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给我的苦与乐
我喜欢在文字中漫游。我不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或什么样的回
报,当别人在唱歌跳舞,打牌喝酒的时候,我在辛苦的编排着文字,
苦并快乐着。
记得,上初二的时候(那年十三岁),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把自己
认为可以的文章,投向全国有名的刊物,并且幼稚的等着刊登与编辑
的回复(大的刊物一般是不退稿的),结果杳无音信。虽然有些失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有些迷茫但我并没有放弃。直到技校将近毕业,我投向北京东四十二
条好像是《辽宁青年》的杂志,那位好心的编辑给了我退稿,点评了
诗歌并说明不恰当在那杂志上发表,鼓励我向当地的报刊或杂志再次
投稿。那篇退稿让我高兴了很久,并经常拿出来看看,很珍贵的收藏
着。直到十多年以后在搬家时才丟失。那退回的稿件就是后来发表在
《新诗人报》上的那首《今天才是希望》
后来我把投稿对象放在了省、市及大型企业的报刊或杂志上。那
时有十几首诗歌发表在鄂钢报上(当时分配在武汉省冶建下属一个装
潢公司学徒,公司基地在鄂城)。直到91年获得《年轻的梦》征文三
等奖,引起了领导的注意,特别是主管生产的刘副主任(那时公司是
主任制后来才改为经理)每到工地都会找到我,说上几句话或摸摸我
的头对别人说:“这小伙子不错”。
在投稿的过程中让我认识了很多的朋友(那时没有网络都是书信来
往称为“笔友”),正应了那句“不曾谋面,却是知音”。那种友谊让
我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同年九月在笔友的一再劝说下,我领了一
个月的工资(人民币126元),登上了北去的列车,到吉林省作家进
修学院为期二个月的短期培训。在那里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做着文
学梦的青年及十多位成名作家(如名誉院长公木老先生)。在培训期
间借下了同学一百多元的生活费,回家的车票也没有着落虽然苦但很
快乐。
在培训后,虽然只有二个月时间却让我进步不小。92年至95年之
间,短短几年我入选了《中国新诗人二百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几种征
文中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并有诗歌选入陈韶华主编的诗集。
后来在投稿中因一次发表的作品,在作品前面加上了别人的名字
(文/某某、艾缤纷)那种不劳而获的人,让我非常生气,发誓不再投
稿。加之企业进行体制改革,一气之下失笔经商,在商海沉浮中虽然
创下了亿万财富,但对文字还是有着深深的眷恋。
再后来兴起了网络投稿,在朋友的教会下经常有文字在多种网站上
发表,包括中国作家网。
现在有一家出版社说出版我的文集,被我婉言拒绝了。不图名,不
图利就这样我在文字中辛苦地编排着,虽然苦但很快乐。
14·3·3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