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神---广州印象之一百六十六

04-03 作者:白说废话

皇恐滩在江西万安县境内,是千里赣江十八滩的最后一道锁口,水流湍急暗礁林立。伶仃洋是珠江口的水面,烟波浩渺一望无际。二者相距千山万水,却因一首著名的诗词连在一起了。它们都见证了一个末路王朝徒劳无益的垂死挣扎,和一个彪炳青史的英雄诞生。

英雄是个悲剧,不论是对他自身,还是对全民族。英雄只在两种环境下出现,一是在民族灾难最深重的时代,一是在政治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是不需要英雄的,这时若再出现英雄,对社会就是极大的危害,简言之,不是成了政府的罪犯,就是成了人民的公敌。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不仅需要英雄,而且需要份量极重的英雄。假如历史没有诞生出来,人们就会自己制造一个,以安慰失落的民族自尊心。

宋朝的灭亡极其惨烈,古今中外罕见。五岁的少帝为了临安免遭屠城而降,更小的弟弟在颠簸的行船上继位,一日数迁,一日数惊,终于惊悸过度早夭。又一个最小的弟弟接过了皇冠,不几天,遇上了崖山惨败,被陆秀夫背着跳海死了。照护二子的谢太后心如死灰,拒绝了张世杰另寻宗室,以图东山再起的建议,也投水去寻孩儿去了。随行的十多万军民,面对杀气腾腾的元兵无一投降,全部蹈海壮烈殉国。连幼帝的宠物,一只会说话的鹩哥,也喊出了我去也的凄切声音,挣脱了绳索,把鸟笼一起带到了海里。噩耗传到硇洲岛,皇宫里的乐器不吹自鸣,不拉自响,弓弦最后不动自断。一片惨痛,一片悲戚。

这不是迷信,而是一场大悲剧引发的天人感应。崖山海战,诞生了两个千古传诵的民族英雄,一个是负帝蹈海的陆秀夫,一个是指挥战斗到最后一刻,失身落水的张世杰。但这还不够,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还不足以代表整个民族的各个阶层。张世杰早年是从元朝逃宋的军人,虽然忠于大宋,但他一辈子只搞军事;陆秀夫地位够了,也是当朝宰相,但他在文坛上威望不足,也没有气壮山河的诗文。只有一个文天祥,状元出生,地位威望都有,桃李遍天下,而且,他于年前就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蒙古铁骑俘获。只有他,才能成为一面抗元的大旗。他活着,天南海北的仁人志士会汇聚在他的麾下;他死了,他的精神将鼓舞更多的人投入抗元的斗争中去。

然而,他没有没死,反而作为元将张弘范的座上客,目睹了崖山海战的全过程,而且参加了张弘范的庆功宴,尽管是身不由己。这足以使江南父老忧心忡忡,担心文丞相会有辱名节。他的一个叫鼎翁的朋友就说,崖山输给了蒙元,气节上不能输给蒙元。文丞相不死,遗臭万年倒不会,遗笑万年很有可能。

他的学生兼战友王炎午,就写了一篇生祭文丞相文,在解送文天祥途径的江西境内沿途粘贴。这篇文章洗练凝重,气势磅礴,代表了江南士子的心声。文里直呼文丞相:虽举事率无所成,而大节亦已无愧,所欠一死耳。按时间倒算,文天祥死时四十七岁,入狱四年,被俘时仅四十三岁。苦难深重的民族需要一个极有分量的英雄来鼓舞民心,提升士气,而儒家的忠君传统也需要树立一个千古楷模,二者合力,就把一个年富力强的人推向神坛之上。让文天祥成神,只差一个步骤了,那就是文天祥必须杀身成仁。至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传统文化里是不存在的。集体的需要,就是最高的利益,悲悯在这里一钱不值。(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不仅昔日的战友学生和江南全体士民参与了这一造神运动,就连降元的南宋君臣也在添火加油。他们受元世祖所派,到牢里劝降文天祥,往往说不了几句话后,就满面羞愧无言以对。他们自己的名节有亏,却也对故国心存感念,同样希望出现一个高山仰止的英雄,给逝去的时代划上一个句号,让历史不留下遗憾。九岁的宋恭帝劝降不成,泪流满面,连说卿保重掩面而去,也从侧面表达了对文天祥的敬重。抑或,也是对他舍身取义的行为一种无声的支持和怂恿。

文天祥是神吗?或许他本来就是神,不需要全民塑造。他在回复张弘范的诗文里就表明了自己的心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他却真不是神,他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早在数年前,他已经被排斥于中枢之外。朝不保夕的流亡朝廷,依然充满中国政治的顽疾,党争和内斗。 他一个文人在外领兵,虽然初期取得过几次小捷,但随即先败惶恐滩,再败空坑,一二十万勤王兵组成的督府军损失殆尽。大宋气数已尽,他被俘前仍在招兵买马,准备接应硇洲岛的皇室。明知可为而为之,是顺天应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抗天逆命,结局早就注定了。

如果他没在崖山海战前被俘,也没在崖山海战中捐躯,他会怎么活过生命的另一半岁月?历史不能假设,我们后人却可以假设,而且历史也给了另外的参考答案。他的两个弟弟都降元了。大弟弟文壁是惠州知府,在疆土尽失的宋末,知府的重要性大于当时的路和后世的省。不是朝廷特别器重的人,很难谋得这一职务。文天祥兄弟手足情深,他的家就安置在文壁旁边,两人经常彻夜品茗交心。投降的与作俘的两兄弟在广州告别,该引起世人多少联想。文天祥妻儿老母全死于国难,却没有获得满门忠烈的荣誉,就在于两个兄弟的降元。文天祥不是沽名钓誉的道德家,为了不绝宗祀,他是赞同弟弟的投降行为的。

牢狱四年,江南士民的心全悬在喉咙眼,生怕众望所归的文丞相一朝失足,使造神运动半途而废。在他的家乡江西吉安,真出现了借吊唁文氏老母,生祭文天祥之事件。

好在忽必烈耐心用尽,亲往兵马司监狱劝降,许以元丞相的高位,不果,下令杀之。翌日,文天祥从容南拜,殉国于刑场。

消息传出,大江南北一片欢腾。或许这个词说重了,但肯定是如释重负。写下生祭文丞相文的王炎午,妙笔生花,再写了一篇望祭文丞相文。文中说:今夕何夕,斗转河斜,中有茫光,非公也耶。文天祥终于回归神主之位了。

写完,他掷笔于地,长笑三声出门,成为遐迩闻名的大宋遗民,又潇洒地活了四十年。

共 1 条文章评论
  • 欣赏!英雄只在两种环境下出现,一是在民族灾难最深重的时代,一是在政治统治最黑暗的时期。2014-04-05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