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深刻真的很难懂?
鲁迅的深刻真的很难懂?
夏延民
据大媒体报道:人教版初一上学期教材中鲁迅的作品《风筝》被删除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争论。各方说法莫衷一是,笔者以为,别的作家文章被删除了,没有引起争议,唯独鲁迅的文章退出有争议,这本身就说明了社会大众的态度,更说明鲁迅的文章很有意义。
据此有人给出的解释说鲁迅的作品是40岁以后写的,太深刻孩子们理解不了。《论语》是孔老头2000年前写的,难道要领会其要义,孩子们就得先返古不成?唐诗宋词呢?比鲁迅的白话文作品相比,那个更抽象?是不是也一并删除?文言文呢?深刻倒不见得,那之乎者也孩子能懂吗?是不是据此也应该删除?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一个初中生难道不应该据文而掌握辨别事物好坏的能力吗?教给孩子们什么?或者让孩子学习什么,孩子们做不了决定。但是国文教育必须确定一个被公众所认可的教育目标。删除鲁迅的文章是小事,但是国文教育的整个主旨要明确和清晰。应试教育之下,要说语文教给了孩子多少独立辨别事物的能力,这个真的不好讲。但删除鲁迅的文章,至少“深刻孩子们不能理解”这样的理由有些牵强。
鲁迅及鲁迅那个时代的作家有属于那一代作家的烙印,鲁迅的批判精神也好,鲁迅的救赎心怀也罢,都是时事催人生的结果。他的深刻也是时代赋予的,也说明那个时代容得下一个批判的作家,一个唱反调的作家。不然,鲁迅等不到40岁写深刻的文章,就已经被祭了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相比较鲁迅文章的深刻,风华雪月的文章固然更令人愉悦。但这种愉悦很肤浅,近乎有些无病呻吟。通过语文教育,还得为孩子树立点精神,了解点如何来应对社会,如何思辨社会问题。
孩子们不需要有多么的深刻,但是面对这个“深刻”的社会,也不能一味的深刻不起来。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深刻至少可以从思想的角度决定国家未来的方向。毕竟生活除了轻松,更多的是沉重。早点让孩子有心理预期和准备,或许他们会给中国一个惊喜的未来。
鲁迅的深刻真的很难懂?恐怕有人是怕孩子真的弄懂也不一定。一个作家,活到身后多年,还令人胆寒的地步,确实赋予了文字以灵魂和令人心悸的寒芒。
- 是当权者 害怕2014-03-21 14:54
- 推荐阅读2014-03-21 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