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乐(二十四)《读中国文化的命运》

03-15 作者:江边鸟

(之一)

今年,我看的第一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的命运》。

梁先生久闻大名,这倒不是很久以前就读过他的著作,他的著作现在读起来也要认真思索。而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时我才十几岁,就听说他敢当面顶撞毛主席。那时候毛主席是永远不落的红太阳,对他老人家稍有不敬就有杀头的危险,他竟敢在大会上与毛泽东激烈争吵,直到有人在会场上大喊梁漱溟滚下台。难道他有孙悟空的三头六臂?我便深深地记住这个名字——梁漱溟。

其实,到现在我还是第一次读他的著作。梁老先生是大家,如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等。这些学问都很高深,不是一个小青年能看懂的。何况,那时候他的著作估计也不会在书店里出现。当时,思想家、哲学家这些桂冠只能毛主席一人顶戴,其他人稍敢染指,就会把顶戴桂冠的那个家伙砍掉。更何况,全国人民也是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也是一千个不买账,一万个不买账!我当时算是一个小愤青,对梁漱溟义愤填膺,认为他罪大恶极。我想尽办法找来了毛主席的《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一文,读后更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方面被他老人家不容置疑的口气、犀利的言辞、断然的结论所震撼。另一方面我也对梁漱溟产生了敬意,也有些敬佩,——这是个有骨气的人。

此后,我对梁漱溟这个名字就格外留意,但他却消失了。直到1972年底,全国掀起“批林批孔运动”时,报纸上登了批判梁漱溟的文章。那些批判文章说,他与孔子有着割不断的“阶级感情”,他竟敢说林彪和孔老二没有什么关系,他只批林,不批孔等等。那个时期,各个报刊大批梁漱溟的文章连篇累牍。当时有人问他有何感想,他铿锵有力地回答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个有自己意志的人。

后来,文化大革命结束。还在1976年,梁漱溟就在政协会议上说:”文革”的祸因是治国不靠法治而靠人治“。在1979年初,全国第五届政协会议上,梁漱溟当选为政协常委。他在这次会议上再次向“文革”开火。据说,当时公开讲话否定“文革”的还没有,梁漱溟是第一个。——这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令人肃然起敬。(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些年,我很关注梁漱溟,知道他的志业在于沟通中西文化鸿沟。“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这是他一生的使命。 梁漱溟孜孜以求的两大问题:一个是现实问题,现实中国的社会问题;他为”中国问题”,探求了一生,行动了一生,但他没能看到”中国问题”的真正解决。还有一个是超现实的问题,形而上的问题。即对人生的怀疑、烦闷。他以儒家学说缓解、解决了人生问题,他认为中国式的人生意趣,不再是“人生是苦”,而是抱持一种谨慎的乐观态度。

这些是我对梁漱溟先生的大概了解。

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他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书对此多有论述。他写到中国自从明朝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李之藻翻译了《谈天》西方化才输到中国来。到清朝咸同年间又西方输入了火炮、铁甲、声、光、电等科学和技术。那时的人都想西洋的这些东西搬到中国来,以为这样中国就可以富强了。及至甲午之役,海军全体覆没,大家才觉得光拿过这些东西还是不行。于是,有识之士开始想变法,一方面废科举,兴学校,建铁路,办实业,另一方面留意到政治制度上,有了立宪论与革命论两派。辛亥年革命成功,实行了西方的共和体制,但这种体制实际上在中国仍不能实现,这种政治制度始终没有安设在中国。这样,便有人进一步觉悟,以为政治的改革仍是枝叶,还有更根本的问题在后头,那就是文化。

他认为:”中国人民在此西方化政治制度之下仍旧保持在东方化的政治制度底下所抱的态度。东方化的态度,根本上与西方化刺谬;此种态度不改,西方化的政治制度绝对不会安设上去!“

他认为:东西是 条不同的路: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静的、科学的、数学化的、可分的。一方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动的、玄学的、正在运行中不可分的。

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没有经过许多层次阶段,而是一步登天;所以现在只有等着人家前来接受他。否 则只是一个古董,人家拿他无办法,自己亦无办法。:

我对梁先生的看法深以为然。梁先生的这些论断是在九十多年前提出来的,到现在仍然有现实意义。任何一个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都有其文化的支撑,现在的中国,不少人仍然是儒家文化占主流地位,他们在思想深处仍然希望明君主政,在理念上仍然要维护君臣之纲。他们以为所谓“立法”便是织网,如前些时候的重庆。有此认识,离现代化的民主、法制相差甚远。现时的网上,有些人盼大救星转世,要实行像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大同社会“。这些人是画饼充饥,把理想当饭吃。而有些人要西方的民主法制,他们忽略了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这些人是望梅止渴,看他人的饭碗咽自己的口水。

看了大师的书,有了些大想法,竟说起了大头话,讲起了大道理。打住!打住!

不过,该书说,有人认为两种文化不可调和,提出:要全盘西化!也有人希望调和融通,但如何调和融通,至今也没有好办法!

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的命运》接下来分析了中西文化之不同。(待续)

2014年3月12日于北京密云水岸鸿巢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