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之舟灵畜骆驼志

03-08 作者:欧阳克俭

大漠之舟灵畜骆驼志

欧阳克俭

岁在庚寅,远赴西域,蹈袭敦煌。

入窟参佛、登山听沙、临泉观水,三桩心愿,在短短一天的行程中完成。

佛窟、名山、圣水,三大胜景,在一个绿地面积不到十分之一的“大漠之洲”里尽瞻。

而此番,我想得更多的是,于胜景,自是早已有了诸多的智者为之抒怀泼墨;然于人之眼中的畜类其如骆驼,却鲜有人专力为之付诸笔墨和情感。于是,我便决计要将自己的目光和笔触更热切地投向和敬献给眼前的骆驼们了,权以作《大漠之舟——灵畜骆驼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夏末初秋时节,西域的高空,云白天蓝、气候干燥、风大劲爽。

从吐鲁番坐火车至敦煌,硬卧下铺票价103元。晚上11时57分发车,行程近10个小时,于次日上午9时抵敦煌东北之柳园火车站。接站的是位姓杨的女士。

这位姓杨的女士,生之当地,面对大漠,或许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如木之葳蕤易长,秀之成林,于是便有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杨秀林。

以貌取之,秀林女士虽然算不上一见就能攫住人心的那种漂亮女子,但其个儿高挑,穿了一件橘黄色的T恤外套,束着一把咖啡色微卷的秀发,颧骨稍凸,脸型骨感,身形紧凑、匀称而不失丰腴,且有着一双俏媚的眼睛,说话嫣然夸张,略带卷音,爱笑,齿白唇阔……总体上应算一个内在丰富、睿智可人的女子。

她即是我们此次入甘旅途的全程导游了。

西北的早晨,太阳不像内地起得早,时过9点,天色仍觉朦胧。高风忽忽,气飒携劲,颇让人觉出几分高原的寒意。

不知何时,竟然恍惚觉得有悠悠驼铃之声从耳畔传来:“叮当—叮当……”

曙光初露,万丈新霞,一支驼队,正沐浴着朝暾从大漠深处奔我心中踏踏而来,我的思绪自然也早已寻了那“噗嗤—噗嗤”的驼足迎迓而去……

秀林女士,却先要张罗早餐,以暖和身子。出了站门,就地选了前方右侧不远处的一家小店,一碗当地正宗的羊肉面,外加一只鸡蛋、一小碟泡菜,价格不过3元,味道浓厚而纯正,价廉物美,远非内地可比。

在柳园等不及休整,便随了导游驱车向南奔去。至敦煌百十公里的路程,费时不过2个小时。

登莫高窟、攀鸣沙山、赏月牙泉,逶迤一路,时光似水,乐不思归。

经敦煌先至其东南面的莫高窟,行程仅二十几公里;如果直奔鸣沙山、月牙泉,则不过四五公里。

敦煌,属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的“大漠绿洲”里。东边是嘉峪关、酒泉,西北边是玉门关、罗布泊、楼兰,南边有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西南边是阳关和祁连雪山,东北与柳园相邻,正北乃可通新疆的哈密。总面积3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面积就占了95.5%;绿洲面积仅为1400平方公里,占不到5%,真正的“大漠”之地。

虽说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敦煌如今却属中国距离沙漠最近的城市,已尽显现代都市的繁华和纷扰。

一箭之遥的东南边,即是莫高窟,去之不过个来时辰;再折西南向,就是早已闻名的鸣沙山、月牙泉了。

在无边的沙丘上,我在追寻着一艘“大漠之舟”…… 三五峰,抑或是一群远足的骆驼,急切地向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一寸一寸地靠近。

过去,在内地是极少见到骆驼的。偶尔见到一次,也不过一两峰,那是马戏团饲养来专供人们购票观赏的,再就是在动物园里见过这种 “庞然大物”。第一次“零距离”与骆驼接触,是九十年代初期在内蒙古的赤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昔日在沪上求学时的同学崔英君热情相邀,并专程陪同,我们一起游览了当地的名胜——红山,并还骑在高大的骆驼背上留了影。

爬上山腰,皮鞋里总觉得有抖不尽的沙子。实则,那只不过是红山沙化所形成的一些沙粒罢了。抬眼近处,满是苍翠盎然的柳树、杨树、榆树和一些不知名的花草植物,不是想象中的沙漠。真正的沙漠,即距离赤峰市区最近的勃隆克沙漠,位于翁牛特旗的乌丹镇,相去赤峰市区还有百十公里的路程。

不见牧人,只有二三峰骆驼闲散在一座蒙古包前的沙地上,不紧不慢地反刍着。体态高大,却并不显得威猛,皮毛一点也不光鲜,灰头土脸、疙疙瘩瘩的,一副蓬头垢面、懒懒怏怏的模样……崔英君告诉我,那只是风景管理处饲养来作为运输工具之用的“家畜”罢了,工作人员也偶尔用它来为熟识带来的客人提供观赏照相留念之用。真正的骆驼,那得到真正的沙漠去才能看见。由管理人员牵着,并在其帮助下,我第一次骑乘这种庞然大物照相,心里着实还存有几分敬畏之意呢。

次日,崔英君夫妇执意要陪同我这个来自大西南的老同学去乌丹镇看看勃隆克沙漠。但由于从北京来前就已预订好了返程的机票,时间上已不允许,为了不爽归期,只好留下遗憾以待来日。

因此说,此行,我是怀着梦想和希望进入鸣沙山、月牙泉的。

鸣沙山属于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沙漠一眼望不到边,方圆百十公里、数百公里;而骆驼,则动辄二三十峰、七八十峰……

直到这时,我才算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沙漠,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漠骆驼。

然而,眼中所呈现的“大气象”,只不过是当下兴起的旅游行业中人工役使骆驼的一个繁丽之象罢了。

联想近日来的西域之旅,数千里的途程,何曾见过这种情形?于是,感喟不已:“过去常听说,进入西北大漠之区,经常会遇到迎面而来的驼群,少则几十峰,多的时候可达数百峰。”当今,为什么见不到这么庞大的驼群了?

此时,我在心里兀自发问,若不是眼前所见乃至未见的骆驼们用自己的骨骼和肉身化作“大漠之舟”,为敦煌这座“塞外绿洲”运来一道道自然的“生物屏障”,繁荣了这昔日“丝绸之路”所经之塞边重镇的话,时光最终吞噬的不仅是月牙泉、莫高窟、敦煌,甚至还会有境内那些星罗棋布的古城遗址、古道长城、烽燧驿站、石窟瑰宝……无疑,被吞噬的也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流沙及其人类和骆驼们自己。

“吞噬”的魔咒既已起誓,毁灭和消亡只是迟早之间的事。

一如我等忧心“鸣沙山”,终究有一天会将“月牙泉”吞噬了一样,这已绝非我等痴人在做“杞人忧天”的春秋大梦。

诚然,“忧天”的题旨尤显庞大,也觉得过于空泛。于是,“痴人忧驼”的宿命,便骤然成了我等愚昧文人心头的梦魇之引。

如今,我以为,要想保护“骆驼”,仅将野生的骆驼纳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的举措已经显得十分乏力。眼下,恐怕连作为家畜饲养的骆驼恐怕也已成为了“濒危动物”。

2002年6月24日,新华网转引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则资料显示:1998年,全世界有骆驼1908万峰,但双峰驼不足150万峰。我国的双峰驼1981年为64万峰,达到最高峰。之后,从1982年至1998年的16年间,全国双峰驼的数量以每年7.1%的速度一路下滑,到1998年全国双峰驼总数下降至了32万峰。以乐观的估计,全国的骆驼目前也不超过25万峰。

2003年12月17日人民网也曾有过报道:宁夏吴忠有一家屠宰场,一晚上屠宰骆驼的数量就达70-80峰,以供应整个西北地区的骆驼肉市场。

2002年6月新华网又曾披露:有名的“骆驼之乡”阿拉善盟,仅2001年,骆驼就骤减了3.1万峰,该盟的一家肉联厂,一年就宰杀了6500峰骆驼……

时代飞速发展,随着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崛起,悠然的驼铃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滚滚向前的速度,古老的骆驼运输方式逐渐被取代,最终会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不禁让人想起“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卸磨杀驴”等一类用来考量世情无义并带有血腥意味的词汇。

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病树后面春已无啊!

啊,曾经在瀚海大漠劈波斩浪,扬帆远行了千万年的“大漠之舟”,一经“搁浅”,留给世人的注定只有无尽的惆怅和戚戚的怀想。

在漫长的西域旅途中,因为怀着对曾为古代西域文明作过重要贡献的骆驼们的无限眷恋和敬畏之情,天山脚下、火焰山前、葡萄沟里,踯躅于吐鲁番盆地、徘徊于交河故城、逡巡在莫高窟内,昂首俯身、上下寻找、左瞻右觑,寻寻觅觅、觅觅寻寻……

可想而知,一切过往的信息都难再以真实还原,一切陨落的翅膀都难再以赫然腾飞,一切消逝的声音都难再以嘎然复响。

从而,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仔地珍惜当下的时光,不去仔细地熟悉和研究一下眼前这些于我来说尚属十分陌生的领域,及其于心久已敬畏有加的骆驼们呢?

莫讥古之“杞人忧天”,且笑今之“痴人忧驼”。我不能不忧心,生怕这些可贵的“灵畜”们,会于刹那间的不辞而别,远我而去,永无再见的机会。

关于骆驼,行前已查阅过一些资料,记载林林总总,浩如烟海。其如,《尔雅》即云:“驼,奇畜也,皆有两峰如鞍。其足三节,其色苍褐,负物至千斤。”晋人郭璞亦道:“驼为奇畜,肉鞍是背。”李时珍《本草纲目》则又称“驼状如马,其头似羊,长项垂耳,脚有三节……其力能负重,可至千斤,日行二三百里。”《博物志》又说:“敦煌西度流沙,往外国千余里无水,时有伏流处,人不能知,骆驼知水脉,过其处辄停不行,以足踏地,人于所踏处掘之即得。”《北史》也曾记述“西北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风之所至,惟老驼预知之,即预鸣而骤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候。”华希闵《骆驼赋》则描述骆驼“气骨儡危,形貌坡陀。”《辍耕录》又告诉我们:“沙漠雪盛,令驼迭其身,终夜不动,用断梗架片毡其上,而寝处于下,暖胜肉屏。”……

以上众多的记载,稍作归纳,让我初步懂得了三点常识:一是骆驼体格高大、雄健,性格淳厚、温顺,具有载物、负重、远足的功用;二是骆驼身形、体格、习性独具特点,具有预报大风沙暴,测知泉源水脉的本领;三是骆驼还有舍身救主的善良和忠贞,能为主人提供抵挡、防患风沙的“驼身屏障”。

同时,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古人的记载,无非是为了复述一个早已经被求证过的事实:大漠戈壁,生存环境异常艰难、险恶,骆驼于人极具重要性。置身瀚海戈壁,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须臾都离不开骆驼。

人之于驼,有之则生,离之则死!反之,驼之于人,却有之则累,离之亦活啊!

噫吁戏,从古至今,人之于驼,求诸者多矣!驼之于人,馈之者尤其多矣!

然而,文人墨客星星点点的记载和描述,其形其情,于今尽管多已化作了无声的故纸黄册,但更多的信息却已默然风散,覆水难收。好在现实环境里尚还遗留下不少鲜活的身躯足蹄和热息音声,尚可以资我等与之对话交流。

但愿能借时间之眼,多让我看清楚和想明白一些时空之事,多琢磨透彻一些自然天道和世间人尘之理。

瀚海大漠,沙丘绵亘、沙峰入云、沙烟张天……了无生机。

难道骆驼们,真的已然沉入了寂静的历史和浩淼的时空深处了吗?

难道骆驼们,真的是绝尘一骑,像一粒单向度的箭矢射向了无涯了吗?

正待发问,忽觉眼前一亮,已幻成一景。

沉寂了千万年、一望无边的大漠瀚海,在金黄的沙漠、金黄的太阳、金黄的骆驼,以及金黄色的胡杨林的映衬之下,一个天造地设、完美和协调,令人着迷的画幅便在远处影影绰绰、依稀出现了:

穿透荒原、漫过流沙、撕破沉静,一溜驼队欣然摇响空灵的铃铛,悠悠然然纷沓而来……

沙漠与天空澄明而富美,人与骆驼祥瑞而纯净,自然与红康平而和谐。

这岂止仅是圣者的神性、德者的才情、仁者的风范?

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纷争、没有阴谋、没有陷阱、没有杀伐,充满理性与智慧的无限光辉和自律约束,充满人性与物性的无限柔情和诗情画意……

不管骆驼们会不会在时空长河里的某一天,抑或会在生命远行的某一刻悄然间转瞬即逝,远离这个世界而去,我们永远不会再度重逢。于今,既然上苍赐我,我就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地珍惜和抓住眼前能够近距离的观察骆驼这种畜类并与之交流和对话的际遇。

“嗨—骆驼—我的朋友—你们还好吗?”

高猛的身躯、硕大的头颅、俊美的四肢、赤兔的嘴唇、灵鼠的眼睛、笃牛的蹄子、奔马的长鬃……

以面相之,骆驼似为凡物,实乃灵畜。

从生的意义上来说,骆驼一定堪称戈壁大漠强大、德厚之物!从死的意义上去论,骆驼也定当是大漠戈壁忠贞、仁善之魂!

大漠无际,有限人生,我等人类,得之灵畜为伍足矣!得之为朋幸哉!

骆驼的腿长脚健、皮厚蹼粗、蹄圆扁大,以使其能够在滚滚流沙乃至冰雪之上负重远足,行走稳健,不致陷落。

骆驼的鼻子深长肥厚,孔内须毛浓密,鼻翼可自动调控气息,让“鼻门”翕张自如,从而能将狂妄的大风、坚硬的沙砾御之鼻门之外,流浪于浩渺大漠烟尘之中。

骆驼的耳朵里同样有着密生的耳毛,孔内有挡风的膜瓣,能够随风就势,灵活转动,以掩蔽风沙雨雪。

骆驼的眼睑为重睑,长着两层睫毛,也是阻挡风沙雨雪的天然屏障。据说,木垒的长眉驼甚至有三层睫毛。在荒漠里远行,骆驼正是凭借重睑和多层的睫毛来抗御风沙的侵袭,保护眼睛不受损伤和明辨方向悠然前行的。

骆驼有一个好的“胃德”。对于食物,骆驼从来不挑肥拣瘦。较之其它动物和牲畜来说,牛之求鲜,羊之求嫩,马之求精,骡之求细……而骆驼刺、梭梭、沙棘、沙柳等其它动物和牲畜“弃之如履”的粗疏植物却无一不是骆驼可口的食粮。

骆驼有着金黄的毛发,厚实的毛绒,这是它抵御和防范寒冷的资本,也可赖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和蒸发。尤其是,骆驼在沙漠里迎战严寒的冰雪,非凭借这身“行装”不可。因此,有经验的牧人和驼户,深谙骆驼身体的这些特点,在冰天雪地里进行长途跋涉,需要过夜的时侯,就用骆驼一个接一个地围成圆圈,人则卧于其中取暖入眠。而如果碰上气候极寒之时,人则可以挪到骆驼的脖子底睡觉,温顺的骆驼则会伸展自己的长颈,用其体热温暖主人……在一些旧时的日记杂录里边,我们可以发现无数这般生动的叙述。

《辍耕录》记载:“沙漠雪盛,令驼迭其身,终夜不动,用断梗架片毡其上,而寝处于下,暖胜肉屏。”在这里,骆驼起了“屋架”的作用,人们“用断梗架片毡其上”,就构建成了一间雪地里的“暖屋”。骆驼身热,恰似一堵火墙,人睡其间,温暖舒适不亚于北人的“毡房”。

有故事说,骆驼还有极强的识路本领,无论地形多复杂,既便是在夜间行走,也不会迷失方向和道路。因此,古人常常以骆驼作为交通联络的“信使”。胡砺的《长乐寺碑》就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磁县山中有竹林寺,五百罗汉所居。齐天保末,使人取经,使者辞以不知,文宣曰:‘取我骆驼乘之,则自至矣。’使者入山,数僧相谓曰:‘高洋骆驼来也。’使者曰:‘帝命于寺东廊从北第一房取经函及尺八黄帕等’。僧命取与之。”在这里,骆驼不仅是人的坐骑,还担当了人的向导,在没有任何标识的戈壁瀚海中行进,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顺利地完成了文宣帝的使命。

“无边瀚海人难度,端赖驼力代客船”。记得新华网有一篇呼和浩的电讯稿,引述过类似的一则故事,说的是数十年前,阿拉善盟机关的同志们出差下乡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骆驼。路程远时还要带上两匹,驮上足够的水、盐和食物草料。有好几次沙尘暴中迷途,都是骆驼把他们带到目的地的。这无疑是骆驼的又一独特本领。中国有句成语,叫做“老马识途”。其实,动物界里能够“识途”的还有骆驼, 骆驼与马的识别记忆功能是可同日而语的。

从秀林女士的解说中,我还知道了骆驼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眼睛睁得特别大,能把四周的景物看得一清二楚。骆驼之所以具有超凡的记忆功能,正与它平时看得多、看得宽、看得清有着极大的关系。看得多了,思考、辨别、明白的世情世相自然就多。接着,秀林女士无不风趣地笑着告诉我们,说的是大漠人还有一说,讲的是人可以在骆驼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有的人,则看不到。时间长了,这样的情景便被人们说成是“只有好人的影子才能够出现在骆驼的眼睛里,而坏人的影子是不配出现在骆驼的眼睛里的。”如此说来,骆驼还是一个廉明公正、爱憎分明的“大法官”呢!

我不知道,在这人心善恶各体、德行好坏各异,好坏难分、良莠不齐、世相纷繁的人世间,还能有几人敢于坦然直面这等灵异聪慧、嫉恶如仇的畜类呢?

关于这一点,过去我总是疑惑不解。违背自然,甚至反自然,远离真善美,放弃、抛弃、离开、离弃……这样的状态,人类似乎轻车熟路,越来越自信,也愈走愈远了。

因此,在这种状况和趋势之下,我们当然看不清,或者是不再愿意去看清、看懂和考究这样的一些“大道微言”、“删繁就简”、“归真返璞”一类的平凡之事和简单之理了。

刚迈进“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大门,在其右侧便是一个驼场。驼场里,散漫地聚集了二三十峰大小不一的骆驼。再往里走百十米,在快接近月牙泉时,又出现了一处较大的驼场,也散漫地聚集着五、六十峰骆驼。

这些骆驼的背上,都搭着一块小毡垫,再由两根棍棒榫和而成的木架一左一右的套着置于两峰之间,一张鲜艳的小毡毯又覆盖其上,形成“驼鞍”,以供骑乘之人坐之。干燥的粪便撒满一地,膻气让人掩鼻。高大健壮一点的骆驼,此刻,有的已被游人相中,正在上背准备出发;有的则还在等待着,任凭主客双方的讨价还价。瘦小一点的骆驼,我想,一天下来无人问津,也当是常事。

骆驼真实有着一个好的“品性”。

眼前,偌大的驼场,无草无料、屋舍无栏,就如此圈着无数的骆驼。

这些看似高大威猛的骆驼们,就由一根细细的绳索穿着鼻孔,或站或卧,无不乖顺、安详、平静得一如睡梦中等待分娩的母亲。卧着的,身子俯地,四肢曲跪;站着的,张腿叉肢。不管是匍匐着的,还是站立着的,眼睛一律平视,伸颈、抬勃、仰头,默然平静等待。完全是一个绅士或淑女的摸样。

偶尔,还有几峰幼驼,蜷伏于母驼的身旁,憨态可掬,全然一副处子神态。心地澄明,娇若婴童。

此时,穿行在夏末中午的沙漠里,气温已高达40摄氏度,脚上的皮鞋还套着一双10元钱租用一次鞋筒掩过半膝的防沙鞋,尚且还感觉得到脚板底下在烘然发热发烫,没走几十米,就已经气喘嘘嘘、口干舌燥。很快,呼吸也不顺畅起来了。由于风大、干燥,却不见发汗。

抬眼望去,一溜驼队却正驮着游人,从驼场启程,悠然穿过的斜坡前的沙区,坚定地朝着山麓进发。未几,已迈上沙山如蛇如龙、如削如斫、忽明忽暗的峰脊……

有资料提示,骆驼生长周期和繁殖周期较长,公驼8岁才成熟,母驼4岁才能配种,怀孕期一般为12个月至14个月,两年才能产一胎,一胎只能生一个驼羔。母驼的母驼生小驼时不让人看,躲到大沙漠深处去生,生下来好多天才把小驼领回来。骆驼寿命一般在30年至50年。

秀林女士还介绍说:骆驼分双峰骆驼和单峰骆驼。我们常见的是前者。骆驼的耐力是惊人的,无论驮运、骑乘、拉车、耕田、犁地,都是骆驼的强项。一匹双峰骆驼最大载重量可达750公斤,一般为250—300公斤,每天可行程30—35公里,骑乘则可日行70–80公里;一峰骆驼一天可耕地3–5亩,双套双铧犁每天可耕地7亩,最高可达14亩。挽车时,2驼1车可拉1500—1800公斤。我国传统的骆驼赛跑项目,阿拉善骆驼5000米的成绩是3分58秒。

骆驼能在茫茫的大漠中负重数百公斤的物品连续走上20多天,行程1000多公里;骆驼滴水不进在七月的骄阳下曝晒,也能活半个月;骆驼即使10多天不饮水进食,仍可照常使役。即使30天不饮水进食,也不至危及生命。曾有人做过试验,中等体况的骆驼,经过33天断草断水,仍能挽救复壮。骆驼虽然能耐渴忍饥,但同样也可以一次将多达100来公斤的水断饮而竭

沙漠里的气温,最高时可超过70摄氏度。当气温达到50摄氏度左右时,人体的汗水蒸发就会过量,导致正常判断能力的丧失乃至耳聋、体痛,甚者会丧失理智直至死亡。其它动物和牲畜失水严重时,同样会出现生理障碍直至死亡。然而,处于同样条件下的骆驼,坚持的时间却比人长10倍,比其它牲畜长5倍。即使失水量达到体重的30%,骆驼仍然安然无恙,照样能够以惊人的毅力坚行于烈日之下、大漠之上。

在“无飞无走并无介与鳞,无草无木亦无水与薪”(李伯宣《坚石斋诗集》)的大沙漠中,于人来说,水与骆驼显得同样至关重要。“缺水”就会失去生命,因此,在“沙漠”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里,没有哪一种动物能够像骆驼那样真正理解水的意义和具有“水”的意义!没有哪一种动物能够像骆驼那样愿意与人类成为忠贞无二的朋友,从而也成为了人类最不可或缺、最忠实可靠,休戚与共的生死朋友。

人驼在茫茫无垠的大漠戈壁之中长途爬涉,若陷入人驼俱乏、且饥且渴之时,主人多数是不用着急的。因为骆驼有着嗅觉异常灵敏的鼻子,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嗅到水的气味,如果所经之地找不到湖泊和水井的地方,它仍然能够帮助主人找到地下潜流或浅水的地方。

因此,关于骆驼“能识泉脉”的本领,旧牍颇多记载。李时珍说,骆驼“能识泉脉、水脉、风候,凡伏流,人所不知,驼以足踏虚即得之。”试想,就在那“鸣沙射人石喷雨,苦雾匝地天无津”的紧要关头,就在那“其风沙迅疾,斯须过顶,若不防者,必至危毙”的危难时分……长途奔袭的骆驼们,骤然一下齐刷刷地停住脚步,昂首齐鸣,踢踏不止,蹴地成泉……

想是时也,“哗啦啦—哗啦啦”,水一下子清流四溢。这种场面,神圣庄严、悲壮磅礴得令人肃然敬畏不已!

其时其境,那是何等地具有宗教般的意境和神学般的意味?

啊,水原是上帝恩赐,骆驼则是人类的福音。水是生命的源泉,骆驼则为绝望之中的人带来了重逢生的希望。如此说来,骆驼不仅是危境中的自救高手,还是沙漠之人的“大救星”了。

于是,瀚海大漠之上,一艘人与驼编组的“大漠之舟”,又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舞动着猎猎旌旗,呼啦啦,坚定迎风、阔步上路……

西域之行,一路行来,一路观看,一路寻思,一路询问。其实,一个人的知识、品格、意志,乃至一身钢筋铁骨,何尝不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行走和学习之中得到丰富、陶冶和历练的呢?这正是古代文人们提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所在。

一路行来,作为导游的秀林女士,作为途程中所遇到的陌生旅人,抑或是当地的土著百姓,都曾讲起过许多有关骆驼的故事。这些看似导游小姐出于职业的要求,或是景区的土人出于招揽生意的需要,所脱口讲出的故事,其间即便是多了许多圆凿方枘的牵强附会,也许多了一些耳食之谈的似是而非。但是,这些看是十分平常的琐碎之末,却蕴藏了很多生存的大道理,给人以启迪,让人铭刻于心。

即便是漫长的腐朽,也能催长雨后的新生。

即便是万一的涓流,也能延绵时空的长河。

一则说的是,骆驼看似威猛高大,但生性善良而胆小。一天,一峰骆驼在负命寻找水源时与狼相遇。狼向骆驼扑去,企图速战速决。机警的骆驼一声吼叫,便撒开四蹄顺了来路向戈壁深处逃去。最初骆驼奔跑的速度当然不如狼,但骆驼的耐力好,持续性长,跑着跑着,狼就跟不上了,骆驼却逐渐远去。狼不甘心,继续追赶。追了数十公里毫无结果,等到狼垂头丧气地返回时,戈壁滩里的气温高达50摄氏度,烈日当头,热风如灼,连一滴水也没有,狼使尽最后的一点力气,四肢发软,口吐白沫,便呜呼哀哉了。而此时,骆驼的力气还足着呢!骆驼凭着自己智慧和耐力,摆脱和战胜了贪婪的天敌—恶狼的追击,最终平安返回驼队。

一则说的是,一次,一户牧民家养有骆驼。当晚,主人在骆驼跟前分别放了一大堆干草、一大堆鲜草。他们惊奇地发现,骆驼们在进食时,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甘草。问牧民,为什么骆驼不吃鲜嫩的青草而吃苦涩的干草?牧民说,骆驼是一种忧患意识很强的灵畜,它害怕主人第二天就会让它们去穿越沙漠,而进食干草远比青草耐得饥饿。一头成年的骆驼,一晚可以吃下数十斤干草,。它们在暗下里准备着远涉沙漠呢!而我等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反而每每只顾及眼前的利益,往往急功近利,甚至是竭泽而渔,最后总是欲速而不达。

另一则说的是,骆驼是一种很富有母爱、重感情的动物。如果是小骆羔不幸死亡,驼妈妈会悲痛欲绝,泪水潸潸,如泉如流,不吃不喝,日夜发出低沉的“呜——呜”哀鸣,到处呼唤寻找自己的孩子。开头的一些日子,驼妈妈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一圈又一圈的围着主人的“毡房”或“蒙古包”打转,向主人寻求帮助,抑或是跑到附近的沙漠里去寻找,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又回来围着“毡房”或“蒙古包”打转转……让人心酸之极。牧民们即或偶尔采用别的骆羔来“移花接木”,让驼妈妈接纳非自己亲生的儿女也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很不容易办到,常常得连续不断地给驼妈妈拉起胡琴或马头琴,唱上几天几夜的“陶爱歌”才行……

还有一则说的是,骆驼与狗、马等一样,都是最通人性的动物,由于它们朝夕与人相处,便熟知人的习性,了解人的行为,懂得人的感情,从而成了相依为命“伴侣”。因此,当主人生病或遇到了意外,骆驼就会奔跑回家告急,从而使主人得到及时的救助。这个故事的,电视剧《胡杨女人》里的那峰名叫“白旋风”骆驼,也曾经给予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再有一则说的是,毛泽东很敬佩骆驼。任弻时同志死的时候,毛泽东曾把他比作共产党的“骆驼”,说任弼时同志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是累死的。因而号召人们学习他的的这种“骆驼”精神。同时也叹息当时,象任弻时这样的人太少了。旧时代的文人们业多喜欢骆驼。30年代,北京有一本由沈尹默先生题写名字的刊物叫《骆驼草》很有名,周作人、冰心、俞平伯、冯至、废名等名家等经常在上面发表文章。冯至曾以骆驼喻人,风趣地说:骆驼在沙漠中行走,任重道远,有些人的工作也像骆驼一样辛苦,我们力量薄弱,不能当骆驼,只能充作沙漠地区生长的骆驼草,给过路的骆驼提供一点饲料。

……

直面骆驼,细细赏其形貌、观其品性、体其德行,让我了解到了,表面上,骆驼虽乃“庞然大物”,不甚“灵光”。然而,其内在心性和情感却比牛、羊、马、骡等畜类远要温文和睿智得多,真正属“大智若愚”一类。

于是,对于骆驼这种“灵畜”精神层面上的认识,已在心底愈加明晰了起来。

原来,勇毅坚韧、顽强抵御、负重远足、忍耐负重,其精神之处,正是其骆驼嘉善的特质啊!睿智预知、善良仁爱、笃爱贞厚、忧患忠义,其灵魂所显正是其骆驼可贵的品性啊!

人之于驼,我等俗人,其性也假恶,其言也诡谲,其行也阴私,何以比之,又安可企之耶?

大漠的天气,说变就变,早晚温差甚大。刚才还是晴空万里,阳光灼人,转眼已是乌云压顶,劲风掀沙。

抬眼望去,如锋如削的沙峰,已是沙风漫卷、脊尘喧嚣,狼烟如燧、风雨雨来。

可人的导游秀林女士出生本地,深谙沙漠瞬息万变的习性,其时,也已正在适时亟亟招呼自己的团队返程了,橘黄色的T恤外套,咖啡色微卷的秀发随风在黄沙中飘舞。

经过一天的劳形困顿,在晚霞的余辉中回眸鸣沙山的那一刻,人和骆驼已然与大漠紧紧地融为了一体。

共 2 条文章评论
  • 审核通过,欣赏佳作2012-03-09 00:47
  • 抬眼望去,如锋如削的沙峰,已是沙风漫卷、脊尘喧嚣,狼烟如燧、风雨雨来。2012-12-04 18:12