克索运到法国巴黎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里面也包含着许多智慧和劳动。这石碑虽然有点被遗弃的感觉,而且路上也很辛苦,不过非常值得,因为就当前来说,来到法国的这位或许要比它的留在埃及的兄弟风光得多。

广场上很值得一看的还有喷泉。喷泉有两个,分别位于石碑的两侧,大概是在1835至1840年之间增设的。两个喷泉从整体上来说是对称的,场景很宏大,雕饰很华丽。喷泉立于圆形的水池中。喷泉分三层,第一层之上有一个大的托盘,在这个托盘上竖立第二层,第二层之上又有一个托盘,这个托盘比第一层上的托盘小许多,而且这个托盘是向下的。在第二层上的托盘上再竖立第三层。看起来这个喷泉就像一座具有三个圆盘的塔。主塔的第一层有许多雕塑,这些雕塑有坐着的人像,手里抱着鱼类,有船像,船中有鱼,还有鱼像。第二层上也有许多雕塑,有立着的男孩的像,他们手里拿着鱼叉。水就是从鱼嘴或男孩的小家伙里喷下来的。水池里还有鱼的塑像,从鱼嘴里喷出的水喷向第二层托盘,其实也是水池。东北面的喷泉与西南面的喷泉的雕塑像是有差别的,它们分别代表人与海和人与江河的关系。东北面的叫河神喷泉,西南面的叫海神喷泉。据说这喷泉实际上是罗马圣彼得广场喷泉的仿制品。总之,这喷泉的设计体现了当时法国的航海和江河运输的技术。

广场四角每个角的两边各有一座雕塑像,共有八座雕塑像。这八座雕像都是女性坐像,她们的身边放置的或者是手里拿的物品各异,她们是当时法国最大的八座城市的象征。她们分别是:香榭丽舍大街西南的是鲁昂、布雷斯特,香榭丽舍大街东北的是里尔、斯特拉斯堡,靠近橘园美术馆的是波尔多、南特, 靠近现代美术馆的是马赛、里昂。

此外广场上还树有华表式灯柱,柱身上也都有很多雕刻。这个广场是美丽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个广场也是很宽广的。广场的设计规模是长360米,宽210米,总面积84000平方米。视野广阔,环境优美。她的东南就是杜伊勒里花园,向西南远望,越过协和大桥可以透视波旁宫。西北是绿树成荫的公园,穿过去就是小皇宫和大皇宫。东南有克里翁大饭店(l'Hotel Crillon),据说,1778年,法国和美国就是在这个现在成为高级酒店的巴黎克里翁饭店里缔结法美同盟条约及通商友好条约,并承认美国独立的。 这里乃是法国顺应时势讨好美国的重要纪念地。

实际上真正能引发人们思考的不是这个广场的美丽和宽广,而是这个广场的悠久历史。它始建于1755年,是当时任职于路易十五宫廷的皇家建筑师雅克•昂日•卡布里耶(Jacques-Ange Gabriel)设计建造的。工程历时二十年才完工。其间几经改名,比如1763年曾称“路易十五广场”,因为广场是路易十五时期建的,而且广场上有路易十五的骑像。法国大革命时期曾改为“革命广场”。1795年才改为现名。在路易﹒菲利普时代(1835-1838),建筑设计师希托夫(Hittorf)受命对广场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希托夫很尊重广场原设计师雅克•昂日•卡布里耶的创意,只为广场增加一些建筑,广场上的雕塑就是这时增建的。这就体现出希托夫职业道德的高尚。要是放在中国,某些主政者和设计者如果获得了这样的机遇,或许会全盘推翻原来的创意,疯狂地表现自我,目的无非是为自己树碑。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很讲究道德礼仪的国度,为什么某些人们那么不尊重前人,那么疯狂地体现自己的意志。要是自己的创意确实超越了前人,那也无话可说,实际上往往是否定前人的人大多是很平庸的无所作为的人。这样的人即使一时为自己贴了金,最后也是会被粉碎的。

这广场不仅有美丽的一面,而且有其血腥的一面。这个广场第一次染血是在十八世纪末,那是国王路易十六(Louis XVI)和皇后玛丽﹒安托瓦奈特(Marie-Antoinette)被送上设在这广场的断头台。同时被杀的还有1100多名皇室成员以及被认定为保守派的人。千多人被杀,可想而知这里是血流成河了,这就是当时的革命,真正革去了皇帝及其家属的命。皇帝下令建造的代表至高无上皇权的地方竟成了摧毁皇权的场所。历史真是无情。

主持对路易十六皇帝宣判的人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政府实际首脑罗佰斯皮尔(Robespierre)。这个人原先极力反对使用极刑,并曾经为此辞职。可是在大革命中,他却极力主张用极刑来处理路易十六等。他杀了路易十六后,并没有停手,进而又对一切与自己不完全一致的持异见者大开杀戒。其中有一个叫丹东(Danton)的新共和国政府首脑也于1794年4月5日被送上杀死路易十六的断头台。

应该说罗佰斯皮尔是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但是他也没有逃脱被送上同一个断头台的命运。1794年8月,罗佰斯皮尔也在这广场被剥夺了生命。

难道这是对罗佰斯皮尔用极刑处置那么多人的一种报应吗?我想这是荒谬的,但是历史的无情却证明了历史的公正。恕我妄加评论,罗佰斯皮尔当初确实没有必要用极刑处置那么多人的。首恶必惩,是必要的,杀戮过多绝不应该。对持有异议的同伴更不能这样极端。难怪这个广场要叫协和广场。万事都需要协和。尤其人与人之间需要协和,过分强调斗争只能造成分裂和互残,乃至于血腥。我想协和广场给人的启示就应该是协和。

共 1 条文章评论
  • 回复@丫丫:谢谢欣赏!2014-03-04 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