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意义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首出自于《增广贤文》的诗句是人尽皆知的用来比喻时间珍贵的名言。然而,对于这句名言到底出自何处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新版《辞源》里“寸阴”的词条下引用了元朝同恕的《矩庵集》,其中有一《送陈嘉会》诗,诗中所说“尽欢菽水晨昏幕,一寸光阴一寸金。”但后来被证实并不是这句名言的最早出处。通过查询各方资料,最后在《全唐诗外编》上册中的《全唐诗补遗》卷十四发现载有王贞白七绝诗《白鹿洞二首》,其中第一首就是《白鹿洞》一诗,诗中便有“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诗句,唐末的王贞白比元代的同恕要早出400多年,显然这首《白鹿洞》当是“—寸光阴一寸金”的最早出处。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诗的大意是:天和地是可以万古常在的,可人是不能再活一次的。人生大概只有一百年,时间是很容易过去的,侥幸能够生于天地之间的人,不能不享受一下生活的乐趣,也不能不担心自己会虚度时光啊!
晚唐有位大诗人叫:王贞白,著有《灵溪集》7卷行世,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中国文学家大词典》和《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等人物辞书均有条目介绍。据传《灵溪集》收王贞白自选的诗作300篇以及文、王贞白七绝诗《白鹿洞二首》赋、自序等,惜因年久散逸,《全唐诗》中仅存王贞白诗1卷计73首,今《全唐诗外编》据《文苑英华》、《唐诗品汇》、《永乐大典》等书籍增补12首及散句若干,此外据广丰县横山镇山头村王姓宗谱《三求王氏宗谱》所载,也另有10余者散逸之作,共计有近100首诗传世。王贞白的诗在唐末声名远扬,其文学地位在历代均获很高评价。宋人潘若同的《郡阁雅言》说:“贞白,唐末大播诗名”。元人辛文房所作的《唐才子传》称王贞白“学历精赡,笃志于诗,清润典雅,呼吸间两获科甲,自致于青云之上,文介可知矣”。五代人孟宾于在《碧云集序》中把王贞白与同时期的著名诗人郑谷并称。而在唐代当时,与王贞白同时代的王定保(公元 870— 954)也在《唐摭言》中评价说:“然如王贞白、张蠙诗……,皆臻前辈阃阈(达到前辈的水平)者也”,将王贞白置于张蠙诸人之前。由此显见王贞白在唐末诗坛上的地位与影响。王贞白平生作诗很多,亦颇自负。他的《寄郑谷》诗道:“五百首新诗,缄封寄与谁?只凭夫子鉴,不要俗人知!火鼠重烧布,冰吞乍吐丝。直须天上手,裁作领披。”郑谷在王贞白登第后不久去世,唐末时声名盖蕊,王贞白作为晚辈自然视其为偶像。然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同时期诗人,在王贞白看来则都是一些“俗人”,甚至没有品评郑诗的资格。王贞白年纪轻轻就已如此自许,倘若在诗坛上没有一定的声誉,当不至于如此狂妄。同时,“新诗五百首”也说明了他诗的数量之多,证实了他平生的确“笃志于诗”。王贞白传世不多的诗中颇多佳作。譬如以写景而论,其诗笔致清婉,清俊自得,每有独到之处。“虹截半江雨,风逐大泽云”(《雨后登庾楼》),描写江湖气象,视觉开阔,意境高远:“边声动白草,晓色入枯河”(《从军行》),描写疆场景色,有声有色,苍凉壮阔,其意境比之岑参的“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有过之而无不及。
王贞白一生作诗无数,家喻户晓的名句还是“一寸光阴一寸金”。有一天,他在白鹿洞作诗,写下了一句诗“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其意是:我读书读得都忘记了时间,可是忽然发现春天都快过去了,时光就像是金子一样,真是非常的宝贵啊!后来,“一寸光阴一寸金”成为一句劝诫人们珍惜时间 的名言。“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若果常想想我们的生命也很有限,就不能会把光阴虚掷。三国的董遇,知识十分渊博,人们都很敬佩他,纷纷前来请教学习方法。董遇告诉他们说:“学习要利用三余,所谓三余,就是三种业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时之余。”人们听了他的话,都觉得深受启发。海伦·凯勒曾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应该做些什么?其实冥冥中一定有无数的声音在说:“假如给我三天生命,我也做许多许多.......”及时享乐是一种生活方式,但这是动物的生活方式。我们既然生而为人,为什么不珍惜做为人的这部分的独特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