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红包”更要向官员权力开刀

02-28 作者:暮江渔

记者26日从江西省纪委监察厅了解到,截至今年1月底,该省共有1400余名市厅级、2万余名县处级、15万余名乡科级干部进行了自查自纠,各级党政干部主动上交“红包”款达6765万余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涉及“红包”问题案件29起。(2月26日,中国新闻网)

掌权者利用手中权力收受红包礼金问题,一直深受民众关注。传统意义上的红包礼金,多是一种人情往来的寄托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常常借以这个名义向掌权者行贿,使得这种传统的礼俗变了味。回顾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例,不少经济案件都涉及红包礼金问题,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狠刹这股不正之风可谓刻不容缓。

此次江西省开展的清剿“红包”专项行动,可谓是向久治不愈的“红包”问题挥出了重拳。经过近半年的专项整治,共对17万余名干部进行了自查自纠,各级党政干部主动上交“红包”款达6765万余元,效果不可谓不显著。然而在我们为其所取得的成果大呼称快的同时,还应清醒的认识到,收受“红包”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一收”“一退”那么简单。

正如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会员卡专项清退活动会议上指出“会员卡虽小,折射出的却是作风建设的大问题,反映的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其实,领导干部收受红包、礼金,也和收受会员卡一样,反映的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实质上就是腐败。也许有不少干部在“红包”专项治理期间,会老老实实,遵纪守法,但是一旦专项治理结束,又开始管不住自己的“手”,依然缺乏做一个“两袖清风”“一心为民”好干部的意识,也还是对“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含义理解得不够透彻,认识得不够深入,如此,就难保这股腐败歪风不会卷土重来。

由此看来,要想彻底根治领导干部中违规收受“红包”的不正之风,单靠几个时间节点上的专项整治,恐怕难收实效,唯有形成长效机制方为上策。一方面,要加强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纪律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使其能经受住权力、金钱的考验,真正做到“不愿收”。另一方面,要限制住官员手中的权力,加快推进干部人事制度、财政制度和权力运行制度改革,变“长官意志”为“公众意志”,规范和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使得想送“红包”者“无需送”。最后,还必须建立操作性强的惩戒机制,让收“红包”者,有职务的,要丢“官帽”;没有职务的,要受处分、丢面子,让想收红包者“不敢收”。如此多管齐下服用“长效药”,才能将横行官场的“红包”病毒彻底消灭。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